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详解

刘惠分享

  历史选择题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选择题及详解,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详解

  一、明察“以偏概全”

  例1.(文综第27题)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多数小部队可排除A、D(大兵团作战);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分散于广阔地区,可排除B(不是中国军队),只有C项百团大战作战区域分布在华北各主要铁路、公路上。

  例5.(文综第35题)中日双方对l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根据材料,选择肢C非:通过文献记录最终不一定能够还原历史真相;选择肢B非: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可能变得模糊不清;选择肢D非:错误的原始记录能说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所以正确答案是A。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答案】C

  【解析】A应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时开始的;唐朝的钱币的材质仍是铜和铁,B错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成熟,铸造钱币肯定是越来越精良,可问题是这不能成为“开元通宝”能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的原因之一。排除三项,答案自然是C。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的货币不一,名称也各异)后“半两钱”这种以重量定名逐渐形成传统,如汉武帝铸“五铢钱”等,“开元通宝”显然是改变了这一传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前也有不以重量定名的,可未形成传统。另外,以为是唐玄宗的年号,很容易将“开元通宝”张冠李戴成为玄宗的功劳。

  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试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B 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例2.(文综第30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根据材料,选择肢B和C是“包容关系”即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是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的表现之一,C(全)包容了B(偏),B应予排除。

  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主观原因为主,客观原因为辅;经济或政治原因为主,文化、军事等原因次之;深层次原因为主,浅层次原因为次;生产力原因是根源等等。

  例3.(文综第30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选择肢C是“经济、政治等方面原因的总和,为主,军事等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次之;C是深层次原因,为主,B是浅层次原因,为次。所以正确答案是C。

  例4.(文综第33题)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

  根据材料,选择肢C和D都属于“以偏概全”,应予排除。 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B.采用了新的材质

  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开元通宝”是唐高祖始行的,并不是唐玄宗。根据“开元”,

  【解析】《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

  力完全交给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然后再由全体公民把权力赋予给一个组织,即民选的政府。知道这些,再去看陈所说的话,就知道其主旨应为主权在民。D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而且革

  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命党是反对君主的,不是“轻贵”的问题。 《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材料中所说的“《文选》

  烂,秀才半”的谚语(出自陆游《老学菴笔记》)。王安石变法,1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A、C、D三项均可排除。

  15.宋人刑昺上疏称:“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此题的解答完全依靠材料的解读,因为四个选项在宋只要抓住“具经经疏者百不一二”和“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就能大致知道由于雕版印刷术的盛行,士庶之家都有藏书。进而感叹这才是儒者遇到好的时候的幸运。能理解到这层意思,就可以知道雕版印刷术盛行,导致书籍由以前“百不一二”走向大众化,人人有“书”可读,无疑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后山把菊花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逼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答案】D

  【解析】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会积极吸取中原先进文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史实且材料也未提及。重阳节起源于战国,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所以C也不正确。 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一般地,一个人的言行是其当时阶级属性的反映。陈天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所以可以直接排除C(这是维新派的主张)。天赋人权即自然权利,是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人民主权说即主权在民是卢梭的《论民主》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一个民主的政府必须把权

  2

  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所给时间为1925年,主旨为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北伐战争时间为1926年至1928年,可排除B。土地革命的时间是1927—1937年,应排除C。1925年正是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爆发的时间,系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队伍不断壮大。 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答案】A

  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B项载客本站叙述的时间是1952年底,1950年上半年只是开始好转。C项与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增加没有直接的联系,D项只是一种表象,题干本身也是现象,不能由现象反映现象。A项直接符合题意,而且题干中的“12倍以上”体现在A项中“迅速“是非常恰当的。 20.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1649年1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审判查理一世的时间,也是他断头的时间。查理一世所说的“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显示出当时的英国议会的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王看来的“必须有”现在却不知“在哪里”。很明显,B项直接符合意思。A是容易误选的,可是仔细阅读,可知查理一世是通过说贵族在议会里不起决定作用或者是找不到来说明议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心是在议会,而没有具体说到贵族的变化,所以不选A。C、D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所以不选。

  21.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之

  朝均有可能成立,无法排除。这两句文言文即使不能完全读懂,这一年十月以前,各种惨案与斗争运动(如罢工)不断。在一

  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谓《燕宾馆》诗中说:【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老教材”试题,属于《中国近代现

  化。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核心。无论是诗中的“菊花”,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赏菊、饮酒等)。反映了当时英国

  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答案】B

  初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用国籍的妻子„„这是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 D.荷属美洲殖民地 【答案】A

  而其组成是“荷兰人”、“法国人”等其他“不同国籍”的人。这说明这个新民族是通过不同民族的婚姻而逐渐形成。而18世纪70年代这个时间有暗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期。有这些信息即可选出A。

