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图书馆管理的论文锦集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的关于图书馆管理的一些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浏览,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数字图书馆及其发展模式
一、数字图书馆定义的丰富性
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存贮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数字图书馆冲破最后的技术障碍,成为信息服务业一个明确的研究开发领域。在其后的十余年里,数字图书馆得到了世界范围的瞩目,美国首当其冲,其数字图书馆先导研究计划第一期的成功和第二期的实施,对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各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高潮迭起,有关计划、项目和课题层出不穷,从Internet可以查到的数字图书馆项目、课题就有数百个之多。每一个项目的组织机构都站在各自的角度,以自己的理解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开发和研究,使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定义和发展形态呈现出跨国界、跨行业、跨学科的丰富性。
对于数字图书馆这样一个正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新生事物,确定一个科学、完整而又公认的定义还需要长时间的认识和发展过程,目前经整理过的定义有近百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下面引述几则有影响力的定义,以明确本文的立论基础。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提出:“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运行在网络环境下的、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中心,是下一代Internet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美国数字图书馆先导研究计划第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定义,他们认为:“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数字馆藏及管理工具的集合,而应包括信息、数据和知识在整个创建、发布、利用、存储等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活动。”
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级挑战”项目报告的定义是:“数字图书馆是一系列的信息资源以及相关的、将这些资源组织起来的技术手段,如创建、检索、利用信息的技术;是涵盖了现有分布式网络中所有数字媒体类型(文本、图像、声音、动态图像等)的存储与检索系统。”
此外,引用较多的一个定义是:“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数字化系统,它将分散于不同的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其核心是数字化和网络化;其实质是形成有序的信息空间。”
综上所述,对于数字图书馆可以给出一个限定外延的描述性定义:“数字图书馆是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的组织形式,提供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关键性信息管理技术,并提供其主要的信息资源库。”①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利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创建、存储、获取、发布、传播信息的图书馆或信息机构。”
总之,以上任何一个定义都揭示了数字图书馆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式管理。数字图书馆聚集了21世纪多个领域的高科技成果,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集散地,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数字信息平台和知识中心。
二、数字图书馆具有发展潜力和服务力度的特征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表现出了更具发展潜力和服务力度的特征:
(1)信息资源数字化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以二进制编码形式存储,用“0”和“l”来组成信息资源的细胞,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才能读取的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本质特征。
(2)馆藏虚拟化
数字图书馆消除了传统图书馆的实体及时空限制,它是一组由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组织起来的电子设备,通过网络向外延伸,形成一个虚拟馆舍,数字图书馆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信息空间”,用户对馆藏的利用不再受地理位置及时间的限制。
(3)信息服务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依托国际互联网平台,通过计算机和现代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检索方便,开放性强。用户通过远程连网计算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查询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信息,用户只需关心自己的信息需求,不必考虑信息来自何处。
(4)信息服务个性化
网络环境下,用户对数字化信息及信息服务形式的个性化需求日显突出,数字图书馆作为依托于网络的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个性化、主动化的信息服务成为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嵌入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推送功能是数字图书馆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5)信息利用共享化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传递的网络化带来了信息服务的共享化与开放化,其共享化的广度和深度是以往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具有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特点。
(6)信息提供知识化
目前,数字图书馆正努力实现由文献提供向知识提供的转变。它将各种信息在知识单元的基础上有机地组织起来,以动态分布式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而元数据、自动标引、内容检索、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与组织技术将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技术。
三、成功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化、个性化服务
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逐渐表现出结合用户的需求特征,分析并制定能满足和预测用户信息需求的服务策略,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模式。当前成功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是以用户的需求为牵引,利用数字化资源和相关技术开展有效的、不同层次的、多种类型的集成化、个性化信息服务,从而逐步建立一个支持用户有效利用信息、提炼知识、决策分析、解决问题的知识服务机制。
1.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将补充而不是替代传统信息服务,是对传统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和突破。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越性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但从图书馆学理论的角度分析,无论图书馆以何种模式出现,都将秉承其收集、管理并传播文献信息的基本职能。因此,在理论上,数字图书馆只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播与利用的方式,进而拓展和优化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其基本职能和服务宗旨并未改变。正如大英图书馆的观点所言:“数字化信息服务将补充而不是替代传统信息服务”。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是对传统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和突破。
