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2017杭州市未来城市规划

其芳分享

  城市规划者、社会学家和科幻作家们早就在规划和描绘着陆地、海上甚至太空中的未来城市蓝图。那么你知道2017杭州市未来城市规划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杭州市未来城市规划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7杭州市未来城市规划

  一、规划期限与城市规划区范围

  1、规划期限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城市规划区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市),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区含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萧山、余杭等八个城区,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水源保护区涉及富阳市的部分临江地区,面积为54平方千米;总面积为3122平方千米。

  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

  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2、城市发展目标

  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

  1、战略目标:以市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城为依托,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开放、高效、有序、协调,富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域城镇体系。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市域户籍人口现状(2005年,下同)为660.45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715万人和82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现状为750.7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815万人和930万人。城镇化水平现状为62.1%,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70%和84%左右。

  3、城镇等级职能结构: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1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城镇或城市组团(18个)--一般建制镇(60个)四个等级。

  4、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市域形成“一心二圈、三轴二连、一环多点”的城镇布局结构。

  5、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交通、给水、排污、电力、电信等市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协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布局规划要求,建立布局合理、使用充分、服务高效的城乡社会设施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风景资源保护。

  四、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

  1、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市区常住人口现状530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570万人和650万人;市区户籍人口现状409.52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450万人和530万人;市区城市人口现状313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362万人和44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现状293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336万人和405万人。

  (2)用地规模:中心城区现状256.53平方千米,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305平方千米和370平方千米以内;六大组团近期和远期分别控制在22.98平方千米和30.98平方千米以内。

  2、城市布局结构

  (1)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

  (2)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3)组团职能与用地功能组织

  ● 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① 主城:由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及江干区西部组成,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中部、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北部以工业、仓储物流区为主,东部为交通、市政设施区,西部为教育科研、居住区。湖滨地区为旅游商业区,江滨地区为城市新中心(商务中心)。规划城市人口18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7平方千米。

  ② 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 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 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① 塘栖组团: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北部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和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的配套服务基地。东部为居住生活区,西部为工业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② 良渚组团: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严格保护良渚文化遗址群,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北部为良渚遗址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西南为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③ 余杭组团: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区和高教科研基地。西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休闲度假区,东部为教育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7万人。

  ④ 义蓬组团:是城市东部大型综合性工业发展基地。东部和东南部为工业区,西部和西南部为居住生活区,北部和东部临江地区为生态旅游区。规划城市人口16万人。

  ⑤ 瓜沥组团:是城市东南部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北部为工业、物流区,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5万人。

  ⑥ 临浦组团:是城市南部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北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高新科技园区。规划城市人口4万人。

  ● 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① 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② 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景区;

  ③ 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交通生态走廊;

  ④ 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⑤ 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苗木基地);

  ⑥ 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

  ● 双心双轴: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由北岸的钱江新城和南岸的钱江世纪城共同组成的城市新中心。

  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

  五、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布局与住宅建设

  按照“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创“住在杭州”品牌。新区建设坚持成片开发,旧城更新注重结构完善和设施配套,提高生活居住质量,以发展适应广大市民需求的住宅为主,重点建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建立以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多种形式的住宅供应保障体系。重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

  主城:设置城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个居住片区,共设置53个居住区改造老城区内低标准住宅区,重点发展城东、城北居住片区。

  江南城:重点形成城厢、城北、滨江三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2个居住区。

  临平城:主要形成临平、运河、星桥三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0个居住区。

  下沙城:主要安排为工业区和高教园区配套的居住区,形成东、西二个居住片区,共设置10个居住区。

  外围组团:按照新区建设与旧城更新并举的方针,在塘栖、良渚、余杭、义蓬、瓜沥、临浦等组团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居住区。

  2、公共设施用地

  (1)公共中心:构建以二个市级中心为主体,三个城市副中心、十四个地区级(城市组团)中心为骨干,居住区级中心为基础,小区网点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中心、多元化、网络型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① 市级公共中心:

  ● 改造延安路及近湖地区--旅游、商业中心区:中河路以西、环城北路以南、河坊街以北、西湖以东地区,承担商业、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

  ● 新辟城市新中心(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中央商务区:西兴大桥与钱江二桥之间两岸临江地区,承担行政办公、金融贸易、会议展示、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是区域性商务中心。在钱塘江南岸预留城市远景商务中心用地,近期以控制为主。

