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建设管理提供一个完备的规划体系,防止城市无序建设。常州做出了合理的城市规划,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州城市规划建设,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常州城市规划建设
一、背景
“八五”期间,我市贯彻实施1990年8月省政府批准的《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充实调整方案(1989-2000)》,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城市发展方向、用地布局、城市基础设施、旧城改造等重大建设,基本上按规划实施。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号召后,常州呈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等新情况、新趋势。1995年4月省政府又决定,将原武进县龙虎塘、新桥、百丈和圩塘四个乡镇划入常州市区,市区面积由190平方公里扩大至280平方公里。
为此,进行跨世纪的常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以规范和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和各项建设活动。
1994年3月开始编制《常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并于1996年12月31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批复文件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苏政复[1996]147号。
二、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期限为15年(1996~2010)。其中近期规划至2000年。
三、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市区的行政区范围,即天宁、钟楼、戚墅堰、郊区和城北新区(含龙虎塘、新桥、百丈、圩塘四乡镇),土地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交通、供电、邮电等重大基础设施按常武地区(1864平方公里)统一规划。
城镇体系、对外交通和风景旅游等按市域行政区(4375平方公里)统一规划。
四、城市性质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和历史文化名城。
五、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结构形态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对外交通、土地和水资源、能源等条件,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完善东西、发展南北、重点向北、开发江边”。常州的城市结构形态将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向东、向北两个发展带(向东发展带为戚墅堰分区和雕庄分区,向北发展带为新龙分区和新港分区)组成的L形布局形态。考虑到常州市区南侧武进市新城区和西侧奔牛镇区的发展和建设,常武地区城市密集区的总体布局将形成以主城区和外围若干分区组成的十字形城市结构形态。
2、主城区
范围南至武进市界,北至沪宁高速公路,西至德胜河,东至采菱港。土地总面积约152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人口达87万人,建设用地达75平方公里。
主城区以中心分区(旧城区)为核心,与外围的青龙、茶山、红星、西南、西北和城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七个分区组成,作为常州城市的主体。它是第三产业集中、第二产业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3、向东发展带
范围为戚墅堰区和雕庄乡行政区,其北、东、南分别为武进市界,西至采菱港。土地面积42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人口17万人,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
4、向北发展带
按照城市结构形态,向北发展带范围为:南起沪宁高速公路,北至长江,东西分别为江阴市和武进市界,由新龙和新港两个分区组成,为城市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面积86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人口11万人,建设用地15平方公里。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主要内容简介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市域、市区、中心城区。
市域:指常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含金坛市、溧阳市和市区五区),面积4385平方公里。
市区:指常州市区范围(含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面积1872平方公里,为规划区范围。
中心城区:市区内的城市建设集中连绵区,面积约70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远期为2016~2020年。
三、城市发展总目标
围绕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总任务、总要求,常州城市发展总目标为:
先进制造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经济强市;
历史文脉彰显、现代科教先进的文化名市;
连东接西、承南启北的区域性枢纽城市;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城市化发展战略
构筑和完善常州市域四级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常州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金坛、溧阳两个二级中心城市,择优培育9个中心镇,积极推进一般镇的现代化建设,着力引导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形成布局有序、功能互补、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新格局。
2、市域人口规模与城市化水平
市域人口规模:2015年达522万人;2020年达570万人。城市化水平:2015年达70%;2020年达75%。
3、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与主要职能
