《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篇:五味论(七)
SW22──《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22—Q0217→Q0224‖≈→‖LS56—B0308‖→‖LS63‖迁移说明:
1、 迁出部分所论五味,与原篇《脏气法时论》主题无关,显见漏简,当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二《调食》,且接于《灵枢.五味》LS56-B0308之后,《灵枢.五味论》LS63-D0101之前,杨上善对三部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3、 迁入所论,与《五味论》主题相符,而重简多出,更为迁入信号。另外,对照岐伯《金匮真言论》所言五谷(麦、黍、稷、稻、豆)、五畜(鸡、羊、牛、马、彘)与本文所言五谷(稻、麻、豆、麦、黍)、五畜(牛、犬、猪、羊、鸡),显见本文所论五谷五畜与《五味》伯高所论五谷五畜相同,更证本节经文,并非岐伯所论,必为伯高之言,确证此迁充分必要。
‖SW22─Q0224‖→‖SW22—Q0222‖→‖LS63‖迁移说明:
1、显见乱简,作篇内迁,以使论述集中,文意通畅。
2、内迁之后,原文上句Q0223恰为阶段性结语。
Q0217粳:jing1,不黏的稻米。
Q0219薤:xie4,野蒜,蕌(jiao4)子头。
Q0220豕:shi3,猪。
Q0220藿:huo4,豆叶或藿香草。
Q0221黍:黏黄米。
Q0222苦坚、咸耎:
1、《内经校释》译:“苦味能坚阴,咸味能软坚。”
2、姚春鹏译:“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3、据《说文》:“坚,刚也”、《广雅》:“坚,坚土也”可知:坚即坚固;据《玉篇》:“耎,柔也”、《广韵》:“耎,弱也。”可知:耎,同软,即柔弱、软化。
Q0223毒药:
1、《内经校释》注:“泛指有毒的药物。”
2、据《异法方宜论》SW12-Q0102“西方者,金玉之域……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可知:毒药,通指中国或世界西方之有毒矿物药或草药,其毒性大小各异。
SW70——《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0—D1401→D1901‖→‖SW74—D7401‖→‖LS63‖迁移说明:
1、所论均为四时气与五味之从补、逆治、调理关系,与《五常政大论》主题不符,文意不属,漏简,宜迁出;
2、《素问悬解》将SW70—D1401→Q1506仍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SW70—D1201“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句前,将SW70—D1507→D1901仍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篇尾,录以奉考;
3、《类经》将SW70—D1401→Q1512置于运气类二十五卷十四《天气地气,制有所从》后部,与SW70—D1001→Q1106合而成篇;将SW70—D1801→D19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独立成篇;将SW70—D1701→D1703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一。
4、迁入部分,主论四时气之作用,六毒产生原因,毒药运用常制,与《五味论》主题相符,与方制之论前后呼应,构筑了《五味论》之完整体系,故此迁充分必要。
D1401气:
1、黄元御注:“万物枯荣,皆由于气。”
2、据本句文意,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春之气始而有生化;夏之气散而有成形;秋之气布而有繁茂;冬之气终而有形变。
Q1401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1、《内经校释》译:“万物非天气而不能生,非地气而不能长。”
2、《素问直解》注:“此非天气之不生,实地气有以制之而不长也。”
3、并非天气不生,土地不长。此“地”,与前文“地气”独指在泉六气不同。
Q1501在泉:
1、《类经》注:“天者,天之气也,司天是也;地者,地气,在泉是也。”
2、民间素有“太阳落水”、“太阳下山”之谓,均为在泉之意。六气运行到水平线、地平线之下,即为在泉。六气为气,司天、在泉为位。
Q1501毒:
1、 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
2、 此毒,言寒气、热气、燥气、湿气、风气、火气六邪在泉之毒。
Q1501其味辛:
1、《素问直解》注:“毒,犹独也。阴阳不和,偏胜则毒也。火胜其金,不但寒毒不生,其味辛者,亦不生也。”
2、《素问集注》注:“少阳在泉,其味辛,是味从地制,所谓地制形也。”
3、据后文Q1507“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之结语可知:其味辛,当指从补辛味。少阳在泉,热气胜金,因地气相制而致金气不足,故当顺势而补辛味,即为从补。后文同理。
Q1502其气湿:
1、《新校正》云:“详在泉六,唯阳明与太阴在泉之气,云‘其气湿’、‘其气热’,盖以湿燥未见寒湿之气,故再云其气也。”
2、《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并无三字,已删。
3、《素问直解》注:“又曰其气湿者,申明其味之酸,一如其气之湿,犹之湿毒不生也。”
4、阳明在泉,其金气在泉,而制木气,故宜从补酸味;阳明在泉,又燥气在泉,而制湿气,故复云从补湿气。
Q1503黅:姚春鹏注:“jin1,黄色。”
Q1503秬:姚春鹏注:“ju4,黑黍。”此即黑色之代词。
Q1504其气专,其味正:
1、 《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置于“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句前,并注:“六气惟太阴湿土在泉,则为得位(以土归土故也),其气最专,其吐最正(土主五味,其味为甘,甘得五味之中。土主化,化生五味,自得为甘,化淳则水不侮土,咸得其守,气专则金有所生,与辛化俱治。)”
2、 王冰注:“厥阴、少阴在泉之岁,皆气化专一,其味纯正。然余岁悉上下有胜克之气,故皆有间气间味矣。”
Q1506其气热:与前文“其气湿”之注同理。
Q1506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1、 姚春鹏译:“太阴在泉,而其气化淳厚,土能制水,所以咸味得以内守,土居土味,而能生金,其气专精,所以辛味也得以生化,能与湿土同治。”
2、 吴崑注:“五行之用,土主化,水味咸,水制于土者也。故土化淳和则咸者守位,无有越过。气专者,运与在泉同是太阴湿土,已丑已未二岁是也。土盛则生金,故与辛化而俱治。”
3、 太阴湿土在泉,既从土化,又多湿气。全句即土化淳厚就使咸味得守,湿气抟积就用辛味燥化,而两者都能治理。
Q1510气反者:
1、《类经》二十五卷第十四注:“本在此而标在彼也。”
2、张志聪注:“气反者,谓上下外内之病气相反也。”
3、气,从后文看,实言上中下三部病气。气反者,即上、中、下三部病气相反也。
Q1511清:从前后文意看,当作“凊”。凊者,凉也,燥金之气凉也。
Q1512消:消除。《说文》:“消,尽也。”
Q1512削:削弱。
Q1601行水:
1、《内经校释》译:“长流水汤。”
2、《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注:“行水渍之,以取其汗。”
3、行水,相胜之五行水。
Q1702十去其六:
1、 黄元御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而止。”
2、 十去其六,即十分病去其六分,后文同理。
Q1703夭:《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作“夭”,从之。
D1801气从不康:
1、据《尔雅》:“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谧法》:“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取安康意;
3、气从,即下文“血气以从”,血气已经正常;不康,不安康。气从不康,即血气正常却不安康。
D1801瘠:《百度百科》:“瘦弱。”
Q1802彰:明显。此指“病去而瘠”之形,因形体充实而明显,故译“强壮”。
Q1803大要:
1、 王冰注:“上古经法也。”
2、 黄元御注:“《大要》,古书。”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