  ② 市级副中心:疏解市级公共中心容量,延伸其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萧山市心路地区、临平城中心区,建设下沙城中心区等城市副中心。

  ③ 地区级和城市组团中心:重点建设城站地区、铁路东站地区、江滨五号区块、卖鱼桥-大关-拱宸桥、滨盛路中段、庆春路东段、文三路西段和三墩等地区级中心,以及塘栖、良渚、余杭、临浦、瓜沥、义蓬组团中心。

  ④ 居住区级中心: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完善居住区级中心配套,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以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2)文教卫体:优化结构、均衡布局、突出重点、分级配置,建立市(省)、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合理安排教育设施,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体育场馆设施,完善区级体育中心。

  (3)特色商业街区:与旅游发展形成互动,建设集购物、旅游、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规划建设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南山路休闲特色街区、丝绸特色街区、信义坊运河文化街区、四季青服装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文三路电子信息街、梅家坞茶文化村落等。

  3、工业用地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环境质量,发挥土地效益,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布局。

  (1)主城:石祥路以南,逐步外迁有污染、影响主城功能的传统工业企业,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

  (2)江南城:依托滨江高新科技园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南区块),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依托现有重点骨干企业,适当发展轻工、机械工业;远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北区块)内的工业用地逐步调整;位于萧山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江南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浦沿化工区加强污染治理,逐步搬迁至规划化工区。

  (3)临平城:依托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工业区)、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能耗低、水耗小、技术先进的产业,如纺织、服装、轻工、机电一体化、食品工业等,并接受主城工业企业的转移;对位于临平城区内有污染的、影响临平城功能发挥的工业企业应逐步调整。

  (4)下沙城:依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九堡、乔司现有工业用地,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家用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5)义蓬组团:依托杭州江东工业园区、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等,发展以现代加工制造业、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工业基地。

  (6)瓜沥组团:以瓜沥镇为中心,依托机场、高速公路和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发展以临港工业、轻纺工业、服装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

  (7)临浦组团:以临浦镇为中心,作为城市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

  (8)塘栖、良渚、余杭组团:主要安排解决组团职住平衡的配套工业用地。

  (9)乡镇工业:对明确撤销的乡镇、区级工业区进行整合撤并,统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促使其向特色工业区、重点培育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块集聚。

  4、仓储物流用地

  社会性仓储设施向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其用地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如铁路货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港口码头和工业区设置。

  (1)物流中心:水陆枢纽型物流中心依托运河、铁路、高速公路,设置在勾庄、康桥、临平城北部地区;陆路枢纽型物流中心依托沪杭高速公路、铁路站场、绕城公路、320国道、09省道,设置在临平城南部;空港型物流中心依托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绕城公路,设置在瓜沥组团西部;其他物流中心依托绕城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在九堡、临浦、转塘、乔司等城区边缘地区。

  (2)仓储用地:中转性仓库主要安排在艮山门站西、白田畈站西、谢村、铁路北站周围、萧山火车站东、临平火车站北;航运危险品仓库区设在绕城公路以北、运河东侧;江南城的危险品仓库区设在浙赣铁路东侧,萧甬铁路北侧。在规划各工业区内配置相应的仓储用地。

  5、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重视集约和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环境容量,使城市上下空间协调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湖滨及武林广场地区为中心区域,东西和南北两条主要交通线为轴线,与城市其它副中心相连接,形成“两个中心,两条轴线,十二个重点开发利用地区”的地下空间网络。

  六、城市绿地系统

  1、生态景观绿地: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城市生态基础网架,重点建设 “四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多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多廊(滨水绿廊、交通绿廊)”,形成“两圈(内外圈)、两轴(钱塘江、运河)、六条生态带”的生态景观绿地体系。

  2、城市绿地:以创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生态城市为目标,高度重视城区绿化建设,积极实施沿江、沿河、沿路绿带,合理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建设好居住区、工厂、学校内附属绿地,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重视树木种植,体现植物多样性原则,注重植物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发挥城市绿地在避灾、减灾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1)主城:重点建设城北体育公园、城西公园、城市新中心公园、运河公园、西塘河公园、太庙遗址公园等市级公园,每个行政区建设两个以上面积3~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园,完善居住区配套绿地的建设,结合旧城更新和历史文化遗存建设公园绿地,逐步达到半径500米范围能见到不小于2000平方米的绿地。