中心城市: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旅游名城。常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248万人。
二级中心城市:金坛市、溧阳市两个中等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30万人和40万人。
(1)金坛城区:金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服装制造名城和盐化工城市。
(2)溧阳城区:溧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苏浙皖三省边界中心城市,以湖光山色为品牌的江苏省重点旅游城市。
中心镇:薛埠镇、尧塘镇、南渡镇、天目湖镇、湟里镇、雪堰镇、邹区镇、横山桥镇、孟河镇,镇区人口规模达5~10万人。
(1)薛埠镇:金坛市西部以生态休闲为主导,茶、道教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2)尧塘镇:金坛市东部以园艺业、商贸流通业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
(3)南渡镇:溧阳市中部以建材、商贸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4)天目湖镇:溧阳市南部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为核心的旅游型城镇。
(5)湟里镇:常州市西南部以花木、机电、旅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6)雪堰镇:常州市东南部以阖闾文化、湖滨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7)邹区镇:常州市西部以灯具、农贸等专业市场为特色的工贸型城镇。
(8)横山桥镇:常州市东部以山水文化、观光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型城镇。
(9)孟河镇:常州市西北部以齐梁文化、旅游休闲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
一般镇:按集聚发展、形成规模的要求,建设19个一般镇,镇区人口规模达1.5~5万人。
五、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旅游名城。
市区人口规模:2015年达380万人左右;2020年达420万人左右。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15年达225万人左右;2020年达248万人左右。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2015年总建设用地约274.5平方公里,人均约122平方米;2020年总建设用地约298平方公里,人均约120平方米。
六、市区用地布局结构
统筹区域发展,市区形成“一城、七片”的结构形态。“一城”即常州中心城区;“七片”即中心城区外围七个片区——孟河、奔牛、邹区、湟里、雪堰、洛阳和横山桥片区。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为城镇空间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七、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拓展南北,提升中心。
中心城区结构形态:“一主两副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职能:
“一主”即主城区,范围为北起沪蓉高速公路,南至常合高速公路,西起常泰高速公路,东至常合高速公路,为常州城市的本体;包括中心、高新、城西、湖塘、城东五个组团;其主要功能为生活居住、公共服务、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规划建设“两圈”(市河和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圈)、“五区”(三片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北现代旅游休闲区、淹城遗址公园和西太湖生态休闲区)、“一城”(以职教科研为特色的科教城)、“三园”(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区、城东工业园区)、“三中心”(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
“两副”即中心城区的南北两个新区,南部新区以常州西太湖生态休闲区和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主要功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生活居住和休闲度假产业;北部新区以高铁新城为核心,主要功能为商务商贸、生活居住、港口和先进制造业。
“多组团”即中心组团、高新组团、城西组团、湖塘组团、城东组团、新龙组团、新港组团、武南组团、空港组团和西太湖组团。
八、综合交通规划
构筑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协调、高效、通畅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1、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实现“121530”目标。1小时交通圈覆盖长三角北翼主要城市,2小时交通圈覆盖长三角南翼的杭州、湖州、宁波等城市;市区主要节点15分钟内驶入高速公路,市区城镇30分钟内到达中心城区。
形成以扬溧高速公路、常溧高速公路、常泰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常合高速公路、沪宜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为骨架的“三纵四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络;形成以镇广公路、常溧线、沿江公路、宁杭公路等为骨架的“五纵七横一通道”的干线公路网络;形成以京沪高速铁路、宁杭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等为骨架的“两纵六横”铁路运输网络;形成以长江、京杭大运河等国家水运主航道为骨架,常州港为主枢纽的“三纵两横一港”水运主航道网络,实现内河航道网络化;常州机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功能,跑道加长至3400米以上,提高飞行区指标等级和服务水平,增加航线、航班,满足飞达全国各主要城市和日、韩、新加坡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包机飞行的需求。
2、市域交通
至规划期末,常州各辖市区主要镇及交通集散地之间均具备良好通达性。市域所有城镇在1小时内到达常州市区,市域主要节点15分钟内驶入高速公路,主要乡镇30分钟内到达各辖市中心区,市区城镇30分钟内到达中心城区。2020年市域公路网密度大于47公里/百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道路交通