2. 成功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化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侧重基本结构和数字化资源总体建设阶段,步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现如今,数字图书馆成为一种集多种智能化技术于一身,融多种信息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库,并力图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的集成信息服务是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特定用户群的信息需求,集成多种信息技术把多种服务形式与分布式管理的信息资源集成为有机的整体,使用户得到面向主题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因此,数字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和其他门户网站的重要特征是,它既不是传统图书馆以机构和资源为中心的模式,也不是各种网站的以系统为中心的模式,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化、多元化服务模式。
3.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集成信息服务的深化与发展,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促使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数字图书馆集成信息服务的主导形式。
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日益个性化,从而引发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深刻变化,个性化信息服务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主导方向。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就是集成信息服务,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给数字图书馆加上了一个智能化的、友好的人机界面及个性化系统,它有效地帮助用户准确表达信息需求,并将数字图书馆集成信息服务的结果提供给用户,同时为用户提供网上私人信息空间。所以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集成信息服务的深化与发展,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集成信息服务功能。
总之,成功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高度社会化、开放化的信息服务系统,呈现出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知识化以及信息服务集成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
目前,纵观世界范围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发展,因国情、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研究重心、发展趋势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业内人士杨佩超教授将目前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大体上分成三种类型:技术主导型、资源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
技术主导型以涉及数字图书馆基本结构和信息资源的创建、获取、存储、组织、检索、发布、版权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开发为主要目标,以美国数字图书馆先导研究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为代表。
资源主导型以资源数字化为目标,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提供网络检索、在线浏览和下载,很多项目属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以“美国记忆”项目、纽约公共图书馆历史收藏项目为代表。
服务主导型则以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数据库的整合、系统服务和资源导航服务为目标,结合各种先进的服务手段,如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推荐服务等,并常常用到各种电子商务手段,如用户认证、付费管理等,主要特征是深层次的文献、信息、知识服务,常常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期的必然选择。以美国Cornell大学数字图书馆、加里福尼亚数字图书馆项目、大英数字图书馆项目为代表。
技术主导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由IT界来承担,我国的信息技术起步较晚,相对落后于先进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主力军是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可见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不适合以技术型为主。资源主导型的数字图书馆比较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占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数字化是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完善,资源数字化日益简单,用户也不再单纯满足于大量的数字化资源,而是渴求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建立在技术型与资源型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的服务型数字图书馆,应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1〕
关于知识自由与公共图书馆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一种本性”。诚然,任何个体和组织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都不断追求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下合理、合法地生产、获取与利用知识,即知识自由。维护公民的知识自由权利也长期被广泛认可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有时甚至可以说知识自由是图书馆最朴实性的核心价值,其它的价值都是从这一价值派生出来的。因此,知识自由作为公民权利的重要方面,己成为当今民主政治的重要价值观,众多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在宪章法律或政策文件中给予确立的同时,还竭力通过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来保障公众知识自由权益〔1〕。公共图书馆是保障读者知识自由权利的社会制度之一,是国家或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知识自由权利而提供的一种制度性公共产品。
1.关于自由与知识自由
1.1自由
