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时训练8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的,一起来一个课时训练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历史课时训练8,仅供参考!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8试题及参考答案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实行免费教育,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 )
A.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B.福利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
C.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D.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条件的准确理解。面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些人开始探索理想的社会,并且把想法付诸实践。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A、B与材料无关,D是十月革命。
答案:C
2.美国学者巴拉达特说:“马克思坚定地相信,他那一代人正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之日,他十分期待社会主义革命会在某一时期发生。”马克思的“坚定”主要基于 ( )
A.经济危机的爆发 B.工人阶级的罢工
C.资本家的贪婪 D.资产阶级政府的腐败
解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处于末日的原因是资本主义自身矛盾的大暴露,而其表现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故选A。
答案:A
3.《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材料强调的是( )
A.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B.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C.把谋求人类解放作为目标
D.揭露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阶级实质
解析:根据材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可知C符合题意。A、B、D均与“一切人自由发展”不符,可排除。
答案:C
4.“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
( )
A.伏尔泰和其反封建学说
B.卢梭和其人民主权说
C.达尔文和其进化论
D.马克思和其社会主义理论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注意关键信息“阶级的引领者”“新型社会的预言者”“抛弃了空想的成分”“无产者的前程”等,可知这是指马克思和他的社会主义学说,故D正确。根据“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排除A、B、C。
答案:D
5.列宁在1895年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地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反映出
( )
A.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世界主流
B.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C.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D.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解析:由题干材料“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地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可知B正确。A说法错误,C、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B
6.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8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解析:“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即按劳分配,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上的首次尝试就是巴黎公社的建立。故选B。
答案:B
7.马克思说:“现在,(巴黎公社)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材料中的“真正目的”是指 ( )
A.使工人阶级取得民主权利
B.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C.使人民成为巴黎公社的主人
D.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支持革命
解析:由材料中“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可知巴黎公社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因此普选权的真正目的是使人民成为巴黎公社的主人。
答案:C
8.毛泽东曾分析指出:“这种运动(指巴黎公社)为什么不发生于百年以前,而发生于五十五年前的今日呢?……(法国)已由资本主义进为帝国主义,国内已形成伟大的工人阶级,所以才有此种壮烈的工人革命运动产生。”在此毛泽东认为 ( )
A.法国工人阶级有较好的政党组织领导
B.法国已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C.巴黎公社革命有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
D.巴黎公社运动是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关键信息:(法国)已由资本主义进为帝国主义,国内已形成伟大的工人阶级,所以才有此种壮烈的工人革命运动产生。题干反映出毛泽东从内因方面分析巴黎公社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已获得较充分发展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D正确。
答案:D
9.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爆发原因的准确理解与领悟。巴黎公社建立前,由于临时政府的倒行逆施,巴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一时激化。俄国二月革命后,由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制造七月流血事件,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和十月革命的爆发。
答案:D
10.“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材料反映的革命事件
( )
A.通过和平方式获得胜利
B.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导致苏俄退出了世界大战
D.遭到临时政府的武力镇压
解析:由题干材料“布尔什维克……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自己的影响之下”和“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可知反映的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选B。
答案:B
11.1917年,“七月事件”表明俄国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于是,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代表大会,及时改变策略,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这表明 ( )
A.科学理论对革命具有指导作用
B.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起领导作用
C.暴力夺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手段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开始被确定为革命对象
解析:由材料中“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代表大会,及时改变策略”,可以看出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中,无产阶级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起到了领导作用,故选B。
答案:B
12.“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实现了俄国社会的转型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D.开创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解析:由“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综合判断选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
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二 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先后在《译书汇编》《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朱执信在《民报》(1907年)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
——李军伟、张瑜《从精英到大众
——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三 “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二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
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四 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纪录片中称,“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德国大学都有研究马克思的项目。
——《德国“马克思城”重新挂牌》
(《环球日报》2011年2月23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态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如何“从精英到大众”的。
(3)材料三、四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发展的理解。第(1)题可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批判式继承的态度。第(2)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直接从材料二概括即可,“从精英”说明刚开始只是少数知识分子掌握,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属于与大众相结合,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大众化。第(3)题,态度变为以赞扬为主,原因是现实的需要和社会意识形态矛盾缓和的影响。
答案:(1)比较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肯定了其中的少数内容。原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资产阶级企图压制工人运动;西方学者希望缓和社会矛盾。
(2)状况:20世纪初时只是零散的,不成规模和系统,传播的范围非常小。“从精英到大众”: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十月革命的胜利及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大众化。
(3)变化:由批判为主转为赞扬为主。原因:经济危机使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相对缓和。
14.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如影随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为重视已建立之体制并试图加以维护,并且尊重传统,视传统为不同时代所累积的智慧结晶。
——百度百科
材料二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解除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历史背景。
(2)有人认为列宁是一位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第(1)题,从问题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巴黎公社革命,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历史背景”。第(2)题,从“激进”和“保守”的含义入手回答,无论持何种观点均可,联系列宁的活动进行说明。
答案:(1)激进之举:巴黎公社革命。背景: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际工人运动的推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以及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行为的刺激;法国激进主义传统。
(2)同意。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21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果断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颁布了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不同意,列宁是位激进主义者。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虽然1921年他颁布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但那只是面对严重政治、经济危机作出的临时政策的调整。
上一篇:高考历史课时训练7
下一篇: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