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2017嘉兴未来城市规划

其芳分享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中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这些城市建设是与其城市规划有关的,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嘉兴未来城市规划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7嘉兴未来城市规划

  第一章 总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突出田园水乡的生态优势和城乡统筹特色,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强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彰显嘉兴在长三角地区人文、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特色,实现嘉兴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规划期限:至2020年。

  3、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1)嘉兴市域:指嘉兴市所辖五县(市)两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桐乡市、南湖区、秀洲区,面积为4223.46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南湖区、秀洲区两区所辖行政区域,面积为986.7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包括南湖区的建设街道、南湖街道、新兴街道、新嘉街道、解放街道、东栅街道、城南街道(部分)、七星街道、余新镇(部分)、大桥镇(部分)。秀洲区的嘉北街道、塘汇街道、新城街道、高照街道、王店镇(部分)、王江泾镇(部分),面积为257.29平方公里。

  第二章 城市发展战略

  1、城市发展目标:以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为总目标,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分工体系,加快建设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长三角高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基地和江南水乡典范城市。

  2、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战略,以众多中小企业为创新创业主体,全面构建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以产业的制高点来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与沪杭同城战略:抓住上海都市经济圈及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等机遇,以基础设施对接互联、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区域要素自由流通、基本公共服务互通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共保为导向,主动融入沪杭,争取规划共编、机制共建、改革共推,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关联发展,切实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以市县域统筹、城乡统筹和陆海统筹为导向,按照县域经济转向都市区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市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城乡资源、陆海资源的高效流动,各主体利益和谐统一,形成市县联动、以城带乡、陆海互济的良好格局。

  美丽新江南战略:按照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的建设要求,合理布局城镇、生态、农业空间,重点推进水、大气、土壤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建设,积极构建结构合理的生态经济体系、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和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

  3、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区域商贸物流枢纽,浙江省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4、城市职能:

  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营造适合企业成长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科技创新城市。

  商贸物流:建设空、铁、海、河多式联运体系,构建便捷的交通枢纽,建设长三角商贸物流基地。

  先进制造:积极融入区域产业体系,构建与上海大都市圈功能互补的产业功能,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休闲旅游: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质,突出江南水乡特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5、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服务人口规模130万人。

  (2)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54.2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8平方米。

  (3)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范围187平方公里。滨海新区、其他县城、各镇开发边界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在各自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区域协调

  (1)嘉兴-上海协调发展

  l 加强产业协调:在产业分工上实现与上海错位发展,逐步形成垂直分工为主、兼有水平分工的产业配套格局;完善产业导向,重点围绕上海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链优化,开发新的产业领域;加强产业协作,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形成区域性行业聚集优势。

  l 加强城镇发展协调:强化沪嘉边界地区以及重要交通枢纽的空间开发,构建嘉兴市域融沪发展的核心集群区。

  l 加强基础设施协调:规划嘉兴机场作为长三角机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沪乍杭铁路、沪杭城际铁路、沪乍嘉湖城际铁路。预留城际轨道“嘉兴-嘉善-枫泾-松江枢纽”线、“上海南站-金山-平湖”线。

  (2)嘉兴-杭州协调发展

  l 加强产业协调:加强桐乡临杭经济区与钱江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协作,加强海宁连杭经济区与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江东新城的产业协作。

  l 加强城镇发展协调:强化海宁、桐乡临杭边界地区以及嘉杭重要交通轴沿线地区空间开发,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区整体发展,构建嘉兴与杭州都市区联动发展核心区。

  l 加强基础设施协调:加强与杭州的交通联系,规划沪乍杭铁路、沪杭城际铁路、杭州-海宁城际铁路。

  l 加强文化、旅游协调:在嘉兴临杭地区与杭州东部地区组织“乌镇-盐官(海宁潮)-超山-丁山湖-塘栖古镇-京杭大运河”旅游环线,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3)嘉兴-苏州协调发展

  l 加强环境保护协调:加强嘉兴北部湿地的生态保护,促进与苏州的区域协调,控制湿地区周边城镇用地规模,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保护嘉善太浦河-长白荡饮用水源地水质。

  l 加强基础设施协调:强化524国道嘉兴段与227省道苏州段衔接。规划通苏嘉甬城际铁路线形利用通嘉甬高速廊道向南,并入沪杭高铁廊道进入嘉兴南站。

  l 加强文化、旅游协调:结合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资源,打造区域古镇旅游品牌。

  2、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全市划分3类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空间功能区、农业生态功能区、城镇生态功能区。

  (1)自然生态功能区:保障生态本底,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的地域。面积799平方公里。对该空间要逐步转移超载人口,禁止有城镇功能的用地开发以及一切有损生态的工程和建设项目,控制生态空间的平均人口容量。加强生态空间保护修护,禁止新建、改扩建二三类工业,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

