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安陆未来五年城市规划

其芳分享

  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安陆未来五年城市规划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陆未来五年城市规划

  一、 规划层次和期限

  (一)规划层次

  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9镇4乡2个办事处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355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316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89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13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2050年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

  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廊道,武汉是中心。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

  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

  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

  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1、城市性质

  武汉城市圈北部现代制造业和品牌农业基地,汉十城镇发展带上具有李白文化、银杏文化特色的滨河园林城市。

  2、城市职能

  (1)面向东部承接产业转移,以创新驱动的特色的重要产业基地

  (2)对接武汉,打造湖北苏州,孝感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3)两型社会建设的共生示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城市

  (4)形成以李白文化、银杏文化、历史文化为核心,更具文化张力的城市文化,打造滨河特色,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5)安陆市域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五、城市规模

  1、市域总人口:2020年为67.59万人,2030年为73.12万人。

  2、市域城镇化

  近期(2020年)安陆市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

  远期(2030年)安陆市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3、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多种预测方法所得数值,取平均数,得到如下结论:

  2020年安陆市中心城区总人口为25万人左右;

  2030年安陆市中心城区总人口为32.6万人左右。

  4、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近期2020年:用地总量控制在27.5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平方米;

  远期2030年:用地总量控制在34.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5平方米。

  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工业发展战略

  (一)工业发展策略

  (1) 多元共生,集群发展

  一个城市把自己的产业仅仅集中到一种或几种将是十分危险的。随着市场的变动和调整,衰退的可能性将十分巨大,一旦该产业衰退,则城市就会衰退。如大庆等典型案例。因此城市产业的多元共生是十分必要的。有些产业目前从经济量来看是弱小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其也有可能迅速成长为庞大的产业链条。因此城市要善于培育新的增长点,要有容纳多种产业共生的胸怀和准备。

  安陆市目前的农产品深加工业、粮机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特征,集群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技术进步和人才的培养。集群现象即为一种共生现象,但安陆市目前的集群率较低。未来安陆市的发展建设一定要利用好多元共生,注重集群发展。

  (2) 聚集一核,极化发展

  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金三角”内,以便于发挥集聚效应。

  目前安陆市的品牌农业、粮机、厨具制造业都体现了较强大的发展势头,应加以极化、强化。从金融、税收、技改上加以扶持使之极化发展,产生马太效应,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力量。

  (3) 一区多园,产业融合

  一区指的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金三角”内的工业应以此为发展平台,享受国家相关政策。

  各乡镇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建立产业园区,做到乡镇一级的产城融合,建设有区域影响力和自身特色的乡镇。

  (4) 工业地产,集约发展

  针对现状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占地、圈地现象严重,造成工业园区蔓延,土地浪费,单位土地产生效益偏低的情况,规划提出用工业地产的模式、工业孵化器的概念等相关政策、方法来改善圈地现象,并调整用地布局,将工业园区集中,生产集约化。

  (二)产业定位

  安陆市传统四大产业为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粮油机械,将四大产业升级为“4+2”产业结构:

  “4”指传统四大产业的升级版:粮机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金属制品产业集群、食品医药产业集群;

  “2”指近些年异军突起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业。

  (1)粮机产业集群主要以永祥粮机为龙头发展粮油机械的上下游企业;

  (2)纺织产业集群主要以现有纺织业为基础拓展棉纺加工、服装生产等产业;

  (3)金属制品产业集群主要以爱仕达为龙头发展上下游企业;

  (4)食品医药集群以蛋品加工、禽畜加工、蔬菜加工及银杏系列产品等为主;

  (5)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规模养殖、规模种植业;

  (6)旅游业主要依托李白文化、银杏文化大力拓展白兆山、钱冲古银杏群

  落旅游。

  (三)工业化战略核心竞争力

  中国品牌农业之乡;中国粮油机械之都;中国厨具制造之城

  2、农业发展战略

  (一)农业发展策略

  1、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2、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4、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

  5、提升标准,发挥品牌效应

  6、培育市场,搞好产销衔接

  7、加强合作,创新发展机制

  8、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业产业布局

  全域农业布局在安陆市全域范围内形成“一带三线三园”的布局结构。 在全域范围内构建一条府河都市农业产业带;三条百里现代农业示范线;三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3、城镇等级规模与职能定位

  四区即西部片区、南部片区、东北部片区和中部片区。

  一核五特

  (1)一核是指由汉十高速公路、新316国道外迁线、243省道外迁线三条交通干线围合成的区域,称为安陆金三角。该区域是安陆主城发展的核心区域,主城以此为边界发展,不再突破。

