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大学毛概课结课课程论文

坚烘分享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个人的品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毛概课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毛概课结课论文篇一

  《试谈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摘要:社会主义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看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主要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观 社会主义本质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看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又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形成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认识。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的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本质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首先,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从来都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首先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能否尽快发展生产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其次,社会主义本质论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说:“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出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对。” [1] 他还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 最后,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本质。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往往是从静态中,用僵硬的定义,概括出一个僵硬的社会主义概念或固定观念。这类做法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要求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把社会主义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就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逐步实现。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正确认识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当时的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指出:“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2] 这便很明确地揭示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社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最基本的特点。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制定规划。” [1]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客观依据、基本特征、性质、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和历史地位,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为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方面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政治方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在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认识,邓小平有其独特的见解。他把原来认为是社会主义特征的东西重新分类,一类属于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另一类属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使用的经济手段。其中,对计划经济的重新认识,是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过去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曾提出过社会主义可以有商品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突破。但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前,一直把计划经济当做社会主义固有的特征。邓小平从社会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出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1] 在1992年发表的南方谈话中,他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 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 中国改革开放能取得巨大成功,与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直接和重要的关系。

  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他们对整个未来社会的论述只是原则性的设想,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论述更是不够完整、清晰。他们认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3]

  邓小平遵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代表时说:“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1] 邓小平之所以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是因为他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 [1] 邓小平认为要坚持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只有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了共同富裕,体现出了优越性,社会主义才能“站住脚”,才能得以巩固。

  2.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现在真正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 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思路。对外开放是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为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邓小平在1988年6月3日的讲话中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1] 对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又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 [1]

  对于改革开放的意义,邓小平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1]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 邓小平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出路,认为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他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从而,能够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否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表现不出来。

  3.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79年,邓小平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我们要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建设则决定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有比资本主义制度下更高度的精神文明。但是,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邓小平多次批评了这种现象,他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 [1]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他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命题:“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 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做到: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新型专政的统一体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邓小平认为,相对于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2] 。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 [1]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议行合一的原则,同时又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2] 必须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 。这些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另外,也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方向只有是从人治走向法治,走依法治国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9-37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3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3.

  大学毛概课结课论文篇二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特征》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中国经济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邓小平理论的特征,意在深刻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本质。

  关键词:改革开放 实践性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特征,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理论,不仅有着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鲜明的时代性

  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家、战略家、眼界始终非常开阔。他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任何决策都立足于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密切关注世界发展的各种新情况、新动向、新趋势,从宏观全局把握当代世界的战略态势,敏锐地扑捉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一系列大思路和大政策,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一系列战略性的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就是在20世纪后半期,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分析和总结时代的新情况和实践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鲜明的时代性:始终把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思考,强调要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正确把握时代的要求。

  一个民族要想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自己,就必须对世界发展变化的总体特征、时代主题、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因为正如列宁所说:“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做出科学判断。

  当今世界仍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依今天的情况分析,该时代已由战争与革命阶段进入和平与发展阶段。因此,邓小平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历史条件,不同于150年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期,也不同于80多年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时期,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此巨大的实际生活变动和差异,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他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客观基础。

  自从本世纪初世界出现社会主义制度以来,社会主义对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已初步显示了它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同志以他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智慧,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初步回答了这一时期的特点邓小平同志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①中国要面向世界,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半封闭的发展战略和体制,就必须“改革开放”②从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强烈的实践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伟大的革命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全党和全国人民参加的伟大而深刻的实践,它的目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加快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成为邓小平理论诞生的根本源泉。

  邓小平在评价自己的改革开放事业时曾说:“国外有人说我主张改革开放,是改革派。在这方面,我是改革派。但是,如果说主张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保守派,我又是保守派。所以比较准确的说法是,我是实事求是派”。(《邓小平选集》第三卷209页)尊重实际,尊重实践,是邓小平身体力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如一些外国学者所评价的,邓小平是一位现实主义者,是一位善于使可能变成现实的实践家。

  邓小平习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朴素的真理,且易为群众所接受。如1962年,他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说“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里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邓小平选集》第三卷323页)这个众所周知的“猫论”,在“”中曾被冠以修正主义、唯生产力论等罪名大加讨伐。我们认为,这段话是真理。一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三是不一刀切,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

  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不仅在于自身的逻辑性,更重要的是来自实践并成功地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就是实践性。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今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中,必然会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