  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答案】D

  【解析】从选项来看,这道题问的是“该组织”的性质。那么必须要先知道“该组织”是什么。题干“1951年„„煤钢共同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建立的欧洲煤炭联营(材料中的“煤炭共同体”是别称)。那么有教材知识可知是一个经济组织,再加上“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则可知是独立于政府的。综上,符合的只有D选项。

  23.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时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答案】B

  模拟题中经常出现的。所以这一题算是旧图旧题了,获取简单(1962年),由此可判断出此时处于美苏争霸的哪个阶段及双方处于何种地位等。那么解答此题便很容易。其实仅仅读图也可解答,图片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两位主角满头大汗、不分伯

  3

  仲,也可读出答案是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答案】B

  【解析】由“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时”郡国并存,仅凭此即知“时”乃西汉初期从而选出B。其实,这里的“时”如果再详细点,是西汉七国之乱时期。很巧合,今年安徽卷和北京卷也都考到西汉初期的郡国并存的特点,北京卷是通过地图考查的,安徽卷和江苏卷都是以材料命题考查这一知识,而且都选用了同一材料即本题材料,安徽卷除此之外还多用一段材料。考同样知识点,无论从材料形式和材料容量来看,此卷都比另两省(市)简单许多。

  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这首诗四句,每句都是解题信息点。前两句的大概意思是说世代相传的贵族子孙登上高位,而杰出的人才却沦为下级官吏。后两句对前两句的现象阐述原因,即地位权力使得这样,由来已久已经不是一个朝代的事情了。这四句缺失任何一句或者不理解任何一句都难以解题。其中比较难的一个词是“世胄”,意为世袭的帝王或者贵族子弟。理解诗意之后,则可知,科举制是为解决这一现象的应予排除,A、B是不会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也应排除。

  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答案】A

  【解析】历史考试审题,时间很重要,但是这题的“元”这一时间限定无法帮助我们解题,因为四个选项都是元朝时的官职机构,无法排除任何一个。但是根据“佛教”、“领之于帝师”(“帝”是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可知这里的“官”是管理宗教事务的。对四个选项各自分工职责清楚的话便可以做出选择,答案为A。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往往大是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职责。 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 D.冶铁 【答案】

  D

  【解析】“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表明了一个新的民族的形成,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体”直接告诉我们“该共同体”是由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答案】C

  【解析】本体的这幅漫画估计大家不会陌生的,这是平时习题、家只关注宣政院是管理西藏的,而忽略其管理宗教事务(不仅的信息。其实从题干中的对漫画的叙述“反映古巴导弹危机”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

  【解析】材料中已经说明了“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即可选出正确答案D,可以说是一道送分题,材料本身没有难度,试题解答更没有任何难度。不过要深入理解就需知道水排为什么是治铁的。冶铁生产中鼓风设备至关重要。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激“用力少,见功多”,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如果考生课本基础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C.陆九渊 D.黄宗羲 【答案】B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甚至有蔑视“圣人”之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陆九渊也是理学大家,亦不会。黄宗羲主要是批判君主专制,也不大可能。唯有离经叛道、与正统思想对着干的李贽和王阳明所说的“满街皆圣人”。儒家思想(内容、地位、代表人)的历史变迁和历史上多次的尊孔、反孔应是思想文化史复习中的一个重点。

  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答案】A 【解析】这道题和今

  年安徽卷16题相似,都以地图考战争,只要对所考战争的发

  生地点区域、进军形势等知识掌握了应该能很快判断出是什么战争,继而解答问题就不费吹灰之力了。从图中的位置(战场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和形势(日舰队进攻)可以看出这是D。但是这题的遗憾是表述不够严谨,B项说清舰队全军覆没是不准确的,只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已。此外清舰队还有南洋舰队(长江舰队)和广东、福建水师(舰队)。 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C.康有为 D.孙中山 【答案】C

  【解析】顽固势力与维新派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讨论。如果知道这一点,则可知顽固派指责的应当是维新派,四个选项中只有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如果按照材料来解答此题,则需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是典型的以塑造“托古改制”的孔子来阐明自己的

  4

  变法思想,康有为主张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这在顽固派看来,是学“夷”,乃“华而不实”。那么仍然可以很快选出正确答案C.康有为。

  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答案】D

  【解析】“多数国民”是为民众,“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由此选出D不是难事。关键是看考生能否将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怕考生完全寄托课本而又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错选其它选项。解答材料类选择题,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有时可能是命题人断章取义造成所选材料的意思与课本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或者命题人故的能力,如果完全拘泥于课本则会导致错误。况且,课本上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科学的,历史是有争议的。

