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逍遥—心灵的救赎<三>_失逍遥(2)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人似乎逃脱不了各种自己设定的目标的束缚了[4]。人早就脱离了人本静的状态了,虽然有人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清净自由状态,但是这种话的在下面两种情况下最容易听到:一是沉沦在“丝竹”声中,而向往不能得到的清净;另一种是在失意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身在丝竹之声中,神在案牍之上,以此来自我安慰。这两种情况都是欲望的无法满足,我们何不少一些这样的欲望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财富积累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欲望增长的速度,如果把欲望作为人的一种财富,几乎所有人都是富翁了。从生存饱食、安全,到生活富足、享受;从食物的追求,到对自然的征服;从睡觉的地方,到宇宙的探索……人的野心与欲望的增长恐怕用天文数字表示也是个极大的了。
直到现在,人的欲海越来越不能填平了,有的人追求大把大把的钞票,有的人追求无穷无尽的权力,有的人则追求名扬四海、名流千古。逐利者无所不用其极,极尽可能地挣钱,哪怕往食品里添加毒药;弄权者绞尽脑汁,拼了命的往上爬,只要有可能赔上性命也愿意赌一把;沽名者更是手段使尽,甚至不惜以无耻的手段达到“高尚”的目的……这个世界几乎癫狂了。是非没了,正邪没了,善恶没了,但是这不是老子小国寡民的无知无欲,而是人人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让人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失去判断能力,变得无是无非,无善无恶,但是充斥着非,充斥着恶——善几乎绝迹,只有伪善;是几乎绝迹,只有假象中的真实——这难道还不是癫狂吗?
人们就在追寻逍遥的道路上不断的挖掘,现在蓦然回首,发现逍遥都被挖起来扔到后面去了,而面前却横亘着一条自己挖掘出来的深渊,几乎不可逾越。有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是,但我知道什么是非,我们只要把非都排除在外,便能得到是。这样真的行吗?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是是,只能自以为是的确定什么是非,便把所有自以为非的东西都抛之脑后,最后把所有的东西都抛弃了,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了,便恐慌了,不知所措了,最后不得不宣称,不存在这样的东西。这项工作做得比较典型的可能是笛卡尔了,但是他毕竟也是聪明的,没有怀疑一切,因为怀疑一切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也就理所当然了,所以他最后说“我思故我在”[5],最后又反推出一切的存在,回到了现实之中。我之所以说他是比较典型的,而不是彻底的,是因为正因为他是一个不彻底的,才成就了他的典型。而现在又有很多人几乎对所有的东西都不屑一顾,也有自己坚守的东西,但是他们坚守的远不是笛卡尔坚守的“思”,而是更具体的钱、权、名。人追求这些东西,能不能算作错误呢?好像不能,但是为什么在追求这些的时候,把剩下的一切都当作工具呢?为什么有如此明显的功利色彩呢?
我们可以说,这样的状态也不是我们的过错,而是时代的过错,但是又是什么造就了这个时代呢?是什么让我们与逍遥渐行渐远呢?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简单,简单,再简单!”是我们把我们的生活过得太复杂,最后自己被生活束缚,失去了自由,失去了逍遥?我们一直在作茧自缚,我们生而拥有逍遥的可能,却被我们无限的抹杀。谁是导致这种状况的始作俑者?我们不能怨某个人,某个时代,而只能归罪于我们“填不满的欲海”。是我们渐渐壮大的野心阻挡了我们通往逍遥的道路,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贪婪阻挡了我们通往逍遥的道路,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欲望阻挡了我们通往逍遥的道路。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失去了“自得之场”,我们无限的扩张自己的场域,最后迷失在自己的战场上,何不坚守自己的“自得之场”,以通向逍遥呢?
这样说着似乎很是简单,但是做起来去几乎步履维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状态,现在本静的人性又跳出来控制我们了[6],便不愿作出改变了,安于这样的现状了,逍遥于这样的“自得之场”了,但是我们早已淡忘了逍遥的滋味了——便要彻底失去逍遥了。
[1]这里是把逍遥简化理解为内心的宁静,而不是形体的解脱。是继前文无疾而终的讨论之后,得出的相对中庸的结论——精神和肉体无法完全分离,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于意识,从而求得精神世界的宁静,则是在现实中实践了另一种逍遥。
[2]《淮南子·原道》,刘安,原文:“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3]参见《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熊逸著,第149-205页,–北京:线装书局。
[4]主要是指,人们因内心的不宁静,而滋生了许多各种欲望。而人自身则被这些欲望束缚——说到底,还是内心的不宁静,使人们失去了逍遥。
[5]用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如果可以通过思考来获得内心的宁静,而暂时远离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则我们不会完全失去逍遥,相反去可以保留逍遥的能力,更能创造逍遥的可能。
[6]这里是针对,人们普遍感到不逍遥而言的——虽然我们感觉自己不是那么逍遥,但是也会安于现状,怠于尝试着享受内心的宁静,从而彻底失去了逍遥。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 箫爻
来源公众号:风雨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