由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交通性主干路、生活性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城市干路(包括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形成“道路成网,快速成系,内外成环,多向放射”的网络结构。规划道路网密度为6~7km/km2,其中干路网密度为3km/km2,干路间距0.4~0.6公里,支路网密度为3~4km/km2。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级配比为1:2:3:7。
4、轨道交通线网
在城市主要客流轴线规划建设大容量、快速、舒适的轨道交通,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轨道交通线网由远期线和远景线构成,其中,远期线由四条线路构成,总长约129公里。至规划期末轨道交通出行量占公交出行总量的15%~25%。
5、城市停车设施
停车泊位的供应需与区域的人口、工作岗位、土地开发强度以及交通状况相适应,力争做到停车供需平衡。一般建筑物的配建停车泊位应占停车需求总量的85%左右;社会公共停车场应占停车需求总量的15%左右。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保护目标与体系
凸显“古、水、文、秀、活”的城市文化个性,形成“好山好水好风光,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的城市文化特色。
构建“历史城区——古镇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保护框架体系。
2、历史城区
东起舣舟亭公园,南临京杭大运河常州市区段(古运河),西至锁桥河,北至关河,面积为5.51平方公里。
保护常州“河抱古城、城河相依”的空间整体格局。沿历史城区位置留出意象空间,保留西瀛门明城墙;结合古运河申遗,实施整体保护战略,积极保护古运河、市河、关河两侧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通过建构博物馆展示系列设置重点展示区、建构文化主题线路设立标识体系等方式,形成两圈水系文化景观。
3、古镇古村落
积极保护具有常州特色的古镇古村落,加强常州市区范围内的古镇古村落普查工作,依据国家相关要求甄选出古镇古村落的名录,适时报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及时编制其保护规划;
4、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四片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街区和杨桥历史文化街区。
5、文物古迹
对已公布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提出保护要求;对尚需修复的文物保护单位,依法确定保护修缮方案。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的要求,由市政府认定并公布常州市区历史建筑名单,保护常州市区已公布历史建筑,逐个划定保护范围,对尚需修复的历史建筑,依法确定保护修缮方案。加强常州市区已公布的15处地下文物的保护,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范围,并确定其保护措施。加强对市区内现存的190株古树名木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
十、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1、城市生态空间策略
市域划分为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引导建设区和生态改进区四大生态功能区,各生态功能区按照不同生态管治要求进行规划控制。严格保护沿江地区、沿湖(太湖、滆湖、长荡湖等)地区、沿河地区、低山丘陵和水库库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生态平衡。
2、环境保护实施措施
贯彻执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精神,统筹安排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城市污水走集中治理的道路。污水处理厂尾水出路实行达标排江、排河和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策略,以保护太湖水质和市区有限的地表水环境容量;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加强工业废气治理、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倡导低碳环保型生活和生产消费方式,实施垃圾源头分类,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和处置;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太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高高新产业和清洁生产企业的比重;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的监管和服务水平,完善环境质量预测预警机制。
十一、城市水系与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水系规划
近期,遏制水系功能退化、能力弱化,中心城区河网环通,水环境恶化得以全面控制;远期,水系功能明显改善,能充分发挥行洪、调蓄、引灌、航运、生态景观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水环境。增强生态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河网间距一般不超过1.2~2.0公里,中心城区水面率达3%以上,外围片区规划城镇建成区水面率达6.0%以上,农村地区水面率达10.0%以上,使水系成为“水清、岸固、路通、畔绿、景美”的怡人景观绿廊。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实施“33122”绿色工程;即在市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实现居民出行300米左右能到达3000平方米以上的小型公共绿地(包括带状绿地),出行1公里左右能到达2公顷以上的中型公共绿地。每个组团内规划建设1~2个2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共绿地。
以大型公共绿地为核心、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江、河、湖、路”地区的绿地为网络,连接上述“主体”与“核心”,形成“环、楔、廊、林、园、点”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三环、四楔、十廊、百园、千点”的城市绿地系统。三环:外环(外围生态屏障环)、中环(高速公路绿环)、内环(滨河绿环)。四楔:在城市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控制四片楔形绿地。十廊:沿城市快速干路、骨干河道、铁路等规划建设生态绿廊,在市区范围内主要形成六横四纵的十条廊道。百园:包括外围多个郊野公园及城区内多个公园、小游园。千点:结合城市主要入城口,规划建设多个大型节点绿地,原则上节点绿地半径不小于100米。结合生活性主干路、景观道路等规划建设多个街头绿地。