  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男子志愿”、“男女同意”足见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这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现在出现了,正是“变化”的表现。其实这也近乎是大家所知常识。然而此题略有不足的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一“变化”的动态过程,仅有“变化”后的事实而缺少之前不同的现象。没有前后的比较,怎么能知道“变化”?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应该忽视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为求严谨科学,此题是需略加修改的。

  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如果能知道“某年”为哪一年,“我军”是哪一军可能解题就方便很多。但仅依据材料是难以判断的,因此要从地点入手。以“冀晋豫三省”可排除B、C、D三项,因为平型关战役和太原会战都是发生在山西一省,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仅在江苏一省。百团大战发生在华北,且和“我军在北方”相吻合。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军事战争史这块的学习和复习中,要熟悉掌握相关概念的关系及差别。

  动机械轮轴带动古风囊,使皮囊不断伸缩,不停地给炉内加氧,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没有得到夯实,大多会误以为水排是灌溉的工具从而错选A项,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才有可能。李贽的这句话继承发展了孟子的“人人皆可为尧舜”意选择一个与课本知识相反的错误观点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第三阶段的威海卫之战,那么则可轻易排除B、C、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

  如什么是战争、战役、会战、大捷?什么是战略、战术、战绩等等。我们要知道各自的涵义及关系。

  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答案】C 【解析】首先要明确抗

  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并未获得经济赔偿,即使得到赔偿也和大量发行法币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应排除A;B项中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确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它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于1935年);C、D两项的理解成为本题的难点,需要考生正确分析货币增发对民族工业的影响及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大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货12.1 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才召开,此时的互相监督”是毛泽东在1956年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才提出的,因此C也排除。D项和A同理可排除,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今年北京卷也考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详见北京卷第19题),由此可知四大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性。在考前复习时,这些重要的制度是需要透彻理解的。 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答案】D 【解析】今年安徽卷

  5

  也以文物(邓小平曾赠出的一张股票)入题,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注意所给图片上的时间,然后再去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作出判断。图片最下方显示时间是1954年12月18日,那么可排除A(大跃进起止时间是1958~1960年)和D(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1958年才开始的)。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B项表述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注意到图上方的“生产合作社”则应选D,而B与之无相关联系,不能作为对此图的理解。

  1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第一句信息“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后面举的例子是对此中心句的具体说明。这句话是“没有„„就不能„„”结构,一读就感觉很有原则性,则表明罗马法很重视法律程序,法律至上。那么依此,C很明显错误。法律中存在奴隶明显然是等级制,不可能人人平等,故D不对。而B在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所以不选。 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D

  【解析】打眼一看,四个选项好像都没有什么问题,此题尤其易误选A,因为考生可能对“光荣革命”很敏感(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加上本题材料介绍了“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知,此乃现象层面,忽略了题目要求的是“本质特点”。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其特点是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此题字数虽多,但是主题句就是最后一句,可不看材料来解答。

  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

  【答案】B

  【解析】上一题给现象概括本质,此题给现象找原因。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棉纺织厂数量的增加,即表明棉纺业发展较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根源,无非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蒸汽动力是工业革命后之所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故而此题选B。A项表达不够严谨,珍妮纺纱机

  币贬值、物价上涨,这无疑给国内民族工业带来巨大的灾难。 1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

  选举是通过第一次政协会议进行的,所以A错误。“长期共存、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更让人确信就选A。殊不

  对棉纺织业有推动作用,不能以偏概全推广至整个工业。况且随着改良型蒸汽机广泛应用,原有的动力已不能适应新发展。D项是英国棉纺织业的结果之一。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答案】C

  【解析】本题时间限定在1933年的美国,条件反射,此时的美国正值经济大危机时期。那么此时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是以解决或者缓解经济危机为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的。很多同学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把大量牲畜宰了?还有为什么有课本上说的把大量牛奶倒入海中、粮食烧掉。这是本题的一个难点,产品过多,供远远大于求,产品价格狂跌。如果廉价卖出去会亏本。而销毁过剩则有利于提高价格,最终反而可能有所收益。

  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答案】D

  【解析】这里需要知道“另一场战争”是什么、“重建世界”指什么,方可顺利解题。1945年提示我们二战即将结束,那么接下来的战争主要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而斗争的原因无外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点。“重建世界”应理解为紧张的国际关系的1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再次和安徽卷历史相似,两省的命题人真是有默契,安徽省第22题考的是上海合作组织与欧盟的区别,此题则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点。此题为组合型,可以采取排除法,比安徽卷那道题要容易很多。③明显错误,马上可排除,④很显然正确。由于欧共体(欧盟)的日益强大,给其他地区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经验,所以A是正确的。既然③不能选,①、那么只有C项符合。

