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二篇:论疾诊尺(四)
SW17——《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7—Q1002‖→‖LS74—Q0101‖迁移说明:
1、本节与原篇《脉要精微论》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类经》置于脉色类五卷二《部位》,独立成篇;
3、《内经校释》云:“对本节经文,有两种解释,杨上善与王冰认为是按尺肤分部;马莳与张介宾等,认为是按寸口分部……‘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仿于《难经》,马、张诸家,以寸、关、尺释之,与经旨差矣。’丹波氏的分析,确有道理。”
4、《太素》置于诊候之二卷第十五《五脏脉诊》,杨上善注曰:“从关至尺泽为尺也,季胁之部当在尺中央两傍,不在尺外两傍,季胁有病当见此处。尺中两傍之外,以候两肾,之有病当见此部也……。”杨上善按尺肤分部,甚是;
5、杨上善、王冰按尺肤分部,甚是,从之。所论为尺肤分部之反射关系,迁入本位,与《论疾诊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Q1002膻中:心包。
LS04——《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04—D1201→Q1605‖→‖LS74—D0101‖迁移说明:
1、 原篇《邪气脏腑病形》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五《色脉尺诊》,从杨上善尺诊分类之判断;
3、 在前文阐述望诊、色诊之后,镶嵌本节,从工、明、神医术三境界论述色诊、脉诊、尺诊相应关系,接着论述五脏六腑脉诊与尺诊对应关系,由此导入诊尺之论,自然顺畅,与《论疾诊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LS04—D1301→Q1302‖→‖LS04—Q1401‖→‖LS74‖迁移说明:
1、 原篇《邪气脏腑病形》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五《色脉尺诊》篇,从之;
3、 随迁至LS04-Q1401句后,与前文相互呼应,进一步阐述五色与五脏之关系,义理相通。
D1201问而极之:帝问“问而极之”,未见伯答,必有漏文,迁入之《移精变气论》SW13-D0401→D0701即为解论。
Q1201桴:fu2,鼔槌。桴鼓,即以槌击鼓。
Q1602贲:
1、《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注:“贲,与愤同。”
2、贲,愤也。贲而起,即愤然而起。
Q1605参合而行之:
1、《灵枢悬解》卷八《邪气脏腑病形》注:“参合而行之,三者相合而行之也。”
2、参,参考;合,综合。参考综合三种诊法而行医。
SW13——《移精变气论第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3—D0401→D0701‖→‖LS04-Q1201‖→‖LS74‖迁移说明:
1、 所论色脉与《移精变气论》主题不属,漏简,当迁出;
2、 《太素.知祝由》无本节文字,可辅证本节宜迁出;
3、 《素问悬解》将D0201→Q0203段置于卷三《玉版论要》篇首,并云:“旧误在《移精变气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4、 因前文《邪气脏腑病形》LS04-D1201帝问“问而极之”,未见伯答,必有漏文。本节迁入明确作答,前后义理相贯。如此则《论疾诊尺》所涉望、闻、问、切四诊,俱矣。
Q0501一:
1、“一”者,原因,病因也。据《三部九候论》SW20—Q0201“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知:一,即事物源头,即原因。
2、因古人当时未创“零”为起点,对起点的认识,尚还模糊(有《六微旨大论》SW68—Q1901→Q1904为证),故而以“一”论之,然其作为“原因”之本意,昭然若揭。
Q0601闭户塞牖:闭户,关门;牖,窗户。塞牖,关窗。全句为关好门窗。
LS37——《五阅五使第三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37—D0101→Q0701‖→‖LS74—D0000‖迁移说明:
1、原篇《五阅五使》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所论五色之诊,迁入本位,恰形成完整的色诊之论,作为论疾之导入,合情合理。
‖LS37—D0601(五脉…安见)‖→‖LS37—D0201(黄帝曰)‖→‖LS74‖迁移说明:
1、 帝之两问“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原位D0601“岐伯曰”之后,后文不见伯答,显见窜简,当迁出;
