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2020年西安城市规划

其芳分享

  城市规划涉及许多方面,即包括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乡关系、各类聚居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年西安城市规划,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0年西安城市规划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

  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 ,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

  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规划古城区内发展将以商贸、旅游为主,逐步降低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居住人口密度。规划拟在主城区二环以外南部和北部各控制一处用地,作为行政中心预留地。

  ----综合治理渭、灞、浐河,建设城市新的功能区:规划渭、灞、浐河成为城市内河,形成高尚住区和旅游度假区及城市新的副中心。同时营造渭、灞、浐河及周边环境的“大水大绿”格局,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构建现代物流区:依托西安已形成的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和西部信息、金融、商贸中心的优势,并借助已形成的物流产业基础加快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一个物流园区、六大物流中心及十个配送中心。

  ----拓展带动产业发展的开发区:继续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支持两个开发区二次创业,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最佳环境。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沿城市发展轴线扩展。

  ----发展功能齐全的空港服务区:以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主要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

  ----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规划在老城以外布置与产业相匹配的8--10个交通配置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型居住区。

  六、限制建设区

  本次规划首次划定了城市限制建设区域。结合西安的自然、历史地貌特征,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六类城市限制建设区域:基本农田:指《西安市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湿地:指浐灞三角洲、泾渭三角洲、沣渭三角洲等两河流域交叉地带;秦岭自然保护区: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西安市加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所划定的生态保护线; 生态绿地、河湖水系及历史地貌:指湿地和生产防护绿带、河湖水系的防洪线以内、自然塬坡。大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界定的保护区域:指四大遗址、古陵墓区、寺庙院落等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城市断裂带:指西安市不适合建设的城市断裂带。

  七、几项重点规划

  ----城市交通:西安是全国六大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未来西安将建成面向国际的航空运输中心、国内重要的公路和铁路交通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高速公路、铁路为构架的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和交通一体化战略,分散老城区交通压力,形成“棋盘”加“环”加“放射线”的“三横三纵三环八放射”路网格局。未来我市将建成6条轨道交通线,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快速公交为补充,普通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西安都市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上。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维护西安“世界著名古都”地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古城精华,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主要保护自然历史环境、城市历史格局、大遗址、历史街区、其它物质类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古树名木等八类。保护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南部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北部台塬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和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采取“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措施,逐步降低明城墙以内的居住人口密度,外迁行政机关,减轻老城的交通压力,依托老城内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保持老城的活力。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到2010年,全市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0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6平方米;进入国家级园林城市行列。到2020年,绿地率达到45%,绿化覆盖率达到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12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均达到8平方米,进入最佳人居城市行列。在全市范围形成市域、市区、主城区三个层次的绿地系统。市域建设“面山环水”的良好生态基质,成为市区宏观的绿色生态背景;市区确定“三环八带”的廊道绿化骨架。主城区采取“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互叠加的复合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均衡布局绿地,形成遍布城市的“内小外大、内密外疏”的绿地系统。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公示

  文化保护战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对中心城区内的历史遗迹进行重点保护,全面展示城市传统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城市营建的展示教育基地、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科教创新战略——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为机遇,依托教育、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推动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从而带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生态优先战略——以城市生态隔离体系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保护山、水、塬、田、林自然地貌,彰显城市特有的山水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大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融的典范。

  枢纽建设战略——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发挥城市特有区位优势,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并依托空港和内陆港建设积极融入国际交通物流网络体系,全面推动国家枢纽城市建设。

  产业强化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基础上大力推动渭北工业区建设,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核心辐射战略——扩大开放,以各类保税区设立为契机,积极促进自由贸易区及外事领馆区的建设,构筑“一带一路”内陆开放新高地,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金融、商贸、信息、物流等区域功能,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及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城市区域核心功能。

  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市域城乡空间格局,促进中心城区、副中心与城镇功能协调,合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乡公平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全面提升 对外开放水平

  此次总规修改的背景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内陆开放开发高地,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引领带动作用,特修改《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总规修改将坚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衔接“十三五”规划,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坚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严格划定城市生态控制线,限定城市开发建设空间,整合用地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引导城市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坚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加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加强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过程的公众参与。

  规划涉及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0108平方千米。以绕城高速为基本轮廓,东至灞河,西到绕城高速路,南至长安(潏河),北到渭河;历史文化核心区:城市三环以内区域。

  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中心城区范围

  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城市性质

  国际旅游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科研教育、现代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基地;区域枢纽城市;中国西部经济中心;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线两带”的核心城市。

  城市职能

  突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发展目标

  人口规模

  2020年,西安市域人口规模为1070.7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70.57万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200.21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规模为850.67万人(含西咸新区85万人),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434万人。

  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960平方千米以内(含西咸新区85.1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2.85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90平方千米以内。

  用地规模

  将西安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

  这些规划修改值得期待

  此次总规修改提出,要建设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将西安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同时构筑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通达国际、辐射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生态保护