  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调整、尖锐的国际危机的缓解,那么执果寻因应该比较容易。

  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业流通 【答案】D

  【解析】读图首先要读标题,然后我们再去看具体内容。表格按时间顺序罗列了四项数据内容,可以让考生直观地看到变化过程和趋势。总额是逐年增长的,田赋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厘金和关税所占比例虽不是逐年上升,但是总体呈上升趋势。厘金包括通过之税(活厘)和交易之税(板厘),关税则是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这两项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呈增长趋势,无疑表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业流通。解答这一题需要对“厘金”制度有一定认识,否则即使选对答案也是会存在很大疑惑的。

  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看到这一题,马上会使人想起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有个镜头: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有位老人来拜会大总统孙中山,见面就下跪,仍高呼“万岁”。这一方面反映了长期以来的等级观念和君主专制思想对于老百姓来说根深蒂固,还无法在短期内接受民主共和这一新事物,况且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认识水平和觉悟还是有限的。此题可谓与之大同小异。题中老人的角色为“老农”,那么直接联想到农村,加上1913年正是民国建立之初,所以选择C是自然而然的。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C

  【解析】做历史题,时空定位第一。有时候题目会给出具体明确的时间,但有时却是给出隐形的非具体时间,本题即属于后者。这一事件使“内战之不致发生”,首先可排除A,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国共两党关系并没有紧张到要进行“内战”。而西安事变是结束国共十年对峙,初步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标志,也不符合。国民政府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并未坚决避免内战,符合题意。

  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共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7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答案】B

  【解析】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动荡直至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社会主

  义阵营不复存在。这对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来说,是个不小的

  打击,因而才有对西欧的外交调整。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三个世界”的正式提出是在70年代,可排除。而C、D两项和中国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无必然联系。

  18.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答案】A

  【解析】本题引入一个新概念──“家庭加工系统”(这是命题人的专业知识术语),并给出定义,以方便考生理解。这种引入新概念的考查方式并不新颖,之前高考也出现过类似的题目。但是这种命题方式还是值得称道的,直接引入“新概念”来考查“旧知识”,是对试题进行再包装的一个不错方法。其难度相对较大,要求考生“现学现懂”,能力要求也较大,具有明显的区分度。法国到19世纪中期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直接排除B。然而C、D两项是很容易误选的,“家庭加工”并不能代表农村劳动力过剩,而这种加工也不是农业经济的转型,它仍然是附属于工业领域的,只是以农村家庭作为劳动力罢了。

  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答案】C

  【解析】抓住麦考利的说话时间“1830年”,和“比1970年”。那么应该知道这两个时间下英国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是开展了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生产力飞速提高,所以才有了麦考利所说的“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可顺利选出C项。B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也是19世纪中后期的事情,更何况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这不是英国“越来越富”的主要原因。

  20.“我们要在这里下是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讲发表于一

  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

  达成,可排除D项。而《双十协定》的主要内容就是和平建国,也可排除。A项可以说也是合理的,毕竟这一时期世界总体上

  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战役 【答案】A

  【解析】首先要对四个选项的战役有一定认识,纳西比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次内战,葛底斯堡战是美国内战期间北方军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次决定性战役,瓦尔密战役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军击败外敌入侵的一次战役,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性战役。在此基础之上,加上演讲稿中的“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 、“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 “民有、民治、民享”等信息。如果教师在讲授“美国南北战争”时能适当引入相关材料,就知道这是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稿。

  2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者,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况 D.调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此题前半部分给出俾斯麦两个“称呼”,使得考生读起来都是糊涂的,干扰思维。其实此题脱去此层外套,就是问德国十九世纪中后期革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那么就能很快确认选择B项。高考试题经常会出现干扰信息,我们要学会用火眼金睛“去伪存真”。 22.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控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更大规模联合 【答案】D

  【解析】此题是由图知战,今年还有安徽卷第16题、北京卷第18题等也采用了这种形式。解这类题目关键是要通过地图中的地点、进军形势等信息判断出战争,继而由战争来分析各项的叙述是否正确。所以判断出战争是什么是关键。本图中“太平洋”、“ 瓦胡岛”等信息加上题干中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那么判断出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应该比较容易。美国是在1941年《租借法案》出台后才改变“中立”,故A不对。B是中途岛海战的意义,应予排除。C应该是三大战场转折的意义,也不符合题意。

  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

  8 图1

  A.铁力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参考答案】B

  【解析】这道题放在高考历史第一题这个位置是很适合的,难度小给紧张高考气氛下的紧张考生吃了一颗“定心丸”,舒缓了一口气:原来高考题也不过如此。这是道老题目了,即使没有做过,这次也算是小学生“看图识字”了(而且图片出自课本,应该很熟悉)。由图片可知:耕田从蓄力到人力,从复杂到简单,反映的是我国古代耕犁技术走向成熟。A项是图一所反映的内容,却不能反映图一到图二这种变化;C项和D项虽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变化,但是不能直接读图获得信息。 2.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参考答案】D

