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及答案
中国上下五千年,关于《中国古代史》的高考历史试题会考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一
1.(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天朝上国自居;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一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以概括出双方争执的内
容主要为座位次序;第二小问心态,由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第三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此时英国刚刚进行完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2分)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2分)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分)
2.(2015·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6分)
【考点】(2)宋明理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科举制(八股取士)
【解析】(2)第一小问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或理学)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这个角度阐述即可。
【答案】(2)学派:儒家。(2分)
原因: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4分)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二
1.(2015·福建文综·19)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
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
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地点在欧洲,多山多岛,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发展工商业,形成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故A项正确;古罗马当时地跨欧亚非三洲,不符合材料“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故B项错误;不列颠文明不符合材料“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故C项错误;阿拉伯不符合材料“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安徽文综·19)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
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材料中说到的“团体”是指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门阀”,而“公民团体”虽然提及,但是并没有在
下文表达他们关于社会地位平等的追求,故A项错误;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政策限制集权政治的史实为例,在最后进一步表达了亚里士多德的设想,那就是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补救”,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点在于表达关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并不是着重介绍雅典民主容易导致动乱,而且材料第一句话虽然提及集权政治的可能性,但是集权政治并不必然等于“动乱”,故C项错误;按材料所述,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制度预防与限制,不是“必然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B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三
1.(2015·四川文综·9)《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 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与罗马人的社会生活
息息相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说明其属于公民法,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5·广东文综·18)《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参与了立法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奴隶没有公民权,不可能参与立法,故A项错误;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C项正确;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
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考点】罗马法——司法公平原则
【解析】双眼蒙布所体现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则。法官审案主要依据法律判断,而非道德良知,故A
项错误;法官审案侧
重听取证人证言,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B项错误;正义女神双眼蒙布体现出,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
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故C项正确;法官审案遵从民众意愿,也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江苏单科·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
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考点】罗马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万民法)
【解析】“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表明在具体内容上没有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万民法
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随着版图的拓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新变化,所以“吸收了……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故B项正确;“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罗马法不断发展,3世纪,随着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因与“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5·重庆文综·9)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6.(2015·北京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8分)
【考点】(1)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拉丁语
【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由材料一两段话的第一句可知,两种语言都历史悠久,经历了变迁;“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可见它们是文明的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中;“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说明它们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第二小问不同,“罗
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说明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而汉语一直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
【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6分)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2分)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7.(2015·天津文综·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7分)
【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
【解析】(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第一小问现象,对第一设问的特征概括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第二小问发现,从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小问认识,由本题前两问可以得出认识,即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3)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⑥中“对峙”到“统一”,“灭亡”到“小国林立”总结出其不同;第二小问原因,从主要政治制度角度考虑,即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分)
上一篇: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汇总
下一篇: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