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一篇:热论(六)
LS23——《热病第二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23─C0301→C1801‖→‖LS21—C1201‖→‖SW31‖迁移说明:
1、 原篇《热病》无问无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五《热病说》,且在原《评热病论》之后。此节显见为热病之决及相应刺法,不从其分类;
3、 《甲乙》置于卷七第一(中)《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正接于《灵枢.寒热病》LS21—C1201“病始于手臂者……止之于阴。”句后,从之;
4、 所论均为热病刺法,并入《热论》本位,以答帝问“治之奈何?”如此则主题相符,义理相通;另,《热病》LS23—C1501“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燥热”句,被《评热病论》SW33—Q0205“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明言引自《热论》,即可相互印证:前者在《热论》,后者在《评热病论》,此亦该句随迁《热论》之强信。
C0301热病三日:
1、《内经校释》引《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此下所言热病,即伤寒时疫也。”
2、本句所言,实《热论》SW31-Q0201→Q0203热病尚未入脏之刺法和解论。
C0301实其阴:
1、姚春鹏注本译:“并充实三阴经。”
2、《内经校释》译:“也应配用充实阴经的针法。”
C0301身热甚,阴阳皆静者:
1、《灵枢悬解》卷九《热病》注:“身热甚,阴阳皆静者,所谓病热而身脉静也(《素问.阴阳应象论》语。)”
2、身体热甚,脉动活跃方为正常,而此言阴阳皆静,当为异常。据《玉机真脏论》SW19—D2203“病热脉静……皆难治”、《平人气象论》SW18—Q0125“风热而脉静……皆难治。”
可知:皆有难治之死征。
C0302热病七日、八日:本句言《热论》SW32-Q0208→Q0209六日不死而热病始衰之刺法。
C0302喘:《说文》:“喘,疾息也。”观气喘,望诊法也。
C0302短:
1、 姚春鹏注本、《内经校释》均作“眩”,《内经校释》校曰:“原作‘短’,据《甲乙》卷七第一中、《脉经》卷七第十三及《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改。《太素》杨注:‘脉喘动头眩。’”
2、 《灵枢悬解》、《灵枢集注》均作“短”,从之作“短”,即气短。
C0303脉代者,一日死:
1、《内经注评》注:“脉代即代脉,表现为有更代的脉象,在数动脉动之中,有一次较长时间的歇止。”
2、《说文》:“代,更也。凡以此易彼,以后续前,皆曰代。”此言脉动时有停滞。
C0401苛轸鼻:
1、 姚春鹏注:“鼻部生小疹。苛,细小。轸,通疹。”
2、 《内经注评》引马莳注:“轸当作疹,《海篇》有此字,身体苛重,鼻上生疹。”
3、 《说文》:“苛,小草也。”即细小;轸,zhen3,通疹,小疹。苛轸鼻,即鼻生小疹。
C0401不得,索之火:
1、《内经校释》注:“有些注家,比如马莳、张志聪及张介宾等均认为是‘不得,索之火’,将其解释为如刺之,而病不得退,则当求之于火,即益心火以制肺金。详酌其义,似属不妥,因肺经病,邪在表皮毛,当浅刺皮毛为治;肺热,反益心火,非其治也。当以《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杨注:‘此皮毛病,求之肺腧,不得求之心腧,以其心火克肺金也。’及刘衡如《灵枢经》校勘本校语,作‘不得索之火’为是。”
2、从马莳、张志聪、张介宾之断句及解经,原因如下:
其一、《黄帝内经》一字千金,一字一义,除特殊名词外,全书尽为单字,故“不得”非复词,不然以“勿”代“不得”入经,足以达意;
其二、皮肤有病,索之于肺金之主气,从主气治之不愈,转而寻求从火胜金方向治疗,义理尤通,圣意顿明。
C0501涩:
1、《内经注评》注:“历代注家有三种解释。杨上善:‘皮肤粗涩也。’马莳:‘其身涩滞’,形容动作不灵活;张景岳:‘涩,燥涩也。’从下文皮肤之论看,宜从张景岳。”