  三、理论的深刻性

  邓小平理论不是各个孤立的理论观点,而是有着比较紧密的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党把他称作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基本问题。这一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

  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各个部分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的。它们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形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科学体系。

  注释: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大学毛概课结课论文篇三

  《浅谈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哲学体系》

  摘要:众所周知,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精髓,回顾20世纪的中国,毛泽东堪称一位伟大的人物,毛泽东不仅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领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和领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很高端建树,尤其是在哲学领域,毛泽东的对哲学的兴趣、研究以及成就,在世界各国领袖之中无疑是具有突出的地位的,而辩证法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自然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回顾、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试通过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毛泽东辩证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三个角度,来探讨关于毛泽东辩证法的一些内容。

  关键词:毛泽东 辩证法思想 哲学思想

  一、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

  关于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我想应当有中外两个途径。首先,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马、恩二人的辩证法思想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形成有着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其根本来源。1920年,毛泽东就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这是毛泽东接触到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列宁对于《共产党宣言》有这样的描述:“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思想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肩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对于毛而言,其中的阶级斗争理论对他影响最大。

  从此,毛泽东将马、恩二人的阶级斗争理论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直伴随毛泽东一生。除了《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对《资本论》也情有独钟,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毛泽东在《矛盾论》和《实践论》中对此作了很好地阐述和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作为逻辑思维的根本规律来运用,就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显然,这也对毛泽东此后的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毛泽东对恩格斯的著作也比较关注,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对他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有不可或缺的影响,也是他辩证法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毛泽东的文章很少有对马列主义理论原文的大量引用,但对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个例外。

  可见这部著作对毛泽东影响之深。在列宁的思想中,他读的最多的是《“左派”幼稚病》、《两个策略》、《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毛泽东在学习汲取了列宁思想精华的同时,积极进行自我的思想创新,创作了《矛盾论》和《实践论》两部著作,学习、传承、丰富和发展了列宁主义。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也对毛辩证法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中国传统哲学同样也是毛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与同类别的西方思想相比较,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在辩证方面表现得更加丰富明显,以《易经》为圭臬的逻辑辩证法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逻辑方法,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这种深厚的辩证法文化底蕴对自小在私塾求学、饱读诗书的毛泽东来说,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实际上,毛泽东深谙孔孟老庄、荀子、墨子、朱熹、张载等人的古代辩证法,这些思想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二、毛泽东辩证法的实际运用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十分重视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是其辩证法的实践的经典案例。除此之外,毛泽东也将其辩证法思想运用于国家经济、政治、制度建设中去,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两分法、两点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多谋善断、不失时机”、“留有余地”、“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抓典型”、“解剖麻雀”、“一切经过试验”、 “弹钢琴”、“抓两头带中间”、“胸中有数”、“从坏处着想和向好处争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波浪式前进”等大量生动的方法论表述都是毛泽东辩证法实践的表现。

  实际上.毛泽东的革命活动以及由他领导的伟大实践远比这些表述更为生动、更加丰富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朦胧的、混沌的.主观辩证法使辩证法的系统逻辑化,实践的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是客观辩证法的自觉形态。毛泽东的伟大革命实践就是实践的辩证法。它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实现,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最高形态。毛泽东的伟大革命实践就是一个没有终结的体系,是对唯物辩证法最为系统的阐述.但这种阐述不是借助于文字,而是借助于历史。

  三、毛泽东辩证法的理论地位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对唯物辩证法的也有着巨大的理论贡献。首先,毛泽东明确的指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并且将这一对立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总结为“两个对子”,从而更加有力地开展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斗争。

  虽然马、恩二人也曾尝试阐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他们二人更多的是把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论作为批驳的对象,列宁也没有能够明确的论证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而毛泽东则从世界观的角度,系统的阐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大理论贡献。

  其次,在列宁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意义,毛泽东系统地论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间的辩证关系,从矛盾的运动和转化的关系中,阐明了这一核心规律的重要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进一步完善。第三,毛泽东系统论证了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毛泽东提出,食物运动发展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是根本,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指出了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使得黑格尔以来的事物运动规律有了真正合理的解释。

  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有着丰富的来源和丰富的理论实践,而这些理论和实践,又促进和巩固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要理解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要求我们也要具有辩证法的意识,在实践中认识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发展这一理论,才能真正领会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意义。


猜你感兴趣:
1.大学生毛概论文

2.大一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

3.毛概结课论文1500字

4.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

    299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