  【解析】看到“汉武帝”,会马上反映到时间信息,看到“《春秋》”自然也能联想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正统,地位空前提高。当然,这些都是课内所学知识,解题还是先要读懂材料的意思。从材料看,D项也是直接符合题意的。B项明显是西汉初年的现象,A、C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3.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图2

  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这个长效热点和重点,难度不大。只要能理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都难以生存”,就能做出正确选择。民族性显示的是地域性,明显与全球化冲突。其难以生存并不是说完全消失,而是寄存融入于全球化中发展成为世界的、跨国的企业。由此足可看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推动力。其余三项均不准确。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参考答案】D

  【解析】任何一场战争(斗争),实力都是起根本性的,至于历史上偶尔的“以少胜多”也是有众多其他因素制约的,另外要注意“少”并代表实力小。至于到本题,B项是典型的英雄史观,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作为的确对历史有推动或倒退的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A、C两项虽然坚持了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但斗争的胜利不能成为影响因素,更甭提“最重要”。综上来看D项正确而且符合题意。

  4.“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参考答案】A

  【解析】注重分析历史事物的原因和影响是高中历史区别于初中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分析一直B项是错误的,很明显选A。考生如果联想科学类学科属于理科就很简单的选出A,科学革命带给人类的是理性思考。 5.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解析】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但是命题人要反猜题、押题等不正之风,只有通过历史上与现实热点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作为考查对象。本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热点背景,以首届“世博会”命题口,考查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如果基础知识扎实,时间概念清晰就可顺利解答。 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参考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历来都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本题考查的是

  9

  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理解运用。如果仅仅是把新政内容死记硬背下来对解答这道题是毫无用处的。“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是解题关键,B、C、D都是局限于“国内”的调整政策,不会对海外市场的扩大有多大的意义。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等措施,恢复银行的信用。它会直接产生题干中的作用。今年高考考到罗斯福新政内容理解的还有江苏卷第17题等。

  7.“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答案】B

  【解析】这道题选取了一段关于近代天津的史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也是自主命题的体现之一,然而考查的知识点仍在中国近代史之内。抓住材料中的“旧城”、“河流”、“铁道线”、的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天津城市发展趋势如此变化,即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

  8.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参考答案】C

  【解析】千万不能一看到“新中国”就盲目选择D项,这是比较迷惑的。材料文字较长更需耐心解读,从“始终没有”可知此时必定是西方文明传播中国很长时间了,从而排除A,而看到“亡国灭种的危机“则可排除B,理当选择C。只要认真细心看材料,此题很简单。

  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被命题人所青睐。C、D两项和材料不构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电车道”,很明显反映的是“陆路—水路—铁路—电气化”

  展。图片内容倒不是重点,关键要抓住下面的时间“1825年”。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参考答案】D

  【解析】此题也是“看图识字“类,看图即知出现最高值在1958年,马上条件反射大跃进。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高考中的常客,直接原因(一般也是导火线)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10.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

  【解析】毛泽东的著作、诗词、名言近几年频频出现在高考卷中,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著作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②是1949年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③是毛泽东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①④分别是1956年、1957年正式发表的文章。 11. 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参考答案】D

  【解析】近年来高考题中考查科学这块的比重增加,可能这也是科教兴国的体现之一吧。科技越来越受重视。如果课本基础知识较好,此题就可顺利解决。如果课外知识较好也可轻松解答。总之,课本的复习是高考后期的重点。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回答第12、13题。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B.秦

  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C

  【解析】今年很多自主命题的省(市)高考历史第一题都和本省(市)历史相关,安徽卷如此,北京卷亦然。这一题的解答需要看清地图抓住有效信息和必要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知识储备。同样是考行政区划沿革,这道题比2009年安徽卷历史第一题难度要小多了。读图可知,信息有“涿郡”、“广阳国”、“上谷郡”等等,便可知道“郡国并存”,继而判断应为汉朝。西周实行分封,诸国并立;秦朝实行郡县制;唐朝前期是道—府(州)—县,后期是道—节度使—府(州)—县制。我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变迁近年在选择题和主观题中均有所体现,应当引起大家重视,自主命题的省份师生在复习时可以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答案】D

  【解析】这道题很好地反映了新课标下新教材的新体系,将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动态性表现出来。试题本身很简单,可以毫不犹豫的选出D。但是有点需要说明,虽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也对韩非子法家思想有影响,但是荀子却非属法家。这一点在09年高考历史海南卷中出现过(详见09年海南历史第一题)。大家在复习高考思想文化史这块,要理清各派思想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发展轨迹等。近几年思想文化史的分值比例逐渐加增,这和本科历史将学思想文化史单独分为一个学科应该有着密切关系。毕竟高考命题者大多数为大学教授,我想大学的历史学模块体系也会深刻影响命题。

