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成都2017年城市规划

其芳分享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都2017年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成都2017年城市规划

  一、城市性质与职能

  (一)城市性质

  四川省省会,中国西部重要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

  (二)城市职能

  1、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

  3、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

  4、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

  5、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

  6、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7、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一)市域人口与建设用地发展规模

  近期(2010年):总人口11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2万人。

  远期(2020年):总人口1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026.6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市化水平

  以非农人口计,2010年为40~45%,2020年为55~65%。以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计,2010年为63%,2020年为70%。

  (三)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515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570万人,人均90平方米;

  中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59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人均89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6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760万人,人均87平方米。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空间结构规划

  形成“一心多极,一轴一群”的城镇空间格局。“一心”指主城区;“多极”指规划区外的四市和四县。“一轴”指由主城区沿成雅高速公路和成绵高速公路向南北伸展并连接新津、蒲江以及市域以外的广汉、德阳、乐山等而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一群”指依托成温邛快速路和成雅高速公路,由崇州、邛崃、新津、大邑、蒲江,以及为数众多中小城镇组成的联系紧密、分工合理、功能一体化的城镇群。

  (二)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特大城市1个,为成都市主城区;中等城市4个,包括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小城市4个,包括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重点小城镇36个;以及多个大型聚居点(一般镇)。

  四、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近中期空间拓展以向东、向南方向为主,远期和远景以向南、北方向为主。

  (二)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

  逐步改善“环状+放射型”布局形态,突出双轴线发展定位,形成南北展开的带状布局形态,南北轴线重点发展,东西轴线辅助发展。

  1、南北发展轴:北翼发展轴主要由宝成铁路、川陕公路、成绵高速公路、蜀龙大道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新都、青白江、金堂、广汉方向发展。南翼发展轴主要由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川藏公路、大件路、人民路南延长线、新成仁公路等组成,沿交通通道向华阳、双流、新津方向推进。

  2、东西发展轴:由成灌高速公路、成灌公路、蜀都大道、成渝公路、成龙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等组成,西部以郫筒、柳城为界,从中心城西侧适度向西分进;东部沿龙泉山向南北展开。

  (三)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地位,构建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轴线,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

  两次: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华阳、双流、新都——青白江组团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域,构建华阳和新都两个综合性次中心区。该区域是成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将是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职能。近中期重点建设华阳次中心区,远期重点建设新都次中心区。

  多核:除华阳、新都——青白江以外的其他周边组团将成为重要的城市功能增长核,起到不同职能的分中心作用。

  (四)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构建两轴、西控分进、南北展开、重心东移,中心疏散。突出主城区整体发展效益,按各组团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开发模式,实施长期规划引导,采用非均衡建设管理手段,远期逐步形成南北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

  五、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

  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切实保护具有国家性、公共性和唯一性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确定了水系、山体、都江堰精华灌区、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开敞空间、气流通道、生态绿地、生物多样性通道等八项控制要素。

  六、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

  加快成都北编组站及连接线的建设。在成龙公路南侧建设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

  将成都南站建设成为成渝、成昆、宝成、达成高速铁路客运站和轨道公共交通枢纽。在龙泉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选址。

  完善 “环形+放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架构。建成成绵、成渝、成雅等10条高速公路。

  规划13个公路客运主枢纽站场和11个货运主枢纽站场。

  搬迁凤凰山、太平寺机场,中远期搬迁黄田坝机场。搬迁后的用地发展居住、公建和城市绿地功能。

  七、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整合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的协调;采用非均衡路网布局形式;强化道路网系统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合理发展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

  规划主城区快速路形成“三环、十一放射加半环”的结构;形成主干路159条;预留轨道交通发展用地;完善各类交通设施。

  八、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根据国家相关公共设施配置标准结合实际状况规划级配体系,完善配套设施。

  行政办公设施:主要安排在中心城区南北轴线上。市级行政办公中心位于南心片区的人民南路以西。人民北路北延线预留省级行政办公中心用地。

  商业设施:区域商业中心位于城市核心区内。在华阳组团和新都-青白江组团规划设置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其他各区设置各具特色的区级商业中心。

  教育设施:在双流、温江、郫县布置教育产业园区,大型科研机构主要安排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龙泉组团形成市级职教及成教基地。

  体育设施:市级体育中心布置于十陵景区。

  对文化、卫生设施等做了统筹安排。

  九、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

  住区建设坚持中高标准,以规模体量适度的多层住宅为主。每户家庭拥有一套设施基本齐全、居住环境良好的住宅,2020年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

  调整居住用地结构,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合理布局,集中开发,形成规模,避免零星开发建设。主城区居住用地分为36个片区,其中中心城区22片,周边组团14片。

  坚持住房开发市场化、集约化的原则,强化政府导向作用,形成针对不同收入群体的住宅供给体系。重点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妥善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新增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

  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分阶段改造城市边缘地区村庄,逐步将农村村民转为城市居民。

  十、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

  整合现状工业区空间分布,企业向工业区集中,促进、引导各类产业在合适的区位集中,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具有规模效益的工业区。