  (2)江南城:萧山城区以扩大北干山、西山公园两个市级公园为重点,道路、滨水绿地为构架,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江寺公园、祗园寺公园等;临江地区以沿江开放式绿地、广场为重点,建设钱塘江滨江公园、西兴大桥桥头公园两个大型市级公园,在远景城市商务中心设置江南中心公园、世纪公园等市级公园。滨江区以沿江100米绿化带及城市主干路两侧绿带为主要绿色构架,建设市级公园-滨江中心公园;结合区中心的建设,辟建绿化广场,建设区级中心公园;结合居住区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3)临平城:以临平山公园、临平城北公园和运河带状公园三个市级公园为重点,沿路、沿河绿带为构架,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居住区、工业区的建设,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4)下沙城:绕城公路两侧保留总宽300米绿化带,设置城市绿地,作为二、三类工业的隔离带和城市公园。开辟沿江宽100米绿带,建设下沙桥头公园、九堡中心公园两个市级公园,结合广场建设区级公园,结合居住区、高教园区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5)外围组团:每个组团建设一个面积5~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各组团根据不同的环境特色,合理组织绿地系统。其中塘栖以运河两岸的绿带为重点;良渚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重点;余杭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历史文化遗存;义蓬以沿江、道路绿地为构架,重点建设中心公园和广场;瓜沥以航坞山为中心建设公园;临浦以浦阳江及自然山体为重点。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全面、科学、系统保护”和“保护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的整体环境,保护和抢救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地下遗址,保护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突出南宋都城文化、吴越文化、良渚文化的发掘与展示,保存历史风貌和改善环境并举,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系统地保护古城历史环境风貌和所有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一个分层次、多方位、完善的保护体系。

  严格保护名城整体环境,重点保护好十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十六个历史地段;加强对市区16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9处文物保护点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启动京杭运河申遗工作,实施京杭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严格控制八个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加强文物发掘工作;保持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五个特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特色;加强对余杭塘栖镇、萧山进化镇、衙前镇三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名镇)的保护;对古树名木实行分级保护,建立各类博物馆系列,加强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传统工商企业和“老字号”、传统地名的保护。

  八、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

  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为59.04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区范围约39.65平方千米。风景名胜区内严格按《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各项建设。外围保护区内应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搬迁有污染的工厂或其它不适宜的建设项目。保护西湖周围景市相融、精致和谐的景观特色。严格控制近风景区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造型、色彩要与风景区相协调。

  九、城市景观

  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半景半城、景市结合”的城市格局,创造沿钱塘江两岸发展气势雄伟的新城景观。以江、湖、山、城为基盘,以绿色为基调,以主要河、路为骨架,重点建设五个景观面(西湖、钱塘江、运河、城市绿地、特殊地貌),若干条景观带(延安路、庆春路、解放路、市心路、西湖大道、之江路、中兴路、闻涛路;运河、上塘河、中河、东河、贴沙河、余杭塘河、西塘河、五里塘河、北塘河、永久河、萧绍运河、建设河、南门江;历史街区),五种景观点(城市广场、城市公园、重要文物古迹、标志性建筑和城市雕塑、小品),形成完整的城市景观体系,充分表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风貌特色。加强城市形象设计,提升城市品位。

  十、风景旅游

  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南湖、湘湖,天目山,京杭运河,西溪,良渚文化遗址、南宋皇城遗址、跨湖桥遗址)为轴心,精心打造“三个景区”(核心景区、近郊景区、远郊景区),全面建设西湖、良渚、钱塘江、千岛湖、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五大旅游区。

  十一、城市综合交通

  1、城市公共交通:突出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为主导,高效方便的换乘系统为依托,常规公共汽(电)车为基础,其它公共交通工具为辅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

  2050年轨道交通线网8条线路总长约284千米,2020年建成总长约171千米的5条轨道交通线路。

  2、城市道路交通:加快道路交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汽车发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推行智能化交通。形成路网完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以快速路为主骨架,结合主次干路,组成以方格网为基础,环路加放射线,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系统。

  由一环三纵五横组成联系城市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一环即绕城公路,全长123千米,采用高速公路标准,主要疏解过境车流并对入城交通起分配作用;三纵由南北向的上塘路-中河路-时代大道、石桥路-秋涛路-风情大道、东湖路-通惠路组成三纵;五横由东西向的石祥路及延伸线、德胜路及延伸线、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路、江南大道、彩虹大道组成五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