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五年级方法>五年级语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2)

嘉馨分享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描述了一群像春天一般充满活力的儿童,表现了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教学时,从课文的整体入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顺序,边读边想,画出描写儿童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对话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注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恰当地引用课外资源,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要求掌握“匣子、大概、匆匆、海棠、树梢、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和自己春游的照片。

  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颐和园的图片、音像等。

  3、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受春天

  1、播放MTV歌曲《春天在哪里》(配春天的画面)

  2、让学生说一说对春天的感受。

  3、过渡: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的季节。看来,同学们都喜爱春天,春天来了,你们想到哪里去寻找春天呢?

  (学生自由发言)

  二、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1、我国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冰心,她也寻找过春天,你们了解冰心吗?

  出示冰心的图片,并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2、今天,我们学习冰心老奶奶寻找春天的一篇文章《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课题。

  3、让学生读课题。

  4、理解课题。

  ①课题里面有个生字“拣”,谁知道“拣”是什么意思?

  ②“拣”字是怎么写的?(注意“拣”字右边要与“东”字区别开)

  ③“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只挑选儿童多的地方去)

  5、冰心老奶奶去寻找春天,那么,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生字和新词,并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和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测生字和词语。

  ①认读生字:拣、匣、隙、漾、匆、棠、钮

  (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也可以读字组词)

  ②认读词语:成百盈千、闹嚷嚷、叽叽呱呱、饱满、蕴藏、匣子、大概、匆匆、海棠、树梢、旺盛、聚精会神

  3、了解颐和园。

  ①出示词语“颐和园”。

  ②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颐和园。

  ③教师用课件演示颐和园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4、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课文。

  [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后师生评价。还要让学生说一说,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成百盈千”“蕴藏”“忸怩”“浑身解数”等词语。]

  5、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写字,置留作业

  1、出示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匣、聚、匆、概、梢、释、额、纽、旺

  2、找一找,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匣”字要注意笔顺,先写横,再写“甲”,最后写横折。“聚”字要注意下面部分的笔画,中间一笔是“竖”,不是“竖勾”。“概、梢、纽、旺”4个字,左边偏旁稍窄,右边部分稍宽。“释”字左右宽窄大致相同,左边注意不要写成“采”。)

  3、学生写生字。

  4、作业:熟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理请顺序

  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语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二、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1、让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学习第一段(1-2自然段)

  ①提出问题:

  作者路过颐和园,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是怎么体会的?

  ②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③交流体会。

  [先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注意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在学生理解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④教师点拨:

  a从哪些词语看出儿童很多?

  (让学生抓住“成百盈千”“一群接着一群”“涌”“挤”等词语体会。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盈”是什么意思,给“盈”组词。)

  b“小天使”指的是谁?为什么叫“小天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c“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

  d介绍两句诗的出处: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明。

  天荒地变吾仍在,花冷山深奈吾何。

  洗竹放教风自在,隔溪看得月分明。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着月明。

  e作者为什么要把“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改成““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被儿童吸引,喜爱儿童)

  f还从哪里写出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笑着……迎着……挤进……)

  [教师的点拨不要过碎或过细,切不可演变成串问的形式。要在学生不能理解和抓不住要点的时候,随机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能理解的,教师就不要再多问或解答了。]

  ⑤引导学生朗读1-2自然段。

  作者路过颐和园,看见了“成百盈千”的孩子,于是引起了联想,由衷的产生了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谁能作者这种喜爱之情读出来?

  指名学生朗读。

  (注意读后的激励和评价。必要时,可范读。)

  3、学习第3-4自然段。

  ①默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在知春亭畔看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儿童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②小组交流。

  ③点拨和引导:

  A读了这段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孩子特别的多: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重点理解“隙”字,“隙”是缝隙,“座无隙地”就是一个挨着一个坐着,写出了孩子的多。)

  ●体会孩子的活泼可爱;

  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脱”“搭”写出他们玩得很随意。“说”“笑”写出他们很开心。“闪着汗珠”写出他们玩得很劳累。)

  (趁机点拨:他们会说什么呢?你们在出游的时候有这样的情景吗?)