十二、风景旅游规划
规划建设六处重点景区和六处次重点景区。六处重点景区为:天宁风景名胜旅游区、环球恐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淹城遗址公园和西太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常州环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茅山旅游度假区;六处次重点景区为:市区游憩商务区、小黄山旅游度假区、清明—芳茂山风景区、溧阳历史文化旅游区、金坛城南旅游区、洮湖(长荡湖)旅游区。
十三、重大基础设施
1、城市供水
长江为常州市城市供水主要水源,滆湖近期为城市供水备用水源,远期为城市供水水源;合理划分水源保护区;其他地表水可作为水质无特殊要求的生产用水水源。规划城市水厂总规模近期达181.5万m3/d、远期达200万m3/d,具有8%以上的后备能力。实行区域供水,充分利用苏锡常镇地区配置的供水能力,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区域联网供水、设施共享,互惠互利。
2、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率近期达90%,远期达100%;其中集中处理率分别达70%和80%以上。近期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0%,远期达30%。污泥处置近期实现减量化,污泥规范化处置率达100%;远期逐步以无害化为主,最终实现资源化。
3、燃气
城市燃气气化率:近期达99%,远期达99%以上。天然气除满足居民、公建用气外,还应满足部分工业用户、城市燃气汽车以及部分电厂的需求。随天然气供应范围的扩大,应合理调整原过多过散的液化石油气贮灌站的布局,并控制安全间距。在液化石油气供气区,合理安排供气和经营站点。逐步建设一批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加气站建设应充分结合公交场站及加油站规划统筹布局。
4、供电
规划电源以华东电网、江苏电网为主,地方电厂为辅。规划建设45座220kV变电所,规划建设162座110kV变电所。市区原则上不再发展新的35kV系统变电所。结合电源及变电所建设,同步建设相应的电力线路,电力线路沿城市道路、河道及绿化带架设,做到规范、短捷、顺直。
5、供热
规划供热区工业热用户的集中供热率近期达70%,远期达80%;民用热用户的集中供热率近期为5%,远期为10%。
6、环境卫生设施
近期,从现有环卫设施、设备整合和完善入手,逐步提高环境卫生水平,构建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为目标的城市固体废物收运处置系统,基本实现环卫现代化;远期,全面建设并实现环卫现代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十四、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防洪除涝
中心城区运北片采用200年一遇标准,设防水位4.05米(黄海高程,下同),其他区域采用100年一遇标准,设防水位3.90米;外围片区采用50年一遇标准,设防水位3.75米。城市除涝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175.7毫米不淹标准。
市区内将由德胜河、新老武宜运河、丁塘港、采菱港、三山港、武进港、京杭大运河围合,分成运北、潞横革新、湖塘、采菱东南等四个治理片,形成大包围格局。
2、消防
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特别是对于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应尽量布局在城市边缘或独立地区;逐步加强旧城中心区的改造,开辟防火隔离带和消防通道,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关河路、丽华路、劳动路、怀德路、长江中路和关河西路所围的城市核心区域为危险品禁运区。
中心城区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在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的原则划分消防责任区和设置消防站,共需配备消防站42个。在中心城区外围片区的奔牛、邹区、湟里、雪堰、横林、洛阳、横山桥、孟河、罗溪等镇各建设一个普通型消防站级的专职消防队,今后逐步改编为公安消防中队。
3、人防
常州属二类防空设防城市,常州人口疏散比例为23.5%。人防工程按人均有效面积1平方米的目标,建设布局合理、类别齐全、功能配套的网络式的城市人民防空工程体系。
4、抗震防灾
制订人口疏散计划,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等开敞空间和人防工程等地下设施,作为居民避震疏散场地,人均场地面积应大于1.5平方米。主要疏散道路如延陵路、通江路、怀德路、长江路、和平路、玉龙路、春江路、丽华路、河滨路、滆湖路等道路的宽度及两侧建筑物高度应满足震害发生时安全疏散的要求。
常州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
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把常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全市城市化水平增至70%。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力争建成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家生态市。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建成国家文明城市。
2、建设重点
三城融合,南北建新;东西协调,开发东部;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中心城区在进一步完善功能的基础上,建成现代大气、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在着力提升核心城区的同时,重点开发建设滨湖新城,做到城市框架基本形成,重要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基本到位;北部新城全面推进高铁枢纽、旅游动漫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东部地区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21条主次干道建设全部完成,轨道交通等重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上一篇:常德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下一篇:常州城市规划建设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