2、干涩。
C0501倚:
1、 《内经校释》作“烦”并校:“据《甲乙》卷七第一中改。《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作‘倚’。”
2、 张景岳注:“倚,无力也。”从之。
C0701四逆:
1、 姚春鹏注:“四肢厥逆。”
2、 《灵枢悬解》卷九《热病》注:“四逆(四肢厥逆)。”
3、 四逆,实指前文手足躁动之四肢异常。厥逆为《厥论》所论之异常厥证,即死证,故不可解作“厥逆。”
C0701筋躄:
1、 姚春鹏注:“肝主筋,筋躄则足不能行。张景岳:‘筋躄者,足不能行也。’”
2、 躄,bi4,跛脚。 此即前文“手足躁”,四肢躁动之异常。
C0801瘈、疭:
1、《灵枢悬解》卷九《热病》注:“瘈,筋急。疭,筋缓。”
2、瘈,chi4,即瘛,瘈态为收,即抽筋;疭,zong4,疭态为纵,即弛纵。
C1101颞颥:
1、 黄元御注:“颞颥即鬓骨,位当足少阳之脑空。”
2、 颞,nie4;颥,ru2。
C1101衄:nu4,流鼻血。
C1101厥热病:
1、 黄元御注:“厥热病者,邪热上逆之病也。”
2、 《厥论》SW45—Q0101“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即为本解。
C1101寒热痔:
1、张景岳云:“寒热痔三字,于上下文义不相续,似为衍文。”
2、《灵枢悬解》卷九《热病》本句无“寒热痔”三字。
3、《内经注评》注:“各家注解不同。张隐庵云:“为外感风温之热,内因饱食而热,外内不解,则往来寒热而为痔矣。”
4、《灵枢集注》张隐庵注:“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如外感风淫之热,内因饱食而热,外内不解,则往来寒热而为痔矣。”
5、热厥,皆为内部寒热失衡所致,其与寒热证病理相近,故治当用寒热痔法。且译作:采用治寒热痔之法。
C1201于其腧:《灵枢悬解》卷九《热病》注:“于其腧者,体重取脾腧之太白,肠热取肠腧之三间也。”
C1201下诸指间:《灵枢悬解》卷九《热病》注:“下诸指间,谓足经诸指之穴也。”
C1201胃胳:
1、《内经校释》作“络”,并校:“原作‘胳’,据《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脉经》卷七第十三及七第一中改。”
2、《内经注评》注:“《甲乙经》和《黄帝内经太素》‘胳’均作‘络’……这里的胃络,也就是指胃经的络穴丰隆而言。”
3、《灵枢悬解》黄元御注:“索气于胃络,得气者,阳明之络曰丰隆,别走太阴,故索气于此,而得脾气也。”
C1401内踝上横脉:
1、《内经注评》注:“指三阴交穴。”
2、《灵枢悬解》卷九《热病》注:“内踝上横脉,足太阴之三阴交也。”
3、《灵枢集注》张隐庵注:“内踝上横脉,即足太阴之三阴交。”
C1701不可刺者:
1、《甲乙》卷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将“不可刺者”直接改作“死候”,失矣。“不可刺者”,虽言刺之无益,未必它法不宜。
2、《灵枢集注》注:“凡此九者,邪热甚而正气已绝,刺之无益也。”
C1701哕:yue3,干呕。
C1701齿噤齘:噤,jin1,牙齿打颤;齘,xie4,磨牙。齿噤齘,即牙齿打颤磨牙。
C1801五十九刺:
1、《灵枢悬解》卷九《热病》注:“共计五十九穴,此与《素问.水热穴论》热病五十九腧穴多不同,另是一法。”
2、本节所论,凡五十九穴,穴数正确。五十九穴详见《水热穴论》之五十九穴。
C1801痏:
1、《内经校释》注:“指针瘢,针孔。此指针刺的穴位。《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有刺必有瘢,故即以痏为数’。”
2、《灵枢集注》注:“痏叶瘢,针瘢也。”
3、《素问直解.通评虚实论》SW28-D2402注:“痏,针眼如小疮也。”高士宗之注甚明,从之。
C1801发际二:原作“发际一”,《灵枢悬解》卷九《热病》作“发际二”并注:“发际二,前发际,督脉之神庭;后发际,督脉之风府,前后共二穴。”从黄元御作“发际二”,而正合五十九热穴之数。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