  (2)农业生态功能区:保障粮食安全,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面积2310平方公里。对该空间应进一步优化村镇布局,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强化农地保护,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适当发展城郊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

  (3)城镇生态功能区:包括市域内主要城镇发展地区,面积1114平方公里。加强城市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公共绿地,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市域空间管制要素

  (1)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810.47平方公里,其中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总面积约894平方公里,严格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进行保护。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确保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管控。

  (3)历史文化街区:按照《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海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内容,确保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严格进行保护。

  (4)风景名胜区:保护1处风景名胜区:南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

  (5)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山林生态敏感区;以及海宁长水塘湿地、嘉兴湘家荡湿地、嘉兴北部(王江泾、油车港)湿地、嘉善北部湿地、平湖湿地保护区5处。依据《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

  (6)水源地保护区:石臼漾、南郊河贯泾港、长山河长水塘、盐官河、运河、白漾荡、广陈塘、千亩荡、天仙河、太浦河--长白荡等10处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

  (7)大运河遗产保护带:按照《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确定大运河的保护空间为大运河遗产保护带,分为运河水利工程遗产、运河聚落、其他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大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5类。

  (8)交通及市政工程走廊:市域500千伏电力走廊、天然气长输管线、灌溉干渠控制走廊、高铁-城际轨道交通防护绿带、高速公路交通防护绿带。

  4、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一片、一带、七区、十二点、三十八廊”的嘉兴市域基本生态控制线。主要包含市域内重要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区、市域38条重要生态廊道(31条一、二类河道及两岸50米,7条高速公路及两侧50米)、高铁-城际轨道交通防护绿带、一般河网路网生态廊道区及其它类型生态功能保障区,规划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面积799平方公里,占嘉兴市陆域面积的18.9%。具体按照相关专项规划和市域空间管制的要求实施控制。

  5、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服务人口为620万人,其中城镇服务人口为4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4%。

  6、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主六副,三带三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嘉兴中心城区。发展科技创新、旅游休闲、物流商贸、先进制造等区域性中心职能。

  六副:嘉善县城、平湖市区、海盐县城、海宁市区、桐乡市区、滨海新区。

  三带:即北部生态湿地发展带、中部核心集聚带、南部滨江滨海保护开发带。

  三区:三个市域城镇功能区。即融沪集聚区、联杭联动区、滨江滨海提升区。

  7、市域城镇结构:规划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包括:1座市域中心城市(嘉兴中心城区)、6座市域副中心城市、16座中心镇、18座一般镇。

  市域城镇规模分为四级,1座100万人以上一级城镇(嘉兴中心城区),6座20-100万人二级城镇,16座7-20万人三级城镇,18座1-7万人四级城镇。

  市域城镇职能分为四类,包括:7座综合型城镇,18座工贸型城镇,9座旅游型城镇、4座商贸型城镇、3座农贸型城镇。

  8、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农村新型社区-乡村社区6个层次,分别按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行政管理、商贸金融邮政等设施类型进行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构建覆盖全市域的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合理确定建制镇、农村新型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9、市域综合交通

  (1)综合交通发展目标:进一步巩固嘉兴长三角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增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的交通联系,保障重大基础设施融沪联杭,建立以公路为主、水铁并重、远景航空为补充的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2)区域客货运枢纽:客运枢纽包括铁路客运枢纽、公路客运枢纽、机场客运枢纽三类;货运枢纽包括6个综合性物流园区、10个物流中心、多个配送中心和货运站构成的货运枢纽体系。

  (3)公路:规划形成“三横三纵三连”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两横两纵”国道干线公路网,“两横五纵”省道网络。其他干线公路包括嘉兴至桐乡公路、乍浦至新埭公路、海盐至洲泉公路、东湖快速路延伸线等市域重要干线公路。

  (4)铁路:规划形成“1+2+3”的铁路网络结构,“1”为1条高速铁路,即沪杭高铁;“2”为2条普通铁路,即沪杭铁路、沪乍杭铁路;“3”为3条城际铁路,即预留通苏嘉甬城际铁路、沪杭城际铁路、沪乍嘉湖城际铁路线路。

  (5)市域轨道:规划5条市域轨道,分别为桐乡至临平(衔接杭州轨道交通3号线),海宁至临平(衔接杭州轨道交通9号线),同时建议建设嘉兴经嘉善至松江(衔接上海松江枢纽),乍浦至金山(衔接上海轨道交通22号线)都市区轨道。

