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概的4000字结课论文
《毛概》课程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的4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的4000字论文篇一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个计划仍坚持计划经济总体计划不变但他允许了市场调节,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商品经济体制。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了。
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计划调节。这是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初一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
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社会科学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毛概的4000字论文篇二
《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几点方法》
[摘要]学习、研究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注重运用“三个视角”,弄懂弄通“三对关系”,真正把握“一个根本”。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方法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后,中央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而且是实践和发展着的科学。因此,要在较短时间内较为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它,我们就必须十分重视认识方法问题。笔者认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研究、宣传和实践等环节中,要注重运用“三个视角”,弄懂弄通“三对关系”,真正把握“一个根本”。
一、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具有“三个视角”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江泽民同志一时的即兴之作,还是我们党对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究竟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还是我们党长期的战略选择?从总体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此等等。要科学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具有历史的洞察力、政治的敏锐性和辩证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要求我们在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必须具有三个视角,即历史的视角、政治的视角和发展的视角。
首先,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清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和历史依据。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看,无论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当时要注意抓好的四件大事以及其后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文件,还是江泽民同志建党70周年讲话和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蕴涵了有关“三个代表”的思想积累与理论准备,直到2000年2月,江泽民在考察广东时正式提出“三个代表”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看,它是通过总结我们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13年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20年来、建国50年来,乃至建党80年来实践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①(P2)也正是从这一角度,他又进一步揭示出我们党自身发展的又一规律性,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①(P10)
其次,我们应该主要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非一个普通的学术命题和一般的理论范畴,而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庄严的政治宣言和战略决策,也是我国现实政治的需要。因为,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国内看,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即改革、发展与稳定,但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进入新时期、稳定面临新矛盾;从执政党自身看,其思想、组织、作风状况不容乐观,且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危险。综观以上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要继续走在时代前列,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要继续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就必须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也就是说,必须始终成为“三个代表”。
最后,我们还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成为我们党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但它又是一个开放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②(P11)“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②(P12)这一个“迫切要求”和两个“突破”,不仅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前人智慧的推进,同时说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身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理清“三对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四个“基本”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政策之间的关系,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过程中不容回避且必须讲清楚的重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可概括为总体上属一个体系,但各自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说二者总体上同属一个体系,是因为二者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产生的基本条件(国情)、根本途径及方法论等都是基本相同的,二者要回答的主题从根本上看也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二者又同中有异。它们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观点和学说体系;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新形势、新情况和新的实践经验,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事关社会主义存亡的问题出发,全面深化邓小平理论,并用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更深层次上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四个“基本”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一致的。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引下,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科学地概括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了作为其理论创新总成果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并成为在新时期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指南。因此,任何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四个“基本”对立起来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当然,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四个“基本”所代表的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另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值得重视,因为它直接联结着最鲜活的理论与最现实的实践。对这对关系的解读,可从胡锦涛同志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一文中窥见一斑。胡锦涛同志说:“十六大报告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问题。”②(P55)即:“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五十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他还指出:“十六大报告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②(P55-58)2002年12月6日,他在西柏坡发表的《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讲话中对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主张,关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观点,关于“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的要求③,等等,都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统领全局、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的具体体现。
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一个根本”
这个根本就是:“民本的思想、创新的精神、发展的要求。”“民本”,即坚持以民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创新”,即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进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大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发展”,即“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所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所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所创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②(P16)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一个供经院式讨论的命题,而是实践上的总体要求,其生命力体现于党和人民伟大的实践之中。就是说,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审视世界,不断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使自己的实践活动真正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注释: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②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③《人民日报》,2003年1月3日。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毛概的4000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