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本

秋梅分享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文学学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本篇1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创新

  一、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体系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漫长而经典的过程,最终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如果单纯从大学高等教育这一方面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一项历史性、经典化的活动,并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发展的步伐,但是如果从创新课程体系角度来讲,就远远超过了教学层面和理论研究层面,而应该是一种经典文化的传播行为和文学史研究行为,明确这一点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也正是因为它的严肃性,更加明确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化教学过程中,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全面的、系统的课程结构应该十分慎重和严谨,需要站在更高的视点看到更远的视野,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需要教学者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筛选,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加质化、经典化。

  而创新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现当代文学跨越的时间越长,新增的文学信息内容就越多,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学负担,需要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然而上课的时间却越来越短,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要求教学者不得不在教学中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简单、浅层的文学知识,对深奥的理论概念,由教师讲解或分析,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解决了教学时长不够用的难题。第二步就是要科学整顿现当代教学课程体系,简单来说,对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整体上把握教学方向,为后期的教学提供指导,这要求教学者要从传统的理论基础教学过渡到多层次穿插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这样一来“术业有专攻”,将现当代文学的精华进行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学生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获得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

  二、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破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界限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三)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三、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三)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本篇2

  浅谈《阿Q正传》中的国民性

  《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小说对阿Q饱受摧残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给以有力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的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热烈愿望。《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始终是把暴露国民性的痼疾作为《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意在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改造国民性。

  一、《阿Q正传》展示的环境是滋生和传染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温床

  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畸形,畸形的社会必然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阿Q正传》所选择环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滋生和传染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从而形成。

  二、从阿Q的生活方式看国民的国民劣根性

  阿Q的生活、生存方式是卑琐陋劣的,无不一一在展现着一个国民的的劣根性。在卑琐陋劣常态的生活方式下,阿Q做稳了奴隶,在自己的小满足里不自觉地活着。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而在这种情况下,阿Q似乎看不懂、摸不清真心还是假意,只觉得高兴。在生活中,阿Q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而人们也只在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他来,记起的也是他的做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有一个老头子颂扬他说“阿Q真能做”,也使得他满心喜欢。平日的阿Q,是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只要吃饱了,有几文钱,便神气活现地喝酒赌博,调笑打闹,生活满足,自得其乐。在精神上,得意于自己“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他进了几回城,自然而然地变得自负起来鄙薄城里人,嘲笑不见世面的未庄乡下人,在这样的嘲笑和鄙薄中得以精神满足。正是这种卑琐陋劣的满足感,使阿Q处于可怜而又可悲的境地里浑然不知满足于这样的奴隶生活。阿Q的卑琐陋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民身上的劣根性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极易满足,而且以其满足沾沾自喜,以致安于奴隶生活而不自知,这是对下层民众“坐稳了奴隶”的卑琐陋劣易国民劣根性满足心理的批判。

  三、从阿Q的精神胜利法看国民劣根性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精神胜利法成为了阿Q永恒的代名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甚丑为荣。阿Q的表面而虚幻、变态扭曲的精神方式,即是通常所说的“精神胜利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精神胜利法不能暗淡的理解为失败时的自我欺骗。

  阿Q这种精神满足是表面化的,实际上也是一种所谓的“面子精神”。譬如“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鄙薄城里人、自恃见识高均能看到其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只为使得自己面子好看,获得面子上的精神满足。还有他对于他那不知起于何时的瘌疮疤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连“光”“亮”“灯”“烛“讳了这足以看出他多么忌讳缺点,这种病态的忌讳看起来有点好笑,但实际上他是面子精神的必然结果。因为面子精神经不起别人对其短处的无情揭示,所以阿Q在此时将会估量着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借以掩饰他的面子。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揭示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忌讳缺点的劣根性。

  阿Q是一个典型的欺凌弱者,避强趋弱的人。譬如他骂假洋鬼子“秃儿。驴……”,等到秃儿拿着棍子,他料想要挨打,就狡辩说值得旁边的的一个孩子。又如他调戏小尼姑“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调戏中感觉轻松,飘飘然地似乎要飞去。从这种种行为,可以看出阿Q欺弱怕强、恃强凌弱。欺凌弱小只因为阿Q是一个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人,所以他把欺凌弱者当做了他人生价值的社会实现方式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说他妄图通过欺凌弱者,借此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借此获得一个强者的地位,这似乎是每一个弱者所期待的目标。欺凌弱者是他的劣根性。

  阿Q是一方面是要面子的,才有了他的自欺欺人;另一方面他是怯懦的,因为他不可能真正的反抗现实环境,所以才有了他的凌弱,才有了他的以言语进行自行自我欺骗,以求得自我安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譬如他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以及他的钱不见了“算被儿子拿去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阿Q就是以言语取得一种极其形式的胜利,继而又把这种以语言取胜的方式变成一种自言自语以求安慰,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在《阿Q正传》中充分揭示阿Q的性格具有自轻自贱、卑怯巧滑的劣根性。

  四、从“参加革命”看国民的劣根性

  对于革命党,他是羡慕的,甚至在被洋先生把他赶出去之后,心里忧愁起来,认为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也没有别的路,从此绝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它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其实阿Q“革命”的目的只不过是“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力、财产和女人的梦”而已。鲁迅在《阿Q正传》中暴露了阿Q的性格具有投机钻营,看风使舵的劣根性,旨在揭示辛亥革命的幼稚性和不彻底性。

  阿Q的结局是悲惨的,由“参加革命未成”反而因此“被革了命”。从他一生的行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轻自贱,卑怯巧滑、自尊大,投机钻营,看风使舵有着极大劣根性的人。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史,也是民族的失败史。鲁迅在《阿Q正传》对阿Q的基本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阿Q劣根性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劣根性的主要方面。鲁迅用讽刺与冷酷的笔调严肃地批判阿Q的劣根性,实是严肃地批判旧中国病态的国民性,希望通过呼吁,唤醒人们的灵魂,改造过敏的劣根性。

猜你喜欢:

    333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