  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D.李贽《焚书》 【答案】C

  【解析】这是典型的不回避热点试题,以高考当年的重大事件为背景材料,当然这一热点估计不被大家所重视。解答这一题,热点只是作为试题切入口,不影响解答。解答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首字“元”,这是一个时间限定,是本题“题眼”。剩下的只需判断顾恺之、吴道子、王祯、李贽谁是元朝人,我想这应该是不能再基础的基础题目了,可以说是送分题了。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试题是有层次性的,这种基础题是要细心拿分的。高考前的复习也要以基础为主,以课本为依托,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撇开基础谈能力无疑是在建空中楼阁。

  15.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10

  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具体结合本省(市)的情况。

  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题也没有什么难度。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B.王韬C.宋教仁 D.胡适 【答案】B

  【解析】这段文字出自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他谈到英国政治之时认为英国富强的根本不是武器进步与商业繁荣,而是一为君民共主之国;他认为其中最理想的型态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君民共主制,其原因与冯桂芬的想法类似,即有了题干材料中的文字。当然,这是事先知道这段文字的出处。解答此题,也是很容易的。读懂这段简易的文言文应该不是很难,首先可以排除A,应为魏源还没有这种认识水平,受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也不可能有。这是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次,而且是“君民共治”,即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所以应该选择早期维新思想家B.王韬。

  16.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 【答案】A

  俗话说“文史结合”,文言材料和古代文学常识在高考中频频出现。要学好历史,必要的语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1903年正值清朝末年,如果时间感强一点,可以知道是清末“新政”时期,但是仍然也没有解题头绪。首先可以排除的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的D。材料中说选官和断案依靠神灵,显然是迷信,自然可以选出A。“神”自然让人反映到迷信。

  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法宝。回答第17、18题。

  17.“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D

  和“巴金”这个信息即可可以排除A(此时巴金还未出生,他生于1904年)、B(巴金还未投入文学是以创作,此时他还是儿童),但是C、D还很难作出排除选择。但是仅以“争我们民族的生存”可看出乃民族危机,便可马上选择D。应该说,这

  一个时代、一个事件的缩影,都有着时代背景,这也成为命题者的常用入题口,大家学习、复习时可以注意结合思考。

  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这幅图片在很多地方都命名为“平津战役”,就连百度百科关于“平津战役”的解释,也附上

  了这一图片。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结束,使得东北全境解放。紧接下来的是发动了平津战役,符合题意“即将参加”。如果考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好,知道山海关在河北秦皇岛,那么即使不知道三大战役先后顺序,也可知道接下来的是“平津战役”。

  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答案】A

  【解析】这是考查我国重要政治制度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次考的既不是其内容也不是其意义,而是其实践。一般历史考试都会比较重视“历史之最”,我想经过考前认真的复习,这道题也能轻松解决。1947年设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建立。另外,还要重视其他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主自治制度。

  20.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论 C.逻辑三段论 D. 美德即知识

  【解析】解答这题需要咋,即首先判断出该哲学家,再去选择他的思想。如果考生知识面广一点,对哲学史知识了解较多的话,一看到“乌托邦”应该会联想到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可

  是题干已经限定是古希腊哲学家,所以可以不做考虑。古希腊11

  政治。他将政治型态分为三类,一为君主之国,一为民主之国,役

  【解析】这也是一小段建议文言文,需要读懂方可以顺利解题。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解析】如果文学知识较扎实的话,此题只要抓住“即时而作”【答案】B

  哲学家被大家熟知的本来就没有几个,根据题目信息应该可以知道是柏拉图。而且在人教版必修3第5课的历史纵横中也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做个简单介绍。这题启示我们要关注课本

  上的课外阅读。这就像是以前大纲版老教材中的小字

  部分,虽然不是正文,却是正文的补充阅读,是不能详细理解课文主题内容的。因此我们关注”小字“并不只是怕它被考。

  21.17世纪英国革命期间产生了一个意外的局面,革命因反抗一个人的专制开始,却造成了另一个人的独裁。这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别是指

  A.詹姆士一世、克伦威尔 B.查理一世、克伦威尔 C.查理一世、詹姆士一世 D.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答案】B

