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现当代文学>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

若木分享
 “本土经验”或“中国模式”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历经了近百年的发展,中国也正走在国富民强,文化复兴的上行道路上,是时候总结本土经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成就和不足。2010年12月17日至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学术研讨会在长沙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中共湖南省委宜传部副部长李湘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厅级纪检员刘云波分别致开幕辞。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土经验的反思与前进、坚守与超越
  
  本次会议就本土经验与世界文学概念本身进行了梳理,对本土经验的探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学理上和操作层面上做了深入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认为,本土经验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实际处于流动不拘状态,我们在讲本土经验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它的内在的多元性,同时,本土内容的多样性跟外部世界一直在发生着积极互动。对于本土经验,不要死守。要有一种超越精神,他认为用假借、互动、回观等方法能产生想象上的飞跃,它有多重视角的丰富性,同时也便于用一种批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本土经验。适当的时候耍保持批评的距离,这样对本土经验走向世界会有巨大的帮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建平从“世界文学”概念的生发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如果把“世界文学”概念还原的话,它本身是单数的,是要抹平民族文学的差异的。但是,高建平认为“世界文学”的概念还应该是复数的概念,除了歌德所遵从的希腊典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典范,文化上不存在这种全球的单一性,只是某种文化在一段时间内起着影响和主导的作用,而且各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过程,复数正是体现了这种进步。那么从这个概念阐发开来,实际上井不存在一个共同的普遍的,叫做“世界文学”的东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何西来着重谈了文风与国运以及知识分子反思与批判,人格建设与担当等问题。他认为,目前存在着文风低靡、衰退,不讲道德的现象,盛世强国应当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文风,跟我们正走在上行道路的大国相称的文化气象,反思是一个好的传统,但是如果不加甄别地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否定掉,那么。反思本身也就需要反思了。在大国崛起的时候,我们知识分子要有所担当,需要健者走在前面。
  对本土经验的理解,首先要以世界意识为前提,不是说凡本土的都可以不加批判地继承,要正视它的复杂性。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认为,提到本土经验,首先我们自己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文学给世界文学发展提供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贡献了哪些具有世界导向性的命题和思想。他认为,任何一个种文学它本身就构成了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分,但是,不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意识的民族文学,它就不具有世界性价值。就像我们的阶级叙事,充其量只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一种时代意识,如果我们不在这些作品中增加人类意识,这种本土经验永远只属于我们自己。《文学评论》编辑部的董之林指出,近代以来,我们有没有一个纯粹的。未经西方影响,未经外域文化影响的中国经验,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土经验必须经过总结和升华,否则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胡良桂则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谈本土经验与世界视野,他认为,当下不少作品缺乏审美意蕴的深度追求,应该弘扬古汉语凝炼、丰赡、雅致的特色,同时在叙事理念上还应该注重本土经验与世界视野的融合,这种融合和统一体现在跨民族、跨文化、跨语境的转换中,而转换后的主题且往往赋予了本土元素以新的意义,并集中表达人类性和人性的普遍性,在创作手法上借鉴域外艺术,开拓本土资源,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对西方的创造性转化,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正锋对“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做了阶段性划分,本上经验几起几落,在几次历史机遇中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这个概念会阻碍中国文学的发展,必须以本土为根基,与世界资源进行融合与创新,超越本土化或西方化,才能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同步。
  
