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
杨宇华分享
【关键词】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最常累及瓣膜。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本节重点介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5月~2010年12月共收治18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20~60岁。
1.2 抗生素治疗
为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其原则为①早期应用,在连续送3~5次血培养后即可开始治疗;②充分用药,选用杀菌性抗生素,大剂量长疗程;③静脉用药为主;④根据血培养、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药物;⑤联合用药以增强疗效。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治疗期间应尽量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必要时应用缓泻剂,减少栓子脱落的机会。长期高热及贫血病人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心功能不全病人限制钠盐摄入量。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发热护理 高热患者卧床休息,注意病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可予以冰袋物理降温,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变化。出汗较多时可在衣服与皮肤之间垫以柔软毛巾,便于潮湿后及时更换,增加舒适感,并防止因频繁更衣而导致患者受凉。
(2)栓塞 心脏超声可见巨大赘生物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赘生物脱落。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
当患者突然出现胸痛、气急、发绀和咯血等症状,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出现腰痛、血尿等考虑肾栓塞的可能;当患者出现神志和精神改变、失语、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瞳孔大小不对称,甚至抽搐或昏迷征象时,警惕脑血管栓塞的可能;当出现肢体突发剧烈疼痛,局部皮肤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要考虑外周动脉栓塞的可能。出现可疑征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3 对症护理
2.3.1 发热护理 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温水擦浴等。病人出汗多时可在衣服与皮肤之间衬以柔软毛巾,便于潮湿后及时更换,以增加舒适感,并防止病人因频繁更衣而受凉。
2.3.2 预防栓塞护理 ①评估心脏杂音,如杂音的部位、强度、性质有元改变,新杂音的出现。杂音性质的改变多与赘生物导致瓣膜破损、穿孔或腱索断裂有关。②观察有无脑、肾、脾、肺、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栓塞的表现。③阅读超声心动图报告,注意有无赘生物、瓣膜病变(如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一旦病人出现可疑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4 用药护理
2.4.1 遵医嘱严格按时、按量给药,以确保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抗生素药物现配现用,并观察用药效果。
2.4.2 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但不能混合静脉注射,以防因相互作用致药效降低。长期大量应用杀菌抗生素,易致二重感染,应注意观察有无腹泻等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2.4.3 应注意保护血管,有条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多次穿刺而增加病人的痛苦。注意观察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及时报告医师。
3 讨论
嘱病人平时注意防寒保暖,少去公共场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及时处理感染病灶,勿挤压痤疮、疖、痈等感染病灶,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认识该病坚持大剂量、全疗程、长时间抗生素治疗的重要性,千万不要擅自停药,以免出现不能挽回的后果。并告诉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如降温药和抗生素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最好饭后服用。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带来真菌感染,可让病人经常检查自己口腔的颊部及舌面,观察是否有白色斑块的存在,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诊。
本病预后取决于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治疗是否及时、瓣膜损害程度、病前心肾功能状况,以及患者年龄、手术时机与治疗条件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未治疗的急性患者几乎均在4周内死亡,亚急性者的自然病史一般≥6个月。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肾衰竭、栓塞、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或严重感染。大多数患者可获得细菌学治愈,但近期和远期病死率仍较高,治愈后的5年存活率仅为60%~70%,10%在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内再次发病。
参 考 文 献
[1]杨凯,周达新.感染性心内膜炎176例临床分析.上海医药,2009年第02期.
[2]王世英,施海燕.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抢救的护理体会.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年20卷 第12期.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最常累及瓣膜。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明显;②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③感染迁移多见;④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为:①中毒症状轻;②病程数周至数月;③感染迁移少见;④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对少见,本节重点介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5月~2010年12月共收治18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男11例,女7例,年龄20~60岁。
1.2 抗生素治疗
为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其原则为①早期应用,在连续送3~5次血培养后即可开始治疗;②充分用药,选用杀菌性抗生素,大剂量长疗程;③静脉用药为主;④根据血培养、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药物;⑤联合用药以增强疗效。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治疗期间应尽量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必要时应用缓泻剂,减少栓子脱落的机会。长期高热及贫血病人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心功能不全病人限制钠盐摄入量。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发热护理 高热患者卧床休息,注意病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可予以冰袋物理降温,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变化。出汗较多时可在衣服与皮肤之间垫以柔软毛巾,便于潮湿后及时更换,增加舒适感,并防止因频繁更衣而导致患者受凉。
(2)栓塞 心脏超声可见巨大赘生物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赘生物脱落。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
当患者突然出现胸痛、气急、发绀和咯血等症状,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出现腰痛、血尿等考虑肾栓塞的可能;当患者出现神志和精神改变、失语、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瞳孔大小不对称,甚至抽搐或昏迷征象时,警惕脑血管栓塞的可能;当出现肢体突发剧烈疼痛,局部皮肤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要考虑外周动脉栓塞的可能。出现可疑征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3 对症护理
2.3.1 发热护理 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温水擦浴等。病人出汗多时可在衣服与皮肤之间衬以柔软毛巾,便于潮湿后及时更换,以增加舒适感,并防止病人因频繁更衣而受凉。
2.3.2 预防栓塞护理 ①评估心脏杂音,如杂音的部位、强度、性质有元改变,新杂音的出现。杂音性质的改变多与赘生物导致瓣膜破损、穿孔或腱索断裂有关。②观察有无脑、肾、脾、肺、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栓塞的表现。③阅读超声心动图报告,注意有无赘生物、瓣膜病变(如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一旦病人出现可疑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4 用药护理
2.4.1 遵医嘱严格按时、按量给药,以确保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抗生素药物现配现用,并观察用药效果。
2.4.2 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但不能混合静脉注射,以防因相互作用致药效降低。长期大量应用杀菌抗生素,易致二重感染,应注意观察有无腹泻等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2.4.3 应注意保护血管,有条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多次穿刺而增加病人的痛苦。注意观察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及时报告医师。
3 讨论
嘱病人平时注意防寒保暖,少去公共场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及时处理感染病灶,勿挤压痤疮、疖、痈等感染病灶,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认识该病坚持大剂量、全疗程、长时间抗生素治疗的重要性,千万不要擅自停药,以免出现不能挽回的后果。并告诉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如降温药和抗生素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最好饭后服用。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带来真菌感染,可让病人经常检查自己口腔的颊部及舌面,观察是否有白色斑块的存在,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诊。
本病预后取决于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治疗是否及时、瓣膜损害程度、病前心肾功能状况,以及患者年龄、手术时机与治疗条件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未治疗的急性患者几乎均在4周内死亡,亚急性者的自然病史一般≥6个月。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肾衰竭、栓塞、细菌性动脉瘤破裂或严重感染。大多数患者可获得细菌学治愈,但近期和远期病死率仍较高,治愈后的5年存活率仅为60%~70%,10%在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内再次发病。
参 考 文 献
[1]杨凯,周达新.感染性心内膜炎176例临床分析.上海医药,2009年第02期.
[2]王世英,施海燕.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抢救的护理体会.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年20卷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