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医药学论文>临床医学>

综合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2例

甘灵玲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 方法 选取64名已确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在不服用任何治瘫药的情况下,治疗组采用以穴位埋线为主配合拔罐、刮痧、针刺放血等综合的理疗方法,对照组只采用穴位埋线;统计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作对比,以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P<0.01,极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观察说明综合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理疗方法。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 综合理疗法 治疗应用
2008年10月~2011年2月,笔者运用穴位埋线疗法为主,综合了拔罐刮痧、针刺放血、针刺运动疗法等多种中医传统理疗法,并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32例,效果显著,并设置了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4例,其中门诊51例,住院13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34岁,平均约62岁;脑梗塞患者52例,脑出血患者12例;平均病程约3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变的性质、部位以及病变的范围相似。
2 病例选择
(1)符合中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国家中管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和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参照国家中管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无凝血机能障碍患者。(4)除外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无法合作者、传染病者。
3 治疗方法
3.1治疗组
(1)拔罐刮痧:第一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均要做拔罐刮痧,这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一般在埋线之前做。
①躯干: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脊柱、天突、膻中处用刮痧法,肩及腋后线、腰骶、臀部用吸罐法,1个埋线疗程做1次。
②训练患者家属为患者刮痧,以瘫侧面部、上下肢、手足掌指、趾为主,以局部潮红、皮肤暖和为准,每周2次。
(2)穴位埋线
①选穴: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以及参考平衡针灸、靳氏三针、巨针巨刺法选穴,主穴百会、颈胸夹脊、肩外俞透膏肓、肩井、臀痛穴、腰夹脊、坐骨点、委中、肩痛穴、足三里;另外极泉、合谷透后溪、肩髁、三阴交只做患侧。面部瘫痪者:人中、前发际、左右头维、患侧太阳穴、地仓向颊车透;失语者:上廉泉、天突、膻中、亚门;足内翻:瘫侧丘墟透解溪、涌泉;尿失禁、尿潴留者:中极、曲骨、关元。
②操作:用注线法,在无菌条件下将事先制作好的无菌羊肠线1/0—2/0#,每段0.5—5厘米,用专用埋线针将线埋入穴位内,每穴手术时间只需3秒钟。根据局部肌肉丰厚不同及所在深浅、透针距离,在不同的穴位内埋入相应长度和型号的羊肠线,针孔用碘伏再次消毒即可,针孔处如出血较多适当压迫止血。15天施术1次,3次为1疗程。埋线头三天有些胀痛,少数人有低热,属于正常反应,不用服止痛药。如果二天后疼痛加重伴畏寒者,可服解热镇痛药,症状缓解即停,尽量少用药,常规降压、降糖药正常用。
(3)针刺放血:手足指、趾屈伸不利者,用7号针头予瘫侧指尖针刺放血1-2滴,埋线1次放血1次。
3.2对照组 只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3.3疗程 观察3个疗程。
4 疗效评定
4.1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2]: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并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评定疗效:(1)基本痊愈;(2)显著进步;(3)进步;(4)无变化;(5)恶化;(6)死亡。3个疗程评定总有效率。
4.2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P<0.01,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3疗效统计与结论 治疗组32例中基本痊愈者16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2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32例中基本痊愈者8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9例,无变化5例,总有效率84.375%。两组总有效率虽然相差不大,但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综合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与单一的理疗法相比效果显著。
5 讨论与体会
作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造了以穴位埋线为主的综合理疗法,临床疗效提高,有利于手足精细功能的恢复;故肌力与精细功能恢复均显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临床研究。
参 考 文 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陈海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38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