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教师工作心得:让作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玉凤分享

  作业,课程?

  老师布置作业,学生书写作业,好像一上学我们就知道是这样的,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作业可以成为一门课程。几年前,我曾经对作业进行了一些土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大部分的预习作业都是流于形式,作业量过大等,甚至还写了几篇关于作业的文章。一时之间,觉得自己观点鲜明,颇为得意。但读完张教授推荐的《作业设计》一书,我才发现作业原来可以这么深奥,可以有这么多功能,可以成为一门课程。真有一种越读越觉得无知的感慨!

  该书共有“从学生立场看作业”、“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常规作业的设计与反馈:突破被动与枯燥”、“分层作业: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旅程”、“单元作业:实现学生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和“长周期作业:在坚持中探究与表达”等五个章节。

  作者深度剖析了学生眼中的作业“累”在“无趣”;“面批”和“学生互改”等个性化的批改方式并不受学生欢迎等作业真相,我表示赞同之外,多了一层惊讶:原来,我们追求的“面批”并非就是正确的。作为老师,应该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作为校长,应该真正了解教师的需要。只有从被服务对象的内心需求和理解出发,方能制定出好的、可行性的作业批改方式及学校管理方式。

  在第二章节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就是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影响学生作业完成的心理结构与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概念很抽象,其实就是回答了“学生是如何完成作业的”、“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而有的学生却不能”等几个问题。作业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家庭作业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管理自己的作业,包括对时间的规划,进行作业环境的管理,集中注意力,保持面对困难的恒心等一系列活动,才能很好的完成。这样的学生作业心理机制如何形成呢?就是需要我们在作业设计、实施和批改的过程中,都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时沟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机制。这一个章节中,有具体描述了影响作业心理机制的各种因素及根据心理机制布置作业的的原则。

  原来,作业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想办法让学生能够产生适应性的作业行为和相对应的心理品质,包括主动的时间投入、认知上的参与、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坚持和自主等。

  接下来,就是从常规性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和长周期性作业四个层面进行举例分析。我所读的理解是,作业要有创意,要具体,能够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如何去做。评价要能够引发大家共同参与,以鼓励和赞赏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作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贴标签”,要让学生自己主动选择,为自己找到合适的作业,调动学生的作业兴趣和主动意识,让他们更好地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每一个单元都要有统整性的作业,把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生生之间进行互动合作,上台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呈现。长周期性的作业,要让学生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系统性,要培育学生坚持不懈的作业品质,要成为师生、生生、亲子共同合作的旅程。

  这样,有创意、有理念地布置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

  【本文作者:周国平 (微信公众号:越读居)】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不得转载!】

    383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