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阅读感悟: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文本的知音

智明分享

  编者按:《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文本的知音》说得就是文章阅读的话题。准确把握文本的语言和情感,才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缘起和载体。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普遍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过于热衷搬运别人的教学设计模式,但在深入解读文本上的时间却十分吝啬。最常见的就是做教学参考书的附庸,很少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发现。

  衡量一堂阅读课是否精彩,主要看学生的语言、思维是否活跃,是否有明显的增量。这样的课堂除了依赖教师的现场课堂运作能力外,教师对文本的独到发现和体验往往是课堂成功的基石。而且我还发现,这些独特高明的打开文本的方式,往往会对同行的习惯性教学思维产生强烈的冲击,而被人津津乐道。

  “文本解读”曾经是十年前文教学最热门的话题,虽然近十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不断,但是作为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仍旧是语文教师最基础的教学基本功。从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到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这些文学性文本解读的典范之作也依旧值得语文老师们一读再读。以下很多内容是我十年前写就的。如果没有这个公众号,这些文字也就沉睡不知去路了。现在我打算复活它们,也向各位坦陈我十年前的一些思考,可能对当下教师以自我修炼的方式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会有所帮助。

  一、 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

  读懂文本,首先需要我们发现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领悟文本遣词造句之妙。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丰富语言、运用语言最基本的物质凭借和技术手段,是生成语言、发展语言活力的“细胞”。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成名作家的精典之作。且经过反复修改,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改一个字或少一个词,或者词语顺序的变化,都会影响原文语言整体的和谐及内在的意蕴。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字眼、词眼进行适当的变化,可引发学生对语言质量的辨识,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准确性、感悟力得以逐步的提高。

  我印象很深的是以前上虞的宋星亮老师在执教《猫》时,抓住一个“蹭”字做文章: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把“摩擦”一词代入句中读一读,再与原句比一比,体会体会有什么不同?生:用“摩擦”,就没有猫可爱、温柔可亲的感觉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不仅仅是“摩擦”这么简单。大家再联系上下文细细读这句话,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蹭”是轻轻地“摩擦”,如果很重的话,老舍爷爷肯定要不高兴了。

  生:我觉得这里的“蹭”应该是一种温柔地“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猫对主人很友好,它用身子擦着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和老舍爷爷打招呼呢。

  生:我觉得这个“摩擦”还很亲昵。因为我觉得老舍爷爷很喜爱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友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似的,见了面非常亲热。

  师:说得真好!你看,猫还“伸出脖子要求给抓痒”呢!同学们,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亲热地”蹭着老舍爷爷的腿,你要是看见了,会怎么想?。

  生:这只猫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也要去养一只。

  生:(急切地)我觉得老舍先生和猫已经不是普通的朋友了,你看他们多好,他们感情多深啊!我要是有这样一只猫,真是太幸福了。

  师:说得多精彩啊!同学们,一个“蹭”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动人画面。老舍先生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语言大师!让我们再次来朗读这句话。

  很显然,如果没有教师对“蹭”这一语言现象的发现,就不会有学生闪烁灵性的阅读感悟。文本独特的语言现象,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促进课堂生成充满智慧灵光的催化剂。

  独特的语言现象并不都是奇崛精妙。又是就是普通的一个词,一句话,但是在一个具体的语境里,其作用之大足可以影响文本的价值取向。

392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