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关于毛概的论文

坚烘分享

  《毛概》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高等院校教育中一门必修政治理论课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毛概的论文篇一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创新》

  [摘要]邓小平经济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经济理论的创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容。

  [关键词]邓小平经济理论创新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本文就邓小平经济理论创新的背景、特点、原则、内容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创新的背景

  (一)严峻的贫穷事实,促使进行理论创新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运用前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及其他种种原因,在中国这样原来经济基础十分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到““””结束的时候,经济频临崩溃的边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相当贫困。严峻的事实说明,照搬前苏联那一套不行,旧的那一套路线、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也是不成功的。邓小平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违背了马列主义,一些方针、政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且在思想上又被一些条条、框框禁锢住了,思想僵化,迷信盛行。这个问题不解决,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能前进,就要亡党亡国。因此,他果断地首先端正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尤其是经济理论的创新,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方针和政策,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进行的经济理论创新,指导实践,才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蒸蒸日上。

  (二)正确的形势判断,抓住机遇,进行经济理论创新

  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也就是帝国主义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时代。列宁断言: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绝对不可避免。毛泽东则指出:“关于世界大战问题,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战争引起革命,一种是革命引起战争”。由于对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的这种估计和判断,使得过去不得不花很大的精力、财力、物力和人力准备应付战争,这样就把应付战争作为突出的任务,把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也就不可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对变化着的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作了缜密的研究,总结了以往在这方向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的新论断:“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①这个新论断,是全党全国工作中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战略转移的重大前提。邓小平说:“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②同时也是经济理论创新的背景。正是这种正确的形势判断,才抓住机遇,进行经济理论的创新,如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等,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快车道。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创新的特点

  (一)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③“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④这就充分说明了,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并把这一思想路线运用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运用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

  (二)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邓小平认为,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必须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实践,听取群众的意见、总结群众的经验,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实践加以概括,上升为理论,从而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⑤

  (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创新,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统一的,是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来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⑥

  (四)坚持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或消灭它,但能发现规律,能遵循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反复强调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性,并且从多方面阐述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思想。他指出:在经济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⑦“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⑧正是在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下,他提出了许多新的经济理论,如正确处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建立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体制,培养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才,等等。

  (五)坚持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始终坚持与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标准是看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⑨“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这充分说明了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核心和本质还是生产力标准。因为无论是综合国力的增强,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还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坚持生产力标准既是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判断标准,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创新的特点之一。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创新的原则

  邓小平经济理论创新的原则就是不争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路子,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邓小平提出不争论,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在实践中边总结边创新。他指出:“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11“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2“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13从上面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改革就是要大胆地“闯”、大胆地“冒”、大胆地“试”,但他又提出步子要稳,不能蛮干。他指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14“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些,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15这就要求在处理具体事情时谨慎小心,避免大的错误,搞得尽量稳妥一些。

  四、邓小平经济理论创新的内容

  邓小平经济理论范围很广,创新的内容也很多。它是针对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囿于时代背景或其他原因在实践中不够完善的地方和改革开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实现的,其主要内容有:1、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全面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这五句话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划出一个初级阶段,阐述了初级阶段的含义,明确了初级阶段的特征、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提出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原理,提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依据。3、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论”,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不能动摇,同时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并认为个私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4、按劳分配理论,其创新主要表现在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把劳动报酬和劳动贡献相联系,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保持合理的收入差距;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5、对外开放理论。主要包括实行对外开放的意义,基本原则,经济特区理论、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以及从沿海到内地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原则方式等等,最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6、计划与市场理论。邓小平把计划与市场,从制度层次上解脱出来,赋予了“手段”、“方法”的含义,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伟大创举。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7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理论,是一个伟大的创新。7、市场体系建设理论。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下,一步步地突破性地解决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其他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化问题,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使用。小平同志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188、宏观调控理论。实现了传统的直接的行政手段为主的调控向间接的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过渡。9、企业改革理论。小平同志主要理论创新在于:实行政企分开,精简专业经济管理机构;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明确职责,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两权分离,推行承包制、租赁制等经营方式;加强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之,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的做法,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10、农村改革方面。主要理论创新是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打破了过去“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平均主义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1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其创新在于提出了“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战略和理论思想。小平同志指出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温饱问题;第二步,本世纪未(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在下个世纪五十年内(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从现在看,第一、二步目标已经实现,正在为达到第三步目标而努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邓小平提出了战略重点和思维:“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19“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20“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21“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22从上述可以看出,战略重点很明确,战略思维就是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12、科教理论。邓小平精辟地阐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和科技必须面向经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教育和科技是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关键等观点,并十分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他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23“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24

  总之,邓小平经济理论内容很丰富,由一系列创新的思想、理论、观点所组成。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主要是学习他的创新精神,正如江泽民指出:“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是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25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4、233、118、382、382、369、372、118、372、374、372、219、373、373、373、17、9、377、377、377、121页

  ⑦⑧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96、196、314页

  [25]《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第4页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毛概的论文

299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