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阅读感悟: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文本的知音(3)

智明分享

  四、发现文本的时代意义

  任何一种历史和文化,任何一种文本和教学方式都会凸显当时的时代特征,都会留下时代的烙印,这是毋庸质疑的。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给予了学生规范的语言训练和厚重的文化熏陶。但也有一些文本存在着一些局限,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寻找新的角度去对话,从而使它在新的时代仍然拥有新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教师没有能够用一种对话的理念去解读和把握,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容易被诘难,甚至滑入庸俗化的逼仄的境地。

  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文字背后,感悟价值;然后又要能够走出来,结合时代特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时代价值。走进去,出不来,这是死读书;走不进,在文本外转悠,那是瞎读书;走进去是理解,走出来是发展。所以这里有个关键,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代意义,不是对文本原始本意的否定,而恰恰是与时俱进的发展。

  五、发现文本的情感密码

  文字是平静的,但也是有温度的,语文教师应当要学会解读文本的情感密码。

  笔者曾听一位语音素质很优秀的语文教师执教《丑小鸭》,她自始自终连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学生也是一派轻松,笑语连连。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教师也应当是感性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温柔的征服。本人以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起码应当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应当有一种“遇到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方智范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一文中指出:“如果哪一位老师上小学语文课能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能把孩子的体验过程拉长,能让他和作品里的情绪发生共鸣、沟通,那么这位老师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学语文老师。”但如果教师不能感动着作者的感动,很难想象能让学生为文章的人和事感动。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大写的人。且不论那些人物形象鲜活饱满的文本,就是《长城》、《只有一个地球》、《太阳》这样的说明文,也一样搏动着作者拳拳爱心,那是一份对人类文化和生存的眷注。

  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文本的知音,细嚼慢咽,反复体味。方能准确把握文本的语言现象和情感脉搏,方能体悟到文本的精妙处,独特处、动人处。方能在设计中凝聚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追求;方能在教学中有制高点,使课堂像考古挖掘那样,常给学生带来意外和惊喜;方能在纷繁的教学进程中保持一份沉着痛快,举重若轻,事半功倍。

  让我们都拥有一双发现文本的慧眼。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