  规划形成6大工业产业带(片)和一个后备发展区。

  形成北部、南部两大区域物流中心,四个区域配送中心。

  十一、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坚持整体发展、动态保护、原真性保护、公众参与的原则,扩展保护范畴与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框架,在保护现有古城区格局和真实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保护外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附以名城展示体系,推动名城保护工作的全面进展。

  城市格局保护包含古城格局保护、市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重要视廊与视域保护。

  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包含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华西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老校区等两个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及市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景区的保护。

  文物古迹保护包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22处优秀历史建筑和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和名木古树、地下文物和传统建筑构件保护。

  以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标志物体系为构成要素,在中心城区形成“三片一带多点”的展现空间结构。

  十二、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近期(2010年)绿地建设力争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35%,绿地率30%,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中期(2015年)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0%,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远期(2020年)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2%,绿地率38%,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

  建构“蓝脉绿网、四圈八片”的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蓝脉绿网”:沿城市重点景观河道和主要城市道路设置绿化带,与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广场相结合,构筑相互联通的绿色网络;“四圈八片”:四圈指府南河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地、三环路和铁路环线绿地、四环路绿地,八片指三环路和四环路之间的绿化开敞区。

  十三、主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给水:2020年人均综合用水指标达到500升/人·日。供水管网主要采用环网结构。水六、七厂为主水厂,总供水规模将达到500万立方米/日,一般水厂仅作调峰。逐步淘汰水二厂、水五厂等水厂和其它取用地下水的水厂。

  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制,形成独立的雨水排水系统。中心城区规划六个污水处理厂,2020年污水处理总量达212万吨/日;周边组团规划六个污水处理厂,2020年污水处理总量达102万吨/日。

  防洪与抗震: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按200年一遇设防,部分区域根据重要性和人口规模可根据国家规范适当降低设防标准。城市一般建设按基本地震烈度Ⅶ度区设防。

  继续完善电力设施及走廊规划。

  市政设施规划还包括环保、环卫、消防、岸线、电信工程、供气规划等。

  成都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继续强化“一主两次多核”的轴向开放型城市空间体系和非均衡轴向拓展的带状空间形态,空间布局以中心城为核心南北展开。

  成都2017年城市规划规划实施措施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发挥法律、行政、舆论和群众监督的作用,严格依法行政,统一规划管理。

  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土地储备机制,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及时开展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各专项(专业)规划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将为市民翔实介绍成都未来15年的发展前景。目前“总规”还在报国务院批准的过程中,总体规划提出成都市将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发展,但是将控制向西发展。据悉,“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将被放在住博会的显眼位置,让大家一眼看到,其大部分内容与目前正在后子门展出的总规展览类似。为了方便市民逛住博会时了解成都前景,记者昨日采访了规划方面的负责人。

  1 “总规”要求将城市核心区打造成为辐射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商务、商业中心;将其行政办公、居住、高等教育等功能向外疏解;同时,中心城工业向外迁移,在六个片区形成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强化成都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根据“总规”,在用地布局方面,成都市将以中心城(外环路以内)为核心,沿放射道路走廊式轴向发展(即沿放射道路两侧发展),同时打造六个城市组团(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双流、温江、郫县),重点向南、北、东三个方向发展。

  2 “总规”专门指出控制城市向西发展。此前,成都市规划局副局长张樵曾表示,之所以要控制城市向西发展,是因为西部都是良田沃土,而东部的土地相对而言较为贫瘠。因此,控制向西发展而要求向东发展主要是为了保护良田。

  但城西的发展并非就是要停顿下来。“总规”所称的控制向西发展并不是不准向西发展,而是说要在控制下发展,也就是说相对于东部而言,向西发展的空间较少。具体体现为控制其发展内容和功能,例如西部上风上水的通风口将严格控制发展,其他区域也将限制上大污染的项目,并最终通过用地指标的分配、基础设施和发展规模等方面来实现。

  3 根据“总规”,成都市在空间结构依托放射加网状的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网络状城市群;以“一主多心,一带三轴”的城镇空间格局为基础,推进城镇体系的优化,进而逐步推进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区域一体化进程。

  “一主”指主城区,“多心”指规划区外的四市(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四县(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和重点镇;“一带”指南北向的城市发展地带;“三轴”指由主城区沿三条放射道路形成的串珠状发展轴。

  4 根据“总规”,主城区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地面公交为骨干,普通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公交体系,推进公共交通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的联系,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实现“30分钟主城区”的交通发展战略,即主城区的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外围组团之间的通行时间只需30分钟。

  在铁路方面,将强化成都铁路枢纽地位,在成龙公路南侧规划成渝高速铁路,并预留宝成、达成、成昆高速铁路通道。同时,改善火车北站,改造火车南站;在龙泉驿组团大面镇预留第三客运站,在新都泰兴建设成都北编组站。

  5 “总规”还确定了主城区历史文化片区保护的范围,包括宽窄巷子、文殊院、大慈寺、水井坊等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和四川大学老校区等两个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及市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景区的保护。   据介绍,窄巷子等四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原来就已确定的,而川大华西校区和川大老校区两个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是此次总体规划中新增的。而在文物古迹保护包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22处优秀历史建筑和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以及名木古树、地下文物和传统建筑构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