2、 《甲乙》置于卷一第四《五脏六腑官》,与《灵枢.脉度》LS17-Q0109→Q0111部份合而成篇,皇甫谧对两部份关联之处置,甚是;
3、 《灵枢悬解》置于卷六《五阅五使》LS37—D0201“黄帝曰”之后,黄元御处置甚是,从之;
4、 “五脉安出?五色安见?”两问八字,作此迁移,则迁出位和迁入位帝问伯答俱合,义理两通。
D0101五气:《素问悬解》之《六节脏象论》注:“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食人以五气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从之。
D0201五脉安出?五色安见:见迁移说明。
Q0201明堂:据《五色》LS49-D0101可知:明堂即鼻部。
Q0201必当治里:
1、《全本黄帝内经》作“必当治理。”
2、《灵枢集注》注:“如从外而内,是当皮而络,络而脉,脉而经,经而脏,故曰经气入脏,必当治里。”
3、《内经校释》、《内经注评》均作“必当治里.”从之。即必须正确治理五脏脉。
Q0301阙、庭:阙,据《五色》LS49-D0101可知:阙即眉心,庭即额部。
Q0301蕃、蔽:蕃,据《五色》LS49-D0101可知:蕃即两颊,蔽即耳门。
Q0301方壁、高基:
1、《内经校释》注:“下腭部曰基。高基,即指下颚部位高厚隆满。”
2、《说文》:“壁,垣也”,即面部;方壁,面部方正;高基,颧部隆起。
Q0301引垂居外:《内经校释》注:“连接耳垂凸露在外。”
Q0601不见:《说文》:“见,视也。”不见,即不清晰。
Q0601又埤其墙:埤,bei1,《说文》:“埤,增也。”城上的矮墙,《黄帝内经.天年》作“又卑基墙”,卑取低下之意。其墙,肌肉之代称。全句即:又兼面部瘦削。
Q0601殆:危险。
Q0701左右上下,各如其度:详见《五色》LS49—D1101→Q1125所论。
LS17——《脉度第十七》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17─Q0109→Q0111、D0301→Q0301‖→‖LS37─Q0107‖→‖LS74‖迁移说明:
1、 原篇《脉度》非独立论文,所迁部份与前后文意不属,杂简凑篇,均宜迁出;
2、 《灵枢悬解》将LS17-Q0109→Q0111仍置于卷五《脉度》篇,并曰:“此与《终始》、《禁服》关格义同。”将LS17-D0301→Q0301仍置于卷五《脉度》,并曰:“帝因五脏开窍五官,而疑经脉独荣五脏,不荣六腑。其实阴脉荣五脏,阳脉荣六腑,两不偏也。”
3、 《太素》将LS17-Q0109→Q0111置于卷第六《脏腑气液》前部,中部接《九针论》LS78-Q0412→Q0424,后部接《素问.五脏别论》SW11—D0101→Q0104,三部合而成篇;
4、 《甲乙》将LS17-Q0109→Q0111置于卷一第四《五脏六腑官》,接于《五阅五使》LS37—Q0401、Q0501五官之论后,皇甫谧对两部关系之判断,甚是;
5、 迁入本论本位,既答帝问“愿闻其五使”,补了“五使”之漏,又为前文“五官者,五脏之阅也。”深入论述,可谓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Q0109臭:即嗅,嗅觉。五嗅,指臊、焦、香、腥、腐五种气味。
Q0111关、格、关格:本经定义如下:
1、《灵枢.终始》LS09-C0106→C0107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2、《灵枢.禁服》LS48-D0703→D0705“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
3、《六节脏象论》SW09-Q1307→Q1309人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
SW18——《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8—Q0122→Q01225‖→‖LS74—Q0116‖迁移说明:
1、 本句乃尺诊之论,与《平人气象论》主题不符,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当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二《脉要精微论》,并云“此段旧误在《平人气象论》中。”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 《素问直解》云:“此诊尺脉而知病之所在也。自此至妇人妊子,其词意与《灵枢.论疾诊尺》大略相同。”高士宗对本节与《论疾诊尺》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4、 迁入本论本位,与《论疾诊尺》诊尺之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22【亻亦】:yi4,无力。
公众号:其人颂经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