  (6)民用航空:规划嘉兴机场等级为4C级,兼顾D类飞机,军民合用,定位为货运为主,客货兼顾,作为上海航空枢纽的配套功能机场,是长三角机场群的有机组成部分。

  (7)港口和内河航运:规划着重加强沿海三大港区建设,形成“三横五纵一联网”的内河航道网络及“一港六区多重点作业区”内河港口体系。

  第四章 城市规划区多规合一引导

  1、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五区三楔八廊”的空间结构。

  一心:包括中心城区主要区域,构建以商业、文化、行政、现代服务、居住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中心;五区:科技创新片区、旅游休闲片区、先进制造片区、市场物流片区、高铁宜居片区;三楔:即保护原有的东部、南部和西北部楔形绿地并优化提升外围楔形绿地;八廊:即通过苏州塘、长纤塘、嘉善塘、平湖塘、海盐塘、长水塘、杭州塘、新塍塘八条主要水系优化蓝绿廊道。

  2、三区划定

  (1)禁建区:城市规划区内禁建区面积为36.3平方公里。禁建区范围内应禁止城镇建设行为,现有违法建设应限时拆除。

  (2)限建区:城市规划区内限建区面积663.4平方公里。限建区范围内应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

  (3)适建区:城市规划区内适建区面积为287平方公里。适建区内城市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开发,优先满足基础设施用地和社会公益性设施用地需求。

  3、综合交通

  (1)绕城高速:利用苏嘉绍高速,沪杭高速,通苏嘉甬高速,申嘉湖(杭)高速,形成中心城区绕城高速环路,分流快速过境交通流。

  (2)路网结构:采用“环形+放射”的路网结构,以快速路环和三环为中心,放射向外联系的结构性干道。保障市域公路网与中心城区骨架路网有效衔接。

  第五章 中心城区规划

  1、发展方向:东南部依托高铁嘉兴南站、国际商务区、科技城等为主要发展动力,向东南方向发展扩展。

  西部以秀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发展动力,依托秀湖周边开发,沿中山西路主要发展轴线,向西延伸。

  西南部以空港、现代物流园、姚家荡为主要发展动力,依托姚家荡周边形成重要片区中心,依托空港沿城南路发展轴线向西南方向延伸。

  北部是城市的水源和湿地保护区,将北郊河作为中心城区发展的自然界限,适当控制城镇发展规模,严控有污染的工业布置与建设。

  2、空间结构:以构建田园城市为总目标,建构“一主三副两廊道、三片三楔五板块”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主:中环以内,包括商业金融核心和行政文化核心。

  三副:指南湖副中心区、秀洲副中心区、国际商务区副中心区。

  两廊道:即东西向沿中山西路、中环南路的城市景观横轴和南北向沿苏州塘、海盐塘的生态景观纵轴。

  三片三楔:即城市东南片、西南片和北片,以及楔入这三大片区的三块楔形绿地。

  五板块:即先进制造板块、空港物流板块、高铁宜居板块、科技创新板块、休闲旅游板块。

  3、功能布局

  城市中心区:中环以内。城市商务、行政、文化、休闲设施的集中区域。环城河以内是商业金融核心,主要功能为商务、金融、休闲等;南湖以南是行政文化核心,主要功能为行政、文化、居住、休闲等。其余为居住用地,南湖与西南湖构成城市的绿心。

  东南片:以南湖新区与国际商务区为重点,主要布局公共服务、商业商务和居住。其中,沿南湖大道西侧以及国际商务区核心区布局商业商务功能,形成国际商务区副中心,中环南路东延伸段两侧集中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南湖副中心区。三环路以东依托科技城,形成科技创新平台,海盐塘沿岸作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廊道,是城市绿心与南片楔形绿地之间的过渡和延续。

  西南片:以西部秀洲新区与西南姚家荡为重点,主要布局居住、教育科研、文化设施、商业商务等用地。其中秀洲新区集中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城市西部的副中心,琴湖周边布置创智园区,城南路延伸串联公共服务及商业商务,形成姚家荡片区中心。

  北片:以居住、工业为主,居住主要位于禾兴北路两侧及中环北路以南,中环路以外集中布置嘉兴经济开发区的工业用地,长纤塘与沪杭铁路之间利用铁水中转港建设物流基地。穆湖溪一带及苏州塘通过环城河与海盐塘构成贯穿中心城区南北的生态景观廊道。

  科技创新板块:三环东路以东,老07省道以南,沪杭高铁以北,以科技城为重点,科技创新板块主要由科技研发,中试区,城市配套,产业区等功能区构成。通过创新孵化,促进嘉兴工业园转型升级。

  先进制造板块:三环西路以西、杭州塘两侧,以先进制造、综合服务为主。由嘉兴秀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西部先进制造业功能区、秀湖周边的新区综合服务及配套生活服务区构成。

  空港物流板块:三环西路以西、沪杭高铁以北,以市场物流、临空制造功能为主,由综合物流园、现代物流园、临空现代服务中心与临空产业园构成。

  高铁宜居板块:沪杭铁路以南,以科教文化、高端居住、商务服务功能为主,由科教文化区高铁南广场服务区和生活配套区构成。

  休闲旅游板块:外环河以东,结合湘家荡景区生态环境优势,联动北部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以会议会展、休闲旅游、商业商务为特色功能的板块,主要由湘家荡景区、生活配套区构成。

