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概2000字期末总结论文
“毛概”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政治觉悟的重要课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2000字论文篇一
《邓小平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理论》
[摘要]邓小平依据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为我国教育改革确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针和原则,逐步形成了其睿智明达、影响深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理论。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教育事业
一、优先发展教育理论
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科学技术就日益显示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正确分析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二十世纪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较之马克思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它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的首要的和决定性的要素。邓小平认为,适应经济发展,提高民族素质,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针。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定向和定标。邓小平以深邃的历史发展眼光审时度势,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反复强调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邓小平认为,各级领导解放思想,精心施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是中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关键和保证。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定法和定论。在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指导方针,有了进行教育改革的总体规划之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引起高度重视,并脚踏实地地精心施工。他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草案,我看是个好文件。现在纲领有了,蓝图有了,关键是要真正重视,扎扎实实地抓,组织好施工。”
二、面向现代化教育理论
邓小平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高度,深刻地把握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三个面向”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基础和核心,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伸。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任何改革伟业的实施,总是首先要确定改革的方向和进行改革的指导方针。基于此,邓小平根据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总体构思,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教育改革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战略指导思想,为确立我国本世纪乃至21世纪的教育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保证它的实现,要求教育培养出在质量、数量、结构上都适应其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注重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一般劳动者的需要,而且要造就一支足够数量、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各种专业人才;同时,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还要考虑到各种人才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多方面的需要。只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邓小平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并就教育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指示。三、青年理想教育理论
一定阶级的政治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人才素质的规格。今天的青年,将是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但要有“三个面向”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更需要某种“灵魂”作为教育前进的灯塔。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考察总结了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得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在他看来,理想信念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对教育改革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从纵向方面即从教育的高低程度来看,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内容;从横向方面即从办学形式来看,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内容;从深化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来看,既包括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及教育的后勤保障工作等宏观内容,又包括教材编写、教法改进、教师队伍建设等微观因素;从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来看,既包括长远的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又包括短期的阶段性的策略计划等。
邓小平教育理论,源于他对生产、教育、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善于洞察事物发展趋势的战略思维能力,也与他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密切相连。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看到并承认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水平的差距,才能打破传统观念,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才能把握未来、适应未来。邓小平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牟贞.浅论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z1
[2]杨曼英.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10.34
毛概2000字论文篇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南》
摘要:为了搞好党的作风建设,必须领导带头起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党风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抓制度建设这一党风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三个代表;党的作风;建设指南
我们党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具体要求。为了切实在党风建设中真正收到实效,必须首先确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我们的广大党员真正树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尤其要确立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更好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笔者认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坚持做到领导带头
作风建设是全党的大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全党同志要共同努力。领导带头,抓作风建设,尤其有一个上行下效的问题,“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从来都具有决定意义的。
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一把手”的示范作用是关键。既要管好自己、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作为主要领导干部,在班子中带头发扬好作风,又要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作风建设。坚持讲真话、听真话,坚持讲实效、办实事,就是重要的示范和导向。同时,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直抓到基层,层层抓落实,真正抓出实效。
二、要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使我们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我们党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要求,既总结了我们党9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也反映了我们对世界其他政党兴衰规律的思考,体现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建设社会主义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全党同志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政治观点和政治要求,不断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抓党的作风建设,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在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基层干部总结了两句话,“使干部受到教育,让群众得到实惠”。抓作风建设,也要取得这样的成效。如果说了一大套,搞了很多活动,最后没有落实到群众的具体利益上,那就没有成效。各方面工作有没有新的改进,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是检验作风建设有汉有成效的最重要的标准。
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要关注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工资被长期拖欠的基层人员等困难群体,把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困难如果解决不好,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可能产生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甚至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种种问题。我们常常讲要标本兼治,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体摆脱困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就是一种很重要很紧迫的治本。标本兼治关键是治本。这一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务必充分注意。
三、要切实解决党内现实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抓好作风建设,关键要落实到解决问题上。一定要紧扣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研究,抓紧解决。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工夫。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抓紧解决那些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的突出问题。各级党委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找出主要问题,认真加以整改。
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作风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解决的办法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涉及全局、情况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结合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建设一起抓,结合党的思想、组织、制度建设一起抓,结合党纪、政纪、法纪建设一起抓。对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形成必要的声势进行专门整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对那些作风上有这样那样问题的干部,要严肃批评、限期整改,不改的要果断调整。纠正不正之风,要敢于动真格的。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抓、不敢管、不敢碰硬,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在教育的过程要抓紧制度建设
抓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
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又要建立健全一套管用制度和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党员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自觉性与坚定性。这些年来,对党内的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花了很大的气力加以解决,收到了不小的成效。已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在产生。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了。这也反映出,我们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还需要全党同志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从根本上来说,这涉及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问题。
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全党要不断总结和探索有利于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新办法、新制度。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党内教育、管理、监督的制度,都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加以完善。完善各个方面的制度,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也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建设。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新经验,也要靠制度来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靠制度来坚持。
总之,要不断推进制度建设,把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毛概2000字论文篇三
《浅谈中国革命马克思中国化的过程》
摘要: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关键字: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探索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设想过,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可以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办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机会实践他们的设想。列宁虽在1918年和1921年两次提出“赎买”的主张,但也因受到俄国资本家的抵制而失败。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
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中政治上大部分中立,一部分有影响的人士表现进步,拥护新民主主义,故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参加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其代表人物参加了新中国的政府机构。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把一部分民族工商业者的市场和原材料、零配件来源切断,一部分资金冻结,促使他们对于人民政府和国营经济的依赖程度愈来愈深,愈来愈广。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
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
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以和平方式有秩序地实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以“赎买” 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由于发展迅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难免有些简单粗糙。但应该看到,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采用的“赎买”政策,确实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包括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商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商业四十条》)、教育工作条例草案(共三个,分别简称《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科学工作条例草案(简称《科研十四条》)、文艺工作条例草案(简称《文艺八条》)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有了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章程”;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同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抗的局面,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的地位,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在中国实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作出了艰辛探索。
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他创造性地提出“农、轻、重”的顺序,已为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没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这决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但这不意味着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毛泽东提出了要警惕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阴谋的观点,提出防止“和平演变”最重要的是党内,特别是党内的领导人、领导集团。与此相联系,他一贯十分重视反对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并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终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顶住了来自国外的军事挑衅和种种压力。
毛泽东关于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继承和发展了。他为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继承性、创新性,以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感兴趣:
1.关于毛概的2000字以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