  地域文化和边缘叙事的本土经验与世界性
  
  自近代以降,湖南文人比较注重回观本土,走向世界。因本次会议在长沙召开。故与会代表也着重谈到了湖南人的世界性眼光这个话题。陆建德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他从钟叔河先生编的《走向世界》这套丛书,谈到“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以及他的《海国图志》。陆建德特别肯定了一位被人们忽略了的一位重要外交家——郭嵩焘。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他怀着为国家为民族尽职尽责的想法,背着骂名与外国人打交道,他认为郭嵩焘具有一些同辈人所不具备的眼界和胆识。他还特别肯定了另外一位外交家曾纪泽,认为湖湘人士为中国走向世界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余三定则从个案出发,谈到了湖南岳阳作家的创作与世界眼光的问题。岳阳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岳阳作家承袭了历代文化名人的遗风,敢于创新。有批判精神,他们的小说、戏剧不仅在国内产生过影响,而且还在世界文坛受到好评,如彭见明的《那人,那山、那狗》,陈亚先的戏剧《曹操与杨修》,他们的作品都带浓郁的地方特色。余三定先生认为表现本土的作品要具有世界性。必须既是本土的,同时超越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湖南大学李阳春教授重点谈了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学的百年辉煌。他由《诗经,和《楚辞》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十代典籍推演出北方理性光华和南方瑰丽烂漫的文风,受这种文化浇灌的湖南文人常有旷世济民的胸怀、指点江山的志向和特立独行的精神品德。近代湖南诗赋以王闓运为代表诗人团体在全国处于领袖地位。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散文大家也是一家独霸,现代作家田汉、周立波也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杰出代表人物。周立波噬山乡巨变净、《暴风骤雨》对当代文学影响巨大,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卓今以湖南三位当代作家作为典型案例,阐述了湖南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本土经验与世界性探索。她认为,本土经验向外发力需要扎实的实践参照和理论建构,她列举了韩少功、残雪、黄永玉这三位作家,韩少功兼具湖湘学人的原道精神和浪漫绚丽巫楚风格,残雪擅长巫和楚的场景,黄永玉喜欢把小说的人物环境置于浓郁湘西巫、傩的氛围之中。这三位作家都具有世界性眼光,他们在了解西方文化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本土文化,其思想资源和艺术品格都具有世界性。
  乡土写作与边缘叙事在本土经验探索中无疑是最有实践意义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探讨了本土经验与乡土写作。他认为本土经验是与全球化、世界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本土经验本身可能是综合性的,从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来看,将本土经验体现得最为充分的应该是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的独特性,历史性变异以及人的精神成长方面也是最为充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寻根文学和家族历史小说,尤其是寻根文学。可以说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本土经验成功尝试,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世界视野和国际目光之后的一种选择。家族小说也体现出一种新经验,即从家族文化的角度来反思社会和历史,华南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起林教授从边缘叙事的角度来谈本土经验与世界性的问题,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新世纪以来,作家越来越自觉地显示出一种超越主流视野开掘边缘性文化的眼光,以个体经验打通中国经验,用琐碎的细节构建一种审美境界,甚至以宗教和民俗为本位来叙述民族兴衰,当然这种叙事方法本身也存在缺陷,缺乏对整体的观照,对于概括性和普遍性而言,边缘叙事可以是一种辅助和共生的伙伴关系。这里有一个操作上的难度。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当代文学理论的本土性建构
  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突围
  
  由本土经验引发的当代文学的本土性建构以及如何实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突围也成为当前热门话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谭桂林从当下西方现代汉学家的角度切人,来讨论本土经验与当下文学研究的世界性问题,他认为。第一、二代西方汉学家对我国现代文学研究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帮助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建立了一种整体童讽和良性发展的可能,他认为历史不是由空洞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推演出来,那种缺乏生命体验,对本土元素缺少活生生的感悟批评是不值得推崇的,第三代汉学家想重振早期汉学家的影响,感觉明显地缺乏经验和实力,谭桂林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也必须建构在本土经验之上,要有以我为主的心态和自信才能与西方研究进行平等对话。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以,现代文学研究的‘突围”为题,认为当下我们的文学已进人大文学时代,那么大文学的核心应该是以一种生命体验和文化认知的角度来看待文学,要打破由各种体制和学术版图组成的僵化模式。目前学术研究的文风也成问题,他认为文学研究大都是大学学报体文章,缺乏创建,毫无个性,一个模式的文章最容易被抄袭,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充满生命质感的东西,我们的研究文章同样也应该有我们的体温和个性,《文艺报》理论部主任熊元义以当代文艺理论的突围为题,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问题,他谈到了人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解偏差,对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误读,他认为要从理论本身出发,才能推动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炎秋教授试图在中国古代叙事思想与当代叙事理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或者从古代典籍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西方叙事理论占据了我们的研究阵地,中国的古代叙事经验实际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发扬的东西。西方叙事理论有隐含作者,而中国叙亭经验中叫做影子作者,不一定非要在西方叙事经验的基础上来套。他认为我们应该更多的总结自己的叙事经验,把它发扬光大,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绍峰博士从更抽象的层面讨论新文学的主体性建构及其当下意义,他认为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本身具有一种新的主体性模式。它既摆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规范,同时又在借鉴和超越西方文学的基础上成就了新的范式。可以说它获得了民族化和世界性的双重成功,这样一来。新文学的主体性缺失也很明显,由于在引进和模仿的单项选择中亦步亦趋,在这种追随中获得了世界性,加上中国古代文学的强大影响力,其主体性不鲜明亦不成熟,同时也因文学价值评判标准不稳定,新文学主体性还常常表现出不自信、不自立的状态,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与传统对话中的现代性重构
  