  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

  (“聚精会神”不仅写出他们爱玩,还写出他们爱学习的特点。)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无数”写出了人多。“荡漾”“ 哗哗”衬托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他们和我们常常“撞个满怀”,说明他们有点莽撞;他们总是说一声“对不起”,表现了他们的懂礼貌。)

  拓展:假如你就是冰心老奶奶,孩子撞在你的怀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B作者抓住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出了他们活泼可爱的特点,这样描写也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你们能不能把孩子活泼可爱的特点读出来?注意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C自由地练习朗读。

  D指名学生朗读。

  (注意在激励和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总结,置留问题

  作者一走进颐和园,就被孩子们所吸引了,在知春亭畔又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可爱。那么作者走进玉澜堂的院落的时候,又感受到了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

  成百盈千 飞涌 座无隙地

  聚精会神 荡漾 密密层层

  饱满 蕴藏 赞叹 旺盛

  舒展 浑身解数

  2、用词造句:

  成百盈千 聚精会神

  3、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说一说冰心老奶奶游览颐和园时的心情。

  4、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知春亭畔,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快乐,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喜爱。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5、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先读课文,抓住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体会作者的感情。画出描写儿童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体会儿童的特点。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教师小结。

  二、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1、下面我们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继续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默读5-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来到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多读一读,把你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引导学生交流。

  (1)作者来到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①学生读,教师出示投影: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②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我”看到了灿烂的海棠花,“开满了”“密密层层”“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说明了花多,开得很旺盛。“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形象说明了海棠花开得灿烂。在赏花时,“我”感受到了春光的“饱满”与“灿烂”,并尽情赞美。)

  ③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A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亮”?(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B出示课件:海棠花

  C“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是什么句式?你还能说一说,在阳光下的海棠花像什么?

  ④朗读5-6自然段。

  (2)作者是怎么描写孩子们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学生读,教师出示投影:

  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起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②学生理解和体会。

  (孩子们也认为海棠花“好看”,“开得旺”,从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可爱。)

  ③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A想一想“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会赞叹什么呢?

  B“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猜测一下,孩子是怎么想的?

  C,“开得旺”是什么意思?

  ④朗读第7自然段。

  (3)孩子们笑着跑开了,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

  ①学生读,教师出示投影: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②学生理解和体会。

  (作者借赞美春天的花朵,来赞美生机勃勃的儿童)

  ③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A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B“浑身解数”的“解”是多音字?它还读什么?这里的“解”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浑身解数”的含义。

  C“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一句中,“自己”指的是谁?

  (引导学生多元的理解,“自己”可以指春天里的花朵,因为花朵以旺盛的生命力来展示自己的美丽。“自己”也可以指儿童,因为儿童在这个春天里感受到了快乐,儿童的快乐带给了作者的快乐。“自己”也可以指作者,因为作者看到了美丽的海棠花,仿佛看到了就是活泼的儿童。作者的快乐,引来的儿童的围观,他们也感受到了快乐。)

  D朗读第8自然段。

  (3)作者来颐和园的目的是寻找春天,可是作者“只拣儿童多处行”。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儿童是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生气,是永远的“春天”。)

  (5)文章开始交代“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文章的结尾,又写到记住“只拣游人多处行”,文章的题目也是用“只拣游人多处行”。学习完这篇课文,你对“只拣游人多处行”又有了深刻地的理解,请你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只拣游人多处行”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观点:这篇课文表面上是说孩子们在哪里春天几在哪里,跟着他们的足迹就可以找到春天。其实文章隐含着的意思是说孩子们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活泼可爱。作者抓住他们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用饱满的笔触刻画了春天里的孩子们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喜爱儿童,寄予希望的思想感情。)

  4、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三、课外拓展

  1、再次走进冰心。

  冰心一生都积极地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真诚地教育少年儿童,以众多卓越的作品而无愧于“是我国从现代到当代无人可比的最杰出的儿童文学家”。“儿童就是美”的立美实践贯穿于冰心一生的创作中,她塑造了善良纯洁、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她青睐孩子的坦荡、真诚、淘气天性,让“儿童就是美”成为了一种力量和质量。优美的语言、真情的倾注,是冰心儿童美学“优美”的表现形态,她用“大孩子”对“小孩子”说真心话这一美的形式,赋予真的教育去陶冶和开启人。

  《别踩了这朵花》是冰心先生年近花甲时,写给小朋友的一首优美的诗。反复诵读这首诗,你会感受到这位满怀爱心的蔼然长者的一片深情。这深情,令你感奋,令你激动,令你感奋激动之余,油然而生一种对于虽然微小却充满勃勃生机的小生命及其赖以生存的美好大自然的由衷挚爱。

  2、作业:搜寻冰心的儿童作品。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 : 成百盈千 挤 飞涌

  知春亭畔: 座无隙地 说 笑 跑 倚 喜爱儿童

  玉澜堂: 海棠 密密层层 蕴涵 旺盛

246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