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刘惠分享

  人物史是高中历史课程六个选修模块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模块。那么考生要如何去解答这类题目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 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固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这对科学也适用。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弛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一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 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

  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爱因斯坦。(9分)

  【答案】

  (1)相对论(2分)。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

  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4分)

  (2)国家是为人设立的,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个人的自由;科学的目的

  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主张和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行民主制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3分)。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内不要重演同样的事情:当时我不得不用武力来制服欧洲,今天得用使它信服的方法。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思想是不会消失的。……现在,欧洲正朝着必然的变化迈步前进,企图推迟这个进程是白费气力的徒然挣扎。

  ——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材料二 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的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拯救“濒于夭折的革命”、“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示给世界”的主要史实。(8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4分)

  (3)材料三认为“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3分)

  【答案】

  (1)镇压保王党叛乱;击败反法同盟;颁布《拿破仑法典》;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法国的制度)。(8分)

  (2)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违背了他倡导的民主、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因而遭到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4分)

  (3)拿破仑本身是一个颇有争议、十分复杂和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历史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史学研究方法和水平不断提高。((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三

  材料一 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参与变法动机就不纯。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向、蔡京、李定、邓绾等,都属于人品不正者,其中绝大多数以后进了《宋史》的奸臣传中,其中蔡京之臭名,大概没人不知道。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载《南方周末》2006年2月16日 材料二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材料三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请回答: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0分)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还有哪些因素?(3分)

  【答案】

  (1)材料一:用人不当,没有严格贯彻新法的官员,政治腐败。(2分)

  材料二: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4分)

  材料三: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4分)

  (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等。(5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专项训练四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二 1962年出版的纳萨尔尼·克鲁奇的《克伦威尔的历史》一书中指出:“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材料三 丘吉尔在《英国民族的历史》一书中认为:“如果说在危急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1)材料一、二、三各如何评价克伦威尔?(6分)

  (2)利用史实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评价克伦威尔的共同点?(4分)

  (3)上述材料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评价克伦

  威尔的分析反映了什么问题?(3分)

  【参考答案】⑴材料一: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

  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每点2分,共6分)

  ⑵解散议会,成立护国政府,成为护国主、进行军事独裁。(4分)

  ⑶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2分)

  评价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评论者的政治观念。(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