  对于当代文学的评价体系以及读者接受理论的探讨也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本朝谈到了本土经验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把当代文学放在一个什么样的评价体系中进行评价,这是问题的关键。西方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否真有那么强大的解释力,其实它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和矛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当代文学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国作家也在真诚的表达自我,它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蕴含着整个社会的变革和文学自身的演进,同样也隐含了作家的复杂性和主体体验。事实上它就是本土的,而我们现在迫于一种全球性的压力在极力强化本土经验。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贺仲明教授主要讨论了对新文学接受的本土化思考,他认为对于新文学的接受总的来说,一个基本态度就是轻视,而处于这种不对等的状态是有多种原因的,即使在对新文学接受比较好的时期,也不是出于对文学本身的尊重,而是伴有其他如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从对新文学接受的矛盾因素中他分析了文学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他认为应该把读者接受纳入到本土经验的批判范畴里进行文学研究。《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董阳从电影《赵氏孤儿》的改编来讨论传统的道德故事如何向现代生命、人性角度转换的问题。他肯定了导演陈凯歌改编的《赵氏孤儿》,认为电影在重新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完成了价值观的古今转换,忠义、善良,诚信、尊重生命等现代价值取向得到彰显,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林丹娅对本土经验这种概念怀有疑义,她认为文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本土经验或者域外经验本土化放在操作层面来讲,很复杂,难度非常大,她以《红楼梦》、《山植树之恋》等为例,讨论了我们如何对待被遮蔽的东西、被凸显的东西,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不能转换成文学的体验等问题。她认为在考察本土经验时,面对一个文本的结构和成份,需用心地审视、反思、甄别,暨南大学中文系宋剑华教授谈到了如何运用语言思维的问题,以及思维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障碍问题,揭示了本上经验与世界性转换本身的难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赵树勤教授通过比较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和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两部作品,谈到中西生态美学的通与同,指出这既涉及到一个读者接受理论,同时也表明一种文本要体现其世界性意义,仅具有表面的形式和肤浅的内涵是无法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对话交流的,韩少功的这部作品的世界性意义就在于他表达的生态文化的一种内在的文化支撑。
  会议始终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呈现出严谨的学术精神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会议最后阶段,来自各高校的学者踊跃登台,作了简短自由的发言。长沙理工大学易彬副教授以当下经验与诗歌写作为题谈了新诗叙事向度和评判标准问题,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主任吴投文就新诗的原创问题谈起呼唤成熟的新诗文化。衡阳师范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任美衡也对本土经验概念本身存有疑义。湖南科技大学文学院晏杰文副教授谈了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的本土化。最后,陆建德先生强调指出,本土经验应该是在表述(Rcprcscnbti血)中逐渐成型的。对于外国文学翻译,他也不主张那种经过抽象、漂白了的世界主义。
  《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胡明最后作学术总结。他评价本次会议非常紧张,紧凑、密集,全体代表对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代表发言非常精彩,各阶段评议人的评议都很到位,让人惊喜。胡明先生还对各阶段的话题以及部分代表的发言进行了评判、申述和总结。最后,他认为本土经验和世界融合的话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会深化、细化,还会有争论,希望我们这样一个话题,展开更宽、更大的学术格局,给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界提供更多的探索思路和思想成果。
    3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