近代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自由与平等是人类的两大价值目标〔2〕。人类对自由的诉求,是人类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最内在的需求和外在社会诉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自由的价值和在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让自由理念深入人心,自由被确认为是人类对幸福追求的基本前提,也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之一。按照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自由是人类共同的第一自然权利,其他权利均由这一权利派生〔3〕。进入近代以后,许多的思想家对自由理念有了继承和发展,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柏林(Isaiah Berlin)。他对自由理念最大的贡献就是两种自由概念的提出,即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所谓“消极自由”(freedom from something)意为“免于……的自由”。 客观存在的外在的诸如“别人所加诸我们身体上的干涉及限制;国家和法律对我们行动的限制,社会舆论对我们所构成的压力”等,这样的不自由为消极自由的丧失。所谓“积极自由”(freedom to something)意为“去做……的自由”。也就是说“积极自由乃是一个人是能够操纵自己行为和意志的源泉,意志乃发自于自己,而不是受他人及外力所操纵或影响。他能够做到自我引导及自我主宰,……自我引导及自我主宰,做自己的主人是积极自由的最根本的意义。”〔4〕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最大的区别在于,积极自由追求的是个人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着眼于别人或外力是否设置障碍。〔5〕在人类活动的各种领域中,都会形成各领域特有的自由诉求,如政治活动领域中的政治自由,经济活动领域中的经济自由,学术活动领域中的学术自由,私人活动领域中的私人自由等等。每个人都活动于特定的领域,所以人所追求的自由都表现为特定的“领域自由”。这也表明,人所追求的自由都是具体的自由,而不是抽象的自由。人类在知识活动领域所追求、所践行、所享受的自由,就是知识自由。〔5〕
1.2知识自由
知识自由是“领域自由”也可以称为“专门自由”。 美国图书馆协会知识自由部(Office for Intellectual Freedom of the ALA)给知识自由下的定义是,知识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是指每个人都有不受限制地寻求与接收各种观点和信息的权利,应提供对思想的所有表达的自由获取,通过这些表达可以发现某个问题、动机或运动的任何或所有方面〔6〕。我国学者蒋永福先生认为,所谓知识自由,是指知识的自由生产、自由接受、自由传播、自由管理的状态。或者说,知识在公平、开放环境下,不受限制或少限制地生产、接受、传播、管理的过程或状态,就叫知识自由〔7〕。知识自由是知识活动领域的自由状态,是自由的一种类型,既是一种消极自由又是一种积极自由。
从消极自由的角度看,所谓知识自由,是指人们不受强制、不受不合理或不合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从事知识生产、获取、传播和接受活动的状态,即指免于强制的知识活动状态。
从积极自由的角度看,所谓知识自由,是指人们积极追求、争取并享有知识的自由生产、自由获取、自由传播、自由接受的权利的资格及其实现途径的意识和行动的状态。〔8〕
2.知识自由的实现条件
知识自由是人类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但是对于知识自由不懈追求的道路上也必然存在着种种障碍阻挡或牵绊了人类寻求自由的脚步。如何去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从而使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正是人们一直探求的,知识自由的实现条件大体可包括两个方面:
2.1知识主体的信息能力
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常常被交替使用,知识是信息的再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的外延当然要比知识更广泛。知识主体的信息能力是知识自由实现程度的基础。关于信息能力的内涵,1992年Oovle在美国信息能力国家论坛的年终报告中指出:“信息能力应包括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完整和准确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各种类型的信息源;具有评价信息和信息源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能力的解释是:“……具有信息能力的人,从根本意义上说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做出决策所需的信息。” 〔9〕知识主体信息能的缺乏必然影响其知识自由的实现程度,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读书兴趣和读书能力的人如何去理解和实现其自身的知识自由。正如一个不识字的人即使得到了书籍也同样不自由。因此,提高知识主体的信息能力是实现知识自由的首要条件。
2.2知识主体的信息环境
知识自由的实现条件除了与知识主体的信息能力有关,同样与知识主体的信息环境也密不可分。理想的信息环境是实现知识自由的客观条件,这里主要指知识主体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
(1)政治环境
人是政治的人,人的生活离不开政治环境,同样知识自由也是法律限度内的知识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的政治环境自然有利于知识自由的发展。如:政府信息的公开、法律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障。相反的,政府或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法律或政策而强行干涉、限制人们的信息活动必然会导致信息自由的丧失或名存实亡。如:我国“”时期对文化的迫害,必然对知识文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恶果。
(2))经济环境
个人经济境遇的好坏必然影响其信息能力,而社会经济环境则会对社会群体的知识自由产生影响。经济环境的贫困会导致无条件保证知识自由的实现。资金周转困难会使政府在做决策时考虑到减少教育等文化产业的投资,此时部分社会群体的知识自由必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有可能导致信息鸿沟的扩大而产生恶性循环的效果。
(3)文化环境
当人们面对休闲时间时是选择满足对知识的需求还是选择其它的娱乐活动取而代之,人们对自我的文化修养如何去定位,这些都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谐的文化环境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使知识自由被广泛的需求和满足。当然社会文化环境会受到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三者之间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公共图书馆制度对于知识自由的积极作用
随着数字鸿沟不断扩大,人们愈来愈感觉到了知识对于提升自己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知识自由的实现条件的不同会使人们追求知识自由的满足程度产生差异。为了弥补这种差异,政府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正确的制度安排来改善不合理之处,而公共图书馆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知识自由的需求而产生的制度安排。
3.1公共图书馆保障知识主体信息能力平等
公共图书馆注重读者的主体性,注重提升读者的信息灵活度。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存有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并且免费向读者开放。这种自由获取所需资源,免费服务的方式消除了人们由于信息能力不足而难以实现知识自由的障碍。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信息能力强者和信息能力弱者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没有身份区别与歧视,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阐述:公共图书馆必须敞开大门,不分民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学历,面向所有成员免费、公开开放。这为人们实现信息能力平等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保障了读者的知识自由。
3.2公共图书馆为知识主体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因此为全社会服务。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的吸收知识,享受良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氛围。“天堂应该像图书馆的模样”,为了给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信息环境,图书馆人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期间必定存在着竞争与冲突,图书馆也是在于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集团的博弈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如:知识自由要求图书馆收集和利用的文献内容不应该受到任何审查,图书馆也有责任保护读者的借阅隐私,这就与我国现行的意识形态冲突,图书馆在“反检查”方面也在做着最大的努力。
计算机网络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