  4、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组织采用居住区(街道)—街坊(基本社区)二级结构。集中新建与分散改造相结合,差异化发展居住用地。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形成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片区级中心3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6、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

  商业设施按市级、片区级和居住区级三级配置。详见图集

  7、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禁止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工业用地,散布在中环路以内的工业逐步搬迁至外围重大产业平台。城市规划区工业整合为科技创新板块、空港物流板块、先进制造平台。

  8、物流仓储用地布局

  主要分5处集中设置:北片结合铁水中转港,布置仓库区。七星街道布置集中的仓储用地,建设内河港物流园。三环路与乍嘉苏交叉口的嘉兴综合物流园。嘉兴机场南侧设置嘉兴现代物流园,结合高铁南站在南广场设置嘉兴高铁物流园。(见图集40)

  9、绿地布局

  嘉兴市城市绿地系统分成大型生态区块(楔形绿地)、公园绿地、绿色廊道三大类,形成“一心、三环、八园、三楔、八带”的网络化绿地系统。

  10、河网水系

  以汇集环城河向外放射的八大水系(杭州塘、新塍塘、苏州塘、长纤塘、平湖塘、海盐塘、长水塘、嘉善塘)、三大湖泊(包括南湖和西南湖、湘家荡、穆湖溪)以及环城河、外环河为基础,结合城市三片楔形绿地建设,拓宽部分鱼塘、河道形成三片湿地,即西片湿地、东片湿地和南片湿地。在中环路与环城河之间,拓宽改造现有河道,形成城市中环河。上述湖泊、湿地、河道及其它众多河道、湖荡,共同构成嘉兴独特的“三环、三湖、三片、八放射”的水网结构。

  11、城市交通

  构建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方式顺畅衔接、现代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中心城区预留2条轨道交通通道,规划4条BRT线路,规划枢纽站16处,停保场12处,公交修理厂2处。

  12、城市道路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构成,其中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构成骨架路网,生活性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组成一般路网。规划延续“环+放射线”的路网结构。构建“一环七放射”快速路系统、“两环四射两横两纵”的交通性主干路系统。预留快速路环线与射线相交处设置7处全互通立交用地。

  13、慢行交通

  重点打造“一核两环八射”慢行骨架网络。“一核”即老城区,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两环”即围绕环城河绿带打造滨水观光慢行环,以昌盛路、由拳路、双溪路、鸣羊路非机动车道为基础打造都市风情慢行环;“八射”即沿嘉兴八条向外放射的主干水系建设慢行系统。

  14、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通过现代城市设计,创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城市形象。

  15、海绵城市建设

  规划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0毫米。

  通过源头总量控制、常规排水系统(雨水管网系统)提标改造与蓄排结合、超常规雨水蓄排系统建设实现综合控制目标,实现嘉兴市中心城区范围内雨水收集利用率不低于35%,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性面积不小于40%,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区块内年均雨水径流外排量和峰值流量较现行开发模式削减比例不低于50%,低影响开发模式区域初期雨水径流污染负荷较现行开发模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负荷削减比例不低于40%。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域为:北至环城河,南至槜李路,西至长水塘、西板桥港,东至菜花泾、纺工路、富润路,总用地面积约18.44平方公里。示范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8%,对应设计降雨量22毫米。

  第六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保护目标

  充分发掘嘉兴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好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突出并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与特色。尤其是嘉兴独具特色的城址环境、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嘉兴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保护对象

  (1)市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1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8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47处。城市规划区范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文物保护点148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87处。

  (2)城市规划区已公布的第一批历史建筑69处,建议新增的历史建筑9处。

  (3)城市规划区工业遗产16处。

  (4)历史文化街区6处。即月河历史文化街区、梅湾历史文化街区、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新塍历史文化街区、王店梅溪历史文化街区和王江泾一里街历史文化街区。

  (5)历史地段2处。即子城历史地段和东门历史地段。

  (6)历史城区的城址环境、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7)市域线性文化遗产3处。即大运河(嘉兴段),老沪杭铁路-苏嘉铁路(嘉兴段),明清鱼鳞海塘(嘉兴段)。

  (8)市域历史文化名城2处、历史文化名镇6处,以及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且现状保留了完整的传统格局和大量传统建筑的历史古城3处、古镇9处、古村2处。

  (9)市域历史景观环境、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和其他各类历史文化要素。

  (10)非物质文化遗产141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老字号、老地名、历史名人文化、人文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

  3、保护重点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

  (2)体现嘉兴城市典型格局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

  (3)体现嘉兴城市格局和发展特色的历史城区城址环境、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