  山水城田塬协调共生

  西安要成为生态城市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生态刚性约束管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西安建设成为山、水、城、田、塬协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

  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大秦岭生态保护区、城市生态建设缓冲区、城市生态隔离体系控制区(含生态控制区、生态协调区和城市建设区)。

  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严格保护生态基底,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包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水系、湖泊、湿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

  空间管制

  不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

  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将城市规划区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并针对这三类管制区,制定相应的管制规则。

  禁止建设区是指市域范围内具有重大自然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通道,以及如进行建设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河流水域控制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文保单位的重点保护区、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区域性交通廊道的缓冲绿带、重大基础设施通道安全防护区、大型生态公园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起到关键作用的区域等。该类地区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各类建设活动。

  限制建设区是指市域范围内对各类建设具有生态敏感性的地区,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不宜建设的地区。一般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经济林、区域性交通廊道控制用地及一般农业生产用地等。该类地区应对各类建设活动加以严格控制,其中现有的各类城镇、农村居民点应严格按照规划适度开发建设。

  适宜建设区是指市域范围内城市发展方向的重点建设地区。包括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外围组团、县城、镇和村庄以及独立的产业组团、工矿区的规划发展用地。该类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应根据规划要求进行建设。除此之外,现状城市建成区也列入该类区域,包括城市现状居住、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城市绿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

  城镇化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构建“一城三副一区”

  2020年,西安城镇化水平达到79.5%。充分考虑到西安中心城区、各组团新城与西咸新区的空间对接,加强区域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规划在西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城三副一区”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和“市域—一城三副一区—中心城区、组团—镇(街道)—中心村”的五级城乡体系。

  一城三副一区:一城是指中心城区片区,“三副”为阎良-高陵副中心片区、临潼-蓝田副中心片区及户县-周至副中心片区,“一区”为秦岭生态保护区。

  中心城区是西安城市主要功能区;组团是指高新新区、国际港务区、常宁组团、洪庆组团、阎良城区、阎良航天工业组团、临潼城区、临潼现代工业组团、高陵城区、高陵装备工业组团、户县城区、蓝田城区、周至城区等13个组团。

  综合交通

  新建高铁车站阿房宫站

  适时建设第二民用机场

  修改后的总规提出,西安将构筑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通达国际、辐射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并支撑大西安都市区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和城市空间协调发展。

  加快西安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市域高速公路网形成“两环十射”格局,满足西安作为东连西进、辐射南北的交通枢纽的需要。

  注重城市快速路体系与周边高等级公路网的合理衔接,加强枢纽建设,加快城市无阻碍通道建设,实现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加强西安中心城区与周边各新城的交通联系,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与其他国、省干线公路、地方道路共同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

  西安铁路枢纽将建设成为全国六大客运中心、十二个主要路网性编组站和集装箱运输中心之一。

  扩能改造西安火车站,完善西安北客站,新建西安南客站,作为客运主枢纽。新建阿房宫站为高铁车站,扩建纺织城站为普铁车站,新建阎良车站为城际枢纽站,作为客运枢纽辅助站。

  构建由国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共同组成的市域轨道交通体系,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 “一主轴、两副轴、三放射”的城际铁路网以及7条市域轨道线路,8条市域普通铁路干线。

  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规划为国家门户航空枢纽。2020年旅客吞吐量5300万人次,适时建设第二民用机场。

  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划分四个保护带

  和南北两条轴线

  在市域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我市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统筹大西安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强化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展示。重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将西安建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城市营建的展示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综合考虑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以完整地保护大西安历史文化脉络为目的,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界线,市域划分为四个保护带和两条轴线。

  四个保护带为:城区历史名城保护带,中部历史地貌河湖水系保护带,南部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带,及西北部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

  两条轴线为:南北从渭水之滨纵贯市区直指终南山;东西形成丝路文脉。

  同时,还将优化中心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重点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4.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登记在册文物点2944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家级风景名胜保护区等。对西安众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大遗址)、风景名胜保护区、历史地形地貌等区域,都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划定保护区范围,按照规划严格控制周边开发强度,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5.修编是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

  由于临潼、长安已经国务院批准撤县改区,按照国务院国发[2002]13号文件的明确要求,必须尽快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二、规划重点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第一,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更理性地思考城市规模问题,在对人口发展因素、趋势及土地、水、环境合理容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诸多限制条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第二,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

  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建设安全、配套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一个与西安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效、快捷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对供水、排水、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了综合部署,为西安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五,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将城市规划区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城市发展目标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要保持在13%以上,初步实现“经济强市”和“西部最佳”的目标;至2020年,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使西安市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有序、政治民主文明的西部最佳城市。

  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营造最佳创业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结合山、塬、河、林自然地貌,建设依山抱水、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优势产业和地区辐射能力,建设装备现代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金融、商贸、信息、物流等区域功能,建设中国西部经济中心。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涉及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0108平方千米。规划空间分为三个层次:

  市域范围:西安市行政辖区。

  城镇范围:主城区、中心城镇、镇。

  主城区范围:以唐长安城为中心,以绕城高速为基本轮廓,东至灞河,西到绕城高速路,南至长安(潏河),北到渭河。

  (三)城市性质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四)城市规模与人口素质

  1.城市规模(至2020年)

  西安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70.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规模为850.6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9.5%,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8.4万人。

  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65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01.7平方米以内;主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49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2.73平方米左右。

  2.人口素质与人文指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完善人文指标,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1)人文指标(至2020年):

  教育科学方面: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7.5%,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

  医疗卫生方面: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以上,全市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8岁;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3,基尼系数达到0.33以下,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居民对实现自身民主权利的满意度达到82%,社会安全指数达到93%以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3平方米。

  (2)实施措施

  引导人口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布局;

  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城市功能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提高科研教育设施的空间承载能力,突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的地位;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营造人才创业环境;

  加强市民的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爱国意识,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

  (五)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1.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西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其中:

  “一城”为主城区;“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发展轴;“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其中:

  四个组团指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

  三个新城指临潼、阎良、泾渭

  四个县城指蓝田、周至、高陵、户县。

  2.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提出城市产业、技术、资金等要素和基础设施向农村转移和延伸,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对全市村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避免大拆大建,防止为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而盲目撤村并点,有计划地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新农村建设应满足国家抗震防灾规范的要求,村庄选址应避开具有泥石流、滑坡、断裂带等地质灾害地区,房屋建设应严格按相关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尤其要重视中小学、卫生院、商业网点等公共建筑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建筑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六)主城区规划

  1.主城区布局结构

  优化主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国防军工产工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部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生态区。

  2.城市功能布局调整

  ——加快老(明)城功能的调整:老(明)城内将以商贸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行政办公单位逐步外迁。

  ——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的建设。

  ——加快西(安)咸(阳)共建区建设:加快两市在“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

  ——积极引导教育产业向外围新区转移:加快科教文化产业发展,构筑中国科技教育的高地。

  ——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在外围建设配套设施完备的大型居住区,创造西安最佳人居环境。

  ——构建现代物流园区: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

  ——发展空港服务区: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

  ——加快“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搬迁、整治危险源:调整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设施布局,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限期排除或实施搬迁。

  (七)优势产业规划

  突出特色,加强整合,构筑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文化等五大优势产业。 “老(明)城”以人文旅游、文化服务、商业零售业为主;西南方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东北和东南方向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物流等产业;北部方向重点发展出口加工、现代制造业。

  (八)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

  建成面向国际的中国西部航空枢纽,国内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确立辐射全国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枢纽地位。

  2.城市交通

  适应西安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需要,突出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加快公共交通的建设,构筑一个高效、快捷、一体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的分工明确、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建立以地铁和普通公交为主、快速公交为辅助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公共交通体系。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有机更新的原则,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保护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文物古迹、大遗址、河湖水系等,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

  加强老(明)城的整体保护。在老(明)城内,保护与恢复历史街区、人文遗存,形成“一环(城墙)、三片(北院门、三学街和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和文保单位、传统民居、近现代优秀建筑、古树名木”等组成的保护体系,合理调整用地结构,改善老城的城市功能,增强老城活力,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逐步改变西安老(明)城“有古城墙而无古城”的局面,构建具有古城特色的和谐西安。

  (十)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西安建设成为山、水、城、田、塬协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以南部秦岭山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渭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为主体,以山、林、塬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交通廊道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划定蓝线、绿线,保护田园、森林、公园绿地、湖泊、河流、湿地等,恢复原有的河流水系,以多种形式的绿化来增加绿地面积并构成多物种的绿色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至2020年,主城区城市绿地面积达到70.40平方千米,其中公共绿地63.40平方千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对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大气中二氧化硫控制、二氧化氮控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提出了明确规定,并从决策、法规、环保投入、执法水平、科学研究、宣传、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

  (十一)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合理配置城市资源,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特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至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3082.51平方千米,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552.11平方千米,占规划基期年耕地保有量80.53%;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加强地表水源地和水系的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坚持能源节约和开发并重,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工业、公共交通和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要求,对雨水储留利用,对工业、生活用水采用循环利用和零排放,以末端处理为主转为节约用水、源头减污为主,通过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到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为20立方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限制发展用水效益低、耗水多的工业项目,提高工业中水利用比率、用水重复利用率,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先进高效灌溉技术应用,农业灌溉系数达到0.7;加快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

  (十二)近期建设规划

  1.近期建设目标

  通过几年的建设,到2010年,提升西安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功能,全面实

  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将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2.发展规模

  2010年,西安市域常住人口规模为92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规模为65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1%,其中主城区城镇人口规模为450.2万人。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60平方千米以内,其中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03平方千米。

  3.重点发展区域及建设重点

  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未央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疏解老城压力。

  近郊地区重点进行组团、新城和县城建设等。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和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加强城市环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