  【解析】本题时空限定十分明确具体,17把握好这个限定,知道这一时期的政权的更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的是斯图亚特王朝,把詹姆士一世的内战结束后,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大权,于1653年成为“护国主”,并先后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很明显“造成了”克伦威尔的独裁。这也可以算是送分题了。 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解析】材料有两层意思,以|“当然”为分界。前一段说的意思是市场调节发挥了巨大、有效作用,后一段强调仍然要坚持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不变。言下之意就是,大方向、大主导的国家计划不能改变,只是要稍微放手日益作用显著的市场调节即“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关于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以前多次在高考主观题中出现,这此在选择题中在现,给广大老师带来的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23.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这是一个情景题,设置的情景是1990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也算是“以旧考旧”吧。这是个组合选择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当然如果基本功扎实的话,也不反对──选择判断。首先1990年苏联是没有解体的,所以③必选,由此则可排除B、D两项,然后焦点在是有②还是

  继承人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很显然“反抗的” 12

  C.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预测题05(考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做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跑的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A.中国要吸取苏联的教训 B.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该比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经济的发展要协调

  二、改革开放

  预测题01(考点——商鞅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朝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增加北宋政府财政收入 B.青苗法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获得了低息贷款 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部分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预测题03(考点——洋务运动):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A.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B.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C.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D.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预测题04(考点——戊戌变法):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戊戌变法的看法,赫德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对赫德的评论认识正确的是

  A.赫德揭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B.赫德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康有为等人的筹划失败

  C.赫德认为宣统皇帝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D.赫德认为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预测题05(考点——国有企业改革):下列这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以下表述与之相符的是

  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改革产权制度,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预测题06(考点——宗教改革):16世纪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免罪符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预测题07(考点——明治维新):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利用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下列史实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A.英、法等国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德、意正忙于民族统一运动 D.法国被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困扰

  预测题08(考点——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在新政后不断遭到攻击时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违背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罗斯福新政顾此失彼

  C.罗斯福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D.资产阶级在危机解除后计较利益得失

  三、中外思想

  预测题01(考点——董仲舒新儒学):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预测题02(考点——陆王心学):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良知之说的突出意义在于 A.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B.强调了天理的重要性

  13

  预测题02(考点——王安石变法):《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是

  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B.美国忙于内战后的南部重建

  C.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预测题04(考点——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而哲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称孔子的学说为“新的精神世界”的主要原因是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

  A.有利于摧毁_的精神枷锁 B.有利于建立开明的君主制度 C.有利于订立完备的社会契约 D.有利于建立代议制政体

  四、关注民生

  预测题01(考点——府兵制下农民负担):《敦煌掇琐•上辑•琐三十》载:“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问。十六作夫役,廿一充府兵。”这主要反映了 A A. 沉重的徭役、兵役 B. 佛教教义对人们的影响 C. 繁苛的赋税负担 D. 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 预测题02(考点——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之“市易法”):北宋①稳定物价调剂供求 ②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限制奸商垄断居奇 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预测题03(考点——新中国成立初稳定物价):解放初期,我国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的物价暴涨局面。与“银元之战”相比,“米棉之战”的显著特点 A. 通过强制手段调控价格 B. 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 C. 放任自流听凭市场调节 D. 发行票证实行定额供应 预测题04(考点——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限价法令):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颁布全面限价法令,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使政府得到资产阶级的广泛支持 B.促进了法国城乡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C.维护了雅各宾派内部的稳定 D.使政府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五、环境保护

  预测题01(考点——南北朝时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环境状况改善的原因有 ①北朝各政权统治者的重视②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 ③畜牧业因少数民族内迁有所扩大④北方地区防护林带的营建与保护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预测题02(考点——“大跃进”中大炼钢铁破坏环境):田汉

  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预测题03(考点——世界工业化进程与环境问题):恩格斯说: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 ②化工业兴起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预测题04(考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该条文出自

  A. 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B.1945年,《联合国家宣言》 C. 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 D.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

  六、国际关系史

  预测题01(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19世纪初英国曾多次组织反法同盟,20世纪初却又同法国结成同盟。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德国同英法的矛盾尖锐 D.苏联与英法的矛盾加剧 预测题02(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和华A.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B.两次会议签订的条约公正合理 C.各国都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 D.都属于协约国集团,具有合作的基础

  预测题03(考点——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在此观点的影响下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是 A.进行_舆论宣传 B.建立北约组织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帮助镇压西欧各国的工人运动 预测题04(考点——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2009年2月7日美国副总统乔•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为美国外交新政定调。“新政”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从拜登的话中我们可知道美国

  A.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B.承认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愿望 D.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七、世界经济史

  预测题01(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14

  预测题03(考点——维新思想):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子的思想时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时期,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所推行的“市易法”的作用包括A.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矛盾激化B.法国与英国的矛盾消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盛顿会议能够协调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

  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民族主义萌发 预测题02(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基本方式有 ①近代工厂制度的形成②国际贸易的发展③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通④武力威逼与瓜分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预测题03(考点——经济大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A. 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 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 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预测题04(考点——经济全球化):2008年9月15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时B.信用危机导致危机的蔓延 C.经济全球化使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 D.各国实体经济出现严重危机

