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常州城市规划建设亮点

其芳分享

  常州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亮点多多的城市,理应在文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州城市规划建设亮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常州城市规划建设亮点一

  减轻负担 让社区“轻装上阵”

  社区负担过重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重影响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常州、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将社区减负列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七大整改专项行动之一。出台了《关于推动城乡社区“减负增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按照“停、减、并、转、限”的原则,对导致社区负担过重的各类组织机构、工作任务与指标、台账任务等进行全面清理,切实严把社区的门,清理社区的墙,规范社区的账、整理社区的网。《实施意见》中列出了社区准入事项的负面清单,共取消组织机构 21个,减幅达57%;取消各类活动阵地 23个,减幅达 85%;取消工作任务和指标项目 23项,减幅达 23%;优化整合市级部门延伸到社区的业务信息系统 12个,整合率达 44%;取消盖章证明项目 60项,减幅达75%。凡被取消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等,其台账(纸质、电子)一律取消。

  《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今后在社区统一建立“三大站”,即建立社区管理服务站,开展综治、警务、民政、人社、计生、残联等公共服务;建立社会组织工作站,吸纳社区社会组织进驻开展文化教育、残疾人康复、居家养老等专业化服务;建立居(村)民活动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图书阅览、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统一设计“三大站”标识,在“三大站”下设立的各功能室由社区根据实际需要挂牌,弱化展示功能,增强服务功能,可一室多用。

  建立社区事务准入制度。今后,市级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和有关单位,凡是需要将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创建评比等延伸到社区的,均实行准入制度,未经准入的事项一律不得进入社区。确需社区承接或协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事项,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赋予社区相应的工作职权,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

  压缩创建达标评比。取消所有市级创建达标评比项目,只开展综合性的“常州市和谐(平安、文明)社区(村)”创建。全市每年评选 100个“常州市和谐(平安、文明)社区(村)”,由各辖市、区依据《常州市和谐(平安、文明)社区(村)创建考评指导标准》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辖区内的社区(村)进行考评。市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依据《“社区建设先进地区”考核任务分解表》,对辖市、区社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考核,每年评选 3个“社区建设先进地区”,由、市政府统一命名表彰。

  常州城市规划建设亮点二

  三社联动 开创多元共治新局面

  常州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推行“政社互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明确要求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进一步厘清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权责边界,依法编制《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村(居)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目录。在 2014年上半年各辖市、区各选一个镇(街道)进行试点的基础上,下半年计划在 50%的镇(街道)推开,到 2016年全市镇(街道)实现“政社互动”100%覆盖。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等多种功能,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2014年市级财政安排 300万元社会组织发展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基地建设、项目培育、人员培训、公益创投等,今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情况逐步增加”,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同时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到 2015年底,市、各辖市(区)和有条件的街道(镇)都要建立 1个以上示范性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登记数 10个以上,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数分别达到 6个和 3个以上。

  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总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将常州市区户籍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试,纳入人社系统技能培训体系,对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给予培训补贴;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事业单位社工岗位正式在编人员,按国家、省级文件规定,享受相应职级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 2015年全市每万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 4人,到 2020年每万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 8人以上,基本形成与常州市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梯次结构和分布格局。

  常州城市规划建设亮点三

  夯实基础 社区建设再发力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关于推动城乡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坚持以党建促社建,加快推进在服务网格、楼道、社会组织建立党支部、党小组的步伐,2014年底,全市城乡社区党组织网格化服务要实现全覆盖。拓展书记发展空间,适当增加推选优秀书记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比例,从各级机关及其事业单位拿出一定的科级职位,面向优秀书记进行公开选调或公开招聘。全面落实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报到制度,2014年底前要实现全部注册、全面报到、全员参与目标,2015年底前每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 20小时。

  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需要。《常州市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鼓励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到 2017年,45周岁以下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原则上均需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以及“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自然增长机制、社区专职工作者退出机制”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同时,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从 2014年起按常住户数计算,标准为每千户 3万元。

  常州城市规划建设亮点四

  蓬勃发展的创意文化

  通过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政府的强势推动,我市的动漫产业得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建成了“创业”、“常新”、“保纳”三个各具特色的动漫产业园区,搭建了公共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衍生产品研发、产品产权交易、项目评估咨询等六大平台。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已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动漫产业国际交流平台之一,依托这一平台,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初步具备了动漫产业创业的“洼地效应”,形成了资本、创意、人才和物流快速集聚的巨大向心力,多项指标在全国15个动画基地中名列前茅。

  目前,基地已集聚各类动漫企业100余家,注册资本4亿元,拥有年制作生产动漫作品4500集、5万多分钟的能力。2007年,常州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2008-2010年,我市将努力打造动漫原创生产制作集群区、动漫衍生产品研发生产集群区、动漫旅游休闲集群区、动漫衍生产品的交易集群区、动漫人才培养集群区等五大动漫产业集群区。加快常州创意文化发展,应打好区域经济、文化资源、高等学校这三张牌,要善于利用常州的文化资源,大力构建以创意产业为引领的多元文化产业体系,将常州概念转化为常州概念产品,最终形成常州概念产品链条,使常州成为全国一流的动画产业基地和动画名城。

  常州城市规划建设亮点五

  日臻完善的文化设施

  这几年,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工程的投入,过去5年间,全市对文化事业的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在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中,我市遵循适度超前、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满足文化发展的中长期需要。

  在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60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项目中,常州占据了7项。继亚细亚影城、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后,市博物馆、书画院、文艺学校新校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均已建成投运,常州大剧院、体育会展中心、常州新闻大厦、现代传媒中心、工人文化宫新剧场、常州青少年科学文化宫等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作为常州市“十一五”文化发展重点项目之一的常州文化城已于去年开张,集综艺欣赏馆、互动娱乐馆、名吃分享馆、美术展览馆、群众文化馆、文化讲座馆六大功能馆于一体的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全面投入使用。

  同时,我市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这项文化惠民工作上步子迈得也很快,4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免费开放了32个,并不断加大对社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随着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的陆续建成,我市将构建起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文化网络,一个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