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范文

王贵林分享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篇1

  摘 要: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顺应心理过程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学 应用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如果教师顺应心理过程规律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反之,一味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补课等,未必能达到效果。所以,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尤为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许多具体的做法: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学生一旦理解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式,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比如,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呈现教材,还可以通过模拟教材内容的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4.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

  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教师应通过言语和行动向学生传递良好的信息,让学生知道教师喜欢所教学科、喜欢学习和钻研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乐趣和满足,使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6.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这是对某一具体知识领域产生稳定而浓厚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拥有的知识越丰富,基础越扎实,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兴趣会逐渐稳定;相反,在某一学科知识基础薄弱,问题过多,学习起来就会索然无味。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对人生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科的学习,还会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心理研究表明:活动结果、他人态度及自我评价对自信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1.尊重和信任增加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类似手法,把学习上信心不足、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想象成是罗森塔尔讲的将来会有优异发展的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天才,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使学生出现很少有过的满意和自信感。教学上要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爱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老师决不能鄙视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身上不甘落后、要求上进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使学生感到自己能被认可,精神得到满足,心情愉快,对学习自然感兴趣,自觉性、刻苦性得以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人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喜悦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这种喜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努力的价值,使学生的自信心在成功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学生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在教学内容上,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有难度的知识可以采取分散难点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同时对学生的成功要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每一次成功中,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之,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增加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把自己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着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弯路。

  参考文献

  [1]连榕《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2]吴庆麟《教学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篇2:《试谈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字:教育心理学;学生教育;措施

  引言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首先简要阐释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其次,简要论述了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结合课堂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释:加强课堂教学的行为刺激,以生动形象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利用认知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浓厚教学过程中的和谐气氛.

  一、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

  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中职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成年人都比较弱。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提出相关措施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实现以知识为本位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人本主义观念。强调教育要面对人的全面生活,重在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精神启迪和个性陶冶,提倡创造,反对一味模仿重复,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

  2、确立平等合作的教学观,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转变。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同时要认识到教学过程还是师生双方作为活生生的主体,在课堂中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民主平等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尊重每个学生特有的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3、形成一种和谐愉快、乐观向上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努力在课内外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无私博大的爱。教师要真诚的关心爱护鼓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彼此依恋的心理关系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能动性的自由发挥,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4、应用激励理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在良好的学习行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显得非常重要。

  目标是一种刺激,心理学称为诱因。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而制定科学的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使之具体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让学生能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为。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他们。切实做到把自己置于学员的心理地位,才能够了解和洞悉学员思想、品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帮助、激励。所以,从激励理论出发,教育工作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从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严格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方面入手。

  5、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当学生对班主任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班主任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首先班主任要注意细心倾听学生的烦恼,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放下自己的所有包袱,然后根据他们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一开导。其实往往教师只需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将自己烦恼都说出来,达到一个倾诉的过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一半了,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开导过程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合格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与困扰。

  6、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浓厚教学过程中的和谐气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因内在的需求而求知的过程,个体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或良好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人类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人类的求知欲望源于需求;人类的学习过程充满情感,个体经学习而成长,最终目的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根据这一理论观点,在教学中,一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做课堂教学中的引路人;二是建立和谐型的师生关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意和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对学生有着爱心和耐心,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乐趣;三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积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康.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浅析[J].科技信息.2010(08)

  [2]李占国.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对话[J].今日科苑.2010(04)

  [3]庄春.对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04)

  [4]庄春.对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04)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篇3:《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作用所完成的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采取了多层次的办学方针,有成人培训,又有中等职业教育。因此,我们所施教的对象,既有成人,又有青少年。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课程的特点,还要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指导,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由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首先改变传统观念,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去接近学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比如说中专生,首先要了解中专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中专生在校学习的时期正处在14岁至18岁的青春期,而这个阶段正是他们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出心理问题的时期,所以任课教师需对他们倍加关注。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是和蔼可亲、具有民主作风的教师;学生最讨厌甚至内心怨恨的则是那些专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建立起一种友谊关系,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这种友谊关系转变为良好的师生关系。

  另外,确立积极的教师期待。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不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更有活力,求知欲更强。相反,受到教师低期待的学生,则不能够充分发挥所具备的潜力。在各科教学中,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都能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使学生感到教师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使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这样自然会使师生关系更为密切、融洽、和谐和默契。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一般采用所谓的指导式教学策略,即教师按教学要求事先制定好教学程序,学生在教师的系统讲授和直接指导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是主动的,学生则是被动的,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之大中专院校的授课特点,每节课的授课内容量很大,学生很少有发言、提问、讨论的时间与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一种被动的学习心理。现在的中专生大多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无望考大学、上不了高中的那些学生。这些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称之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不适应的人或者说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这些同学被老师无视、被同学轻视或是被家长打骂,在学习上没有一种成就感,致使他们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进入到中专学校以后,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能自控的不良心理反映,如:想学学不进、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记忆困难、缺乏学习的兴趣、情绪低落等等。由此导致恐学、厌学以及焦虑的心理加剧;而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有或长或短的工作经历及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背景,同时也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及专业研究与发展方向的渴望,若仍采用指导式教学策略,则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感情。

  针对以上问题,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上有所更新或创新。笔者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启发式教学,主要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例如,在每次开课之前,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都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我是学生,这门课是干什么的,要讲些什么内容,学这门课将来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因而在上课中,以介绍思想方法、主题思路为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比较有关学习材料,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概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听,教师自顾自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锻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三、注意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大多数学生智力水平差别不大,学习效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有些大家眼中的“聪明者”的学习成绩反而不及“愚笨者”。其实,这种现象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个性品质的差异明显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的教育。实践证明,所学知识的具体目的、意义及价值越明确,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密不可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当学生认为学习材料有价值,值得去学,并对材料持赞同观点时,就会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热情、主动、认真勤奋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对这种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热心接触、观察这些事物,积极从事该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规律性的本质。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对比研究了兴趣与智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发现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勤奋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自觉地学习,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旭华,张乃钲.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山西中医学院学报[J].2001,(2).

  [3]贺昱曜.教育心理学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西北工业大学学报[J].2000,(4).

  [4]胡绍华.对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管理,2009-1-6.

  [5]左美生.新形势下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中国科学院合肥科学技术学校网站,2006-8-17.


猜你喜欢:

1.关于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2.大学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3.浅谈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4.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5.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6.浅谈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2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