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长城谣》优质教学设计

凤婷分享

  高中语文课本《长城谣》是席慕蓉诗歌,出处是《七里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长城谣》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长城谣》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症候式解读法进行引导,于诗句中看似不合理之处下重手,引导学生思索,品味本诗含蓄的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最后,学以致用,进行仿写训练,读写结合。整堂课的设计之中,力争让学生既学习到知识,掌握方法,又发展能力,务必使学生课课有所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本诗蕴含的情感,学习诗歌借物抒情、虚实结合的写法;

  能力目标:运用症候式解读法,品味本诗含蓄的语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症候式解读法,品味本诗语言含蓄地表情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症候式解读法。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PPT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播放音乐《长城谣》

  2、“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如果说,在中华大地上有一个建筑可以让华夏无数儿女魂魂牵梦绕,那必然是——长城。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他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灵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来领略她寄寓长城的深挚情感。(板书:长城谣)

  二、进入新课

  (一)、引导释题

  (明确:写作对象——长城;体裁——歌谣,抒情诗)

  (板书: 借物 抒情)

  (二)、明确目标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三级阶梯,即初读:顺文悟情;再读:品句赏情;三读:仿创表情

  (三)、初读:顺文悟情

  1、齐声朗读,正音。

  2、指出易读错的字

  焉支 隘口 蹲踞 敕勒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并带着自己理解的这种情感诵读相关的诗句。

  (1)、思念故乡之情。 (板书:思乡)

  (2)、从“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可以看出诗人的激越的情怀。“总”这一表“无论如何一定如此”的副词,写出了诗人日夜牵挂故乡的形象;“一……便……”这一表时间间隔短的关联词,写出了作者心系长城,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怀。

  (3)、为什么诗人会有这种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简历及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感情。(板书:席慕容)

  席慕容:祖籍内蒙古,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 1949年她离开故乡,去了台湾,从小在母亲吟唱的《长城谣》中长大。因为政治的阻隔,她甚至从未与故乡谋面。每当想家乡时,她就吟唱儿时入梦的民谣——《长城谣》,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描绘故乡的画卷聊解思乡之苦。这种浓郁的思乡恋国之情,终于在1979年喷薄而出,形诸笔端,写下了《长城谣》这首诗。

  是啊。诗人少小离家,老大难回。情动于衷,难以自己,就用一系列振聋发聩的问句起,用排比的句式表达出了诗人对长城故乡汹涌澎湃的依恋、赞美,含蓄地写出了古老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4)、带着刚才对诗歌的初步感悟诵读全诗,注意读出节奏和情感,读出思乡的味来。

  (四)、再读:品句赏情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1、下面请听老师范读,同学们一起思考。

  (1)、三节诗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可以看出?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出来。体悟各幅图画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明确:

  沧桑长城图(争战、历史、夺了、还了、隘口、悲欢)——深沉

  烈焰山河图(火、躯体、面容、云、树、风)——热烈

  梦月故乡图(敕勒川、阴山、夜色、黄河)——沉静

  请用同学们不同的情感读出各小节诗句。

  2、诗中三节中各都有一处看似有矛盾之处?应该如何理解呢?请找出来并讨论体会诗人为什么要这么用笔。

  明确:

  (1)、第一节中“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冷眼看人间恩怨”,长城真的“无情”“冷眼”吗?。

  “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写出了长城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冷静地观注着中华民族血与火历史的历史见证者的冷静形象,抒发了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但诗人这里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反说长城”无情”,于矛盾中、于不合情理中非常含蓄地写出古老的长城自在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这一“无情”却是“道是无情却有情”,千百年不离不弃的关注却正好极度地表现出诗人真正的深沉的情感。

  自由朗诵第一节诗,读出“深沉”的味来。

  (2)、第二节中“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你便有烈火焚起,”诗人为何会这样?

  因为,诗人早已把长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不能成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能成篇”是情思多多,不知从何下笔,不愿任意取舍;“烈火焚起”是朝思暮想故乡的情感炽烈如火。

  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萦绕于心情结。

  齐声诵读第二节诗,读出“炽热”的情来。

  (3)、第三节中“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不眠”为何有梦?这不矛盾吗?

  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国;想回家乡,却不能成行;希望有梦,梦回故乡;但好梦难圆,浓烈的乡思乡愁让诗人夜不能寐,难以成眠。“不眠”一词刻画了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男、女生比较诵读第三节,读出“沉静”的思来。

  3、本诗的感情为什么要借助长城及第二人称来表达呢?有何深意?

  明确:

  (1)、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思乡愁的个性化对象。诗人的故乡就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诗人想到故乡就会想象到长城及与之相关的黄河、敕勒川、阴山、月色、云、树、风.....这些事物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诗人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板书:意象长城)

  (2)、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写法的作用

  便于拉近作者与长城的距离,面对面地倾诉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4、在她的想象中,故乡美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人想像中故乡的画卷吗?

  明确:

  在诗人的想像中:阴山下,茫茫的大草原,明朗的夜晚,月亮在空中悬挂,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故乡的山水在月光下显得朦朦胧胧,如梦似幻。

  5、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卷啊!多想回家看看,无奈,“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只好展开遐想,放飞思绪,梦回故里。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诗人心中的无限思念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

  (五)、三读:仿创表情

  1、仿写

  读了席慕容的诗,我们不禁为她浓浓的故乡情节所打动。我们生活学习在窦团山下、涪江河畔。请同学们以窦团山或涪江为话题,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歌,来表达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依恋和感恩。

  题目自拟。

  可以仿照《长城谣》的诗句形式写,也可以随意写一二节。

  2、分享

  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师生赏析。

  三、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幕容

  借物 抒情

  长城

  意象 思乡

  高中语文《长城谣》作者简介

  席慕蓉的全名为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1987年一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之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1997年散文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1年在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诗集《以诗之名》,与第一部诗集《七里香》正好相隔三十年。
看了“高中语文《长城谣》优质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

1.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

2.高中语文《师说》优质原创教学设计

3.高中语文《琵琶行》优质教学设计

4.语文高中《迢迢牵牛星》优秀教学设计

5.高中语文《师说》优质原创教学设计(2)

6.高中语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2)

    268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