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重理轻文”的议论文教学理论

莉莎分享

  学习啦:议论文学习的难度似乎更高一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议论文时多下工夫。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有关议论文教学的这篇文章参考一下吧!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生活在信息时代里,我们除了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景、身边的物,更要关注那些引领我们新思想、新智慧、新发现的声音和主张,分享灵动的思想,悦读学生的成长。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人们的睿智思想或观点,往往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是“百家争鸣”的释放。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阅读这样的议论类文章就要从“众说纷纭”里清晰地把握他们各自的主张和观点。

  尽信书不如无书,分享他人的思想是我们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我们丰厚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不过,我们在明确他人观点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张。

  利其器,善其事。对于议论类文章的单元主题学习,我们就要熟悉一组,聚焦一点,适度发散,引导学生从“论”出发,提炼文章基本观点,理清思路,筛选观点和材料,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领略一下如何把最深奥的道理、最复杂的事情,用最简洁明了的话语说清楚,从而对论说类文本阅读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突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标》指出,语文课程“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所有这些阐述,都在为我们的议论文教学传递着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指南:初中议论文要着力于思维发散,循序渐进;要着力于必要的自主发现,以落实“论”的感知;要着力于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语言活动中积淀文学素养。

  “标”为尺,“准”为鉴。比照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发现,当下的初中议论文教学还面临诸多困境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突破,去突围,转化路径,解决问题。

  一是知识被羁绊,教学设计过“散”。纵观初中语文议论文教学,尤其是部分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议论文教学,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满堂“灌”,整个议论文教学过程依然滞留在对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支离破碎的复述和解释上,字字句句,以本为本,没有语言层次,缺少逻辑推进,教学设计过单、过散。

  诚然,现在教学上所谓的议论文理论,其核心是“三要素”理论,即认为一篇议论文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构成。这一理论,成了指导议论文教学与写作的“圣经”。然而,这一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并不适合所有的议论文。

  同样,“三要素”理论认为每篇议论文“必有论据”——不是事实论据,就是理论论据,这同样是片面的。并不是每篇议论文都有论据。例如课外文言文《劝学》就没有论据。

  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作文论》中就说:“在这里有一事应得说及,就是议论不很适用譬喻即比喻来做依据。……依据是从本质上供给我们以意思的,我们有了这个意思,应用归纳或演绎的方法,便得到判断。……至若譬喻,不过与判断的某一部分的情状略相类似而已,彼此的本质是没有关涉的;明白一点说,无论应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决不能从譬喻里得到判断。”《劝学》中的比喻既然不是论证论点的论据,那么是什么呢?正确的解释是:这些比喻中的被比事物本体就是作者的见解本身。

  可见,在主题学习背景下,我们就要用举三反一的方式,冲破“三点论”的羁绊,用丰厚的阅读群来丰实学习,贴近主要主张和文化的精髓,在林林总总的材料梳理中丰厚思想,健全人格,让“舍生取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厚德载物”、“少年兴则国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敬业与乐业”等等文化要素和精魂,渗透进学生的思维空间,流淌进学生的心田。

  二是过程被冷淡,课堂学习过“单”。满堂“串”,串满堂。当下的很多议论文教学模式就是:固守一本教材,演绎一本教参,沿着“先分析,后归纳”的程式一步一步串讲到底,教师独角戏,学生入境难,到头来是“婆婆勤,媳妇懒”,没有阅读拓展,没有阅读美感,缺失活动情感。

  曾几何时,“为人民服务”、“少年强则国强”、“论求知”等经典论断,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通用密码,给了我们薪火相传的印记和风景。

  境界需熏陶,熏陶需过程。可是,在应试教育、实用主义占主导的当下,“短平快”才是初中议论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慢条斯理”的议论文体验和对话过程早已被冷谈了许多。这里我们不得不去正视有限的选文问题,依笔者之见,单单靠常年 “大量阅读”的粗放式语言实践去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我们语文教者自身的一厢情愿。在明确考试指向的大环境下,应试才是硬道理,支离破碎的应试结构解析,“串讲”和“串联”才是大行其道的“康庄大道”。

  在很多学者看来,现代文(包括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须培养且应大力培养;诸如冷淡的“过程”,恰恰是议论文教学过“单”、失“本”的表现,从长计议,其负影响、负能量的伤害是巨大的。

  三是学习满堂“搬”,思维能力被风干。满堂“搬”,“搬”满堂。受教学手段的制约和知识速成的“训诫”,议论文课堂还总是习惯于“以本为本”,“从本到本”,知识大搬家,记忆总动员,能力迁移缺失,发散思维缺席。

  众所周知,教材议论文选文只是“例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例子”训练“能力”,而不是掌握“例子”本身。可时下议论文教学却依然存在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浮光掠影“三段论”,使本来思想丰厚的议论文作品只剩下了干巴巴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论”不见“议”,更不见“真”。

  当下的初中议论文教学,更多的是启发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教本”和“例子”的方法上,诸如观点的融通,论据的交融,语言的辨证等等,而不是“象征性”结构分析、章法研究等等课堂点缀。

  如果一味的就篇章论篇章,搬来搬去,如此一来,议论文教学就会失“本”,阅读能力被萎缩,思维能力被风化,“书到用时方恨虚”,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