  预测题05(考点——经济区域化):欧共体、欧盟、欧元是欧洲在一体化之路上三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意义是

  A. 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B. 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C. 内部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D. 贸易壁垒的彻底消除

  八、中国与美俄日的关系

  预测题01(考点——中日关系之甲午中日战争):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 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甲午海战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④百日维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预测题02(考点——中日关系之抗日战争):日本右翼文人中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为此日本采取的行动是 D.发动九一八事变

  预测题03(考点——中苏关系与中俄关系的对比):20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

  C.结伴而不结盟 D.执行共同外交

  预测题04(考点——中俄关系之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与这句话直接相关的现象是

  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毛泽东思想形成 D.中国共产党诞生

  预测题05(考点——中美关系之废除治外法权):1943年1月,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A.国民政府的积极争取B.美英迫于国际舆论而作出的决定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中国的抗日战争支援了美英的反法西斯战争

  预测题06(考点——中美关系之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他在延安时期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再次会见斯诺。毛泽东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表明 A.中国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赖美国支持 C.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中国 D.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灵活态度

  一、三农问题

  预测题01 C ④项“停滞状态”不符合唐朝时期中国经济状况。

  预测题02 A 题中材料很明显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预测题03 A ③项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④项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两项都与表格信息不符合。

  预测题04 B 结合时间(1953年)分析粮食“供不应求”的原因。

  预测题05 C 这是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不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改革开放

  预测题01 C 从战国时期封建化改革中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阶预测题02 B 从题中材料及封建官员层层加码剥削等角度可判断北宋农民没有得到实惠。

  预测题03 B 从洋务运动的生产力水平角度判断。预测题04 B 认真归纳题中材料的真实含义。 15

  A.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A.缔结军事同盟 B.坚持独立自主

  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之所以能废除不平等条约,主要是因为

  村粲说:“大萧条迫使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级斗争属性来思考。

  A.挑起甲午战争 B.发动日俄战争 C.吞并朝鲜A.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增加北宋政府财政收入

  预测题05 C 从企业融资这一国企改革关键层面入手。预测题06 D 从宗教改革代表的阶级利益角度选择。

  预测题07 A 太平天国运动已经于1864年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在1868年以后才开始。

  预测题08 D 主要是理解题中“把他救上来”和“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的真正含义。

  三、中外思想 也有它的消极影响。

  预测题02 D 准确理解“致良知”的含义是自省、自悟、自觉行动。

  预测题03 C 理解“大盗窃国”是窃民权。

  预测题04 B 伏尔泰利用孔子的儒家学说,是为其主张的英国式的开明君主立宪制度而服务。

  四、关注民生

  预测题01 A 主要是理解“十六作夫役,廿一充府兵”这一句的含义。

  预测题02 C ②项是“募役法”的作用。

  预测题03 B 从“米棉之战”中共依靠调集物资、平抑物价这一经济手段取胜来取胜,就可判断。

  预测题04 D A项错在大资产阶级不支持,B项错在城乡经济繁荣,C项错在雅各宾派内部走向了分裂。

  五、环境保护

  预测题01 C 课本上不能体现①项,而④项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

  预测题02 B 大量砍树作“大炼钢铁”的燃料,破坏了环境,水量严重流失。

  预测题03 D ③项是清洁能源,不会破坏自然环境。 预测题04 D 理解题中材料是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它出自哪一个文件。

  六、国际关系史

  预测题01 C 主要强调英法结盟主要是为了对付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

  预测题02 A 帝国主义各国的实力变化决定了国际格局的调整。

  预测题03 C 理解题中材料,这是美国二战后在西欧用经济手段达到控制西欧、遏制社会主义影响的政策。

  预测题04 B 着重分析“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这一态度变化主要源于美国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判断。

  七、世界经济史

  预测题01 C 这里的“转变”是指整体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项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的。

  预测题02 B ①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题目要求选择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 预测题03 B 增加多数商品的进口税率,正是贸易保护主义

  16

  盛行的体现。

  预测题04 C 经济全球化(市场世界化)就会使全球各国兴衰与共。

  预测题05 B 欧盟的成立是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八、中国与美俄日的关系

  预测题01 A ④项不能在题中材料中得到反映。预测题02 D 从经济危机、“关注满蒙”等关键点判断。 以来的一贯外交原则。

  预测题04 B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预测题05 D 1943年英美等国等废除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主要是利用中国的抗日力量为反法西斯斗争服务。预测题06 A 从毛泽东两见斯诺及他所说的“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句话判断。

  预测题01 C 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的“大一统”儒家学说,预测题03 C 主要突出“不结盟”政策。B项是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