  (2)五特是指三个特色卫星镇和两个特色旅游镇。

  三个特色卫星镇指洑水镇、巡店镇和李店镇,它们离金三角1.5—3.5公里范围内,是主城功能的有机延伸,做强三个卫星镇可以强化主城核心带动功能;两个特色旅游镇指烟店镇和王义贞镇,李白文化与银杏文化是安陆最为独特的文化,通过做强这两个镇可以进一步强化安陆特色。

  一河两翼;三轴四区;一核五特

  5、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公路交通规划

  (1)规划将市域内的316国道向东改线,并达到一级公路标准;

  (2)根据省政府关于湖北省省道网规划纲要(2011-2030年)的批复,将延伸省道1条,新增省道2条。延伸省道线路为S210,将平洑线延伸至烟应线;新增线路分别是:S211线路,走向为安广线至云安线;S262线路,走向为安桃线至周天线。延伸和新增省道线路总里程约130公里。

  铁路交通规划

  (1)强化汉丹线作为连接武汉,东南-西北的交通要道的作用。沿汉丹线南城段,还将打造产业展示走廊。

  (2)规划武襄城际铁路在安陆的站点选址。

  (3)安卫线作为局部货运线路可在合适的阶段重新启用。 6、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供水规划

  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洑水和陈店以城区二水厂和三水厂为供水水源,其余乡镇王义贞、烟店、巡店、赵棚、孛畈、雷公、辛榨、接官、木梓、棠棣、李店各建一座水厂,规模为2400-7000 吨/日。

  排水规划

  城区污水处理厂位于城区府河东侧杨林村三组,距市区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112亩,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2万吨。到规划期末,规划污水处理率100%,规模为17.5万吨/日,占地12公顷。在河西规划第二污水处理厂,占地2公顷,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为3万吨。

  近期规划各二、三级城镇推广采用生活污水无动力处理设施,以分散处理为主,管网建设应作到与远期衔接。远期王义贞、烟店、巡店、赵棚、洑水、孛畈、雷公、辛榨、接官、陈店、木梓、李店、棠棣各建一座污水处理站,对污水集中处理。近期抓紧建设洑水、烟店污水处理站,保证解放山水库坝前市区二、三水厂取水口水源水质。规划期末市域内各二、三级城镇污水处理率90%,单个规模为1836吨/日-5355吨/日。所有工业废水应自行处理达标进入污水处理设施。

  市域电力设施规划

  (1)市域规划

  ①完善市域110KV输配电系统

  建设金秋110KV变电站,容量为3×40MVA。电源由红石坡220KV变电站和姚家冲220KV变电站供给。

  百花变中期增容一台31.5MVA变压器,总容量为3×31.5MVA,占地面积扩大为1公顷。

  将城区的110KV安陆变电站到中期后扩容到4×40MVA,占地扩大到2公顷。 将原有的铝厂110KV变电站保留,并由原来的80MVA容量扩容为3×40MVA,成为城区公共变电站。

  ②根据负荷需要,中期将原雷公35KV变电站升级为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31.5MVA,代替百花变电站对农网供电,减轻城网供电压力。

  ③规划中期新建金安(金秋变——安陆变),金百(金秋变——百花变)110KV架空线路。

  ④规划中期新建百雷(百花变——雷公变)110KV架空线,再由(金秋变——百花变)另一架空线路“T”接1回路架空至110KV雷公变电站。

  ⑤规划近期由解放山电厂110KV架空线“T”接一回架空线至百安(百花变——安陆变),以增加输配电力网可靠性。

  ⑥经过规划,线路调整和变电站增容,形成安全可靠的110KV环形输电网络系统。

  (2)市域35KV农网规划

  ①截止2012年止全市35KV农网变电站8座,变压器18台,装机容量48MVA,远远不能满足乡镇用电需要。同时农网均单一电网供电,供电可靠性,安全性较低。故此,要加速35KV农网建设。

  ②规划近期新建35KV变电站五座。有金泉,方岗,洑水,赵棚,德安变电站,各变电站容量为2×10MVA。

  ③规划近、中期对原有的35KV变电站增容。有李店,陈店,杨兴,接官,巡店,辛榨,烟店,木梓,雷公镇,河水35KV变电站容量增容至2×10MVA,以满足远期用电要求。

  ④规划中期新建35KV架空线路有:巡店变——木梓变线路;百花变——河水变线路;百花变——烟店变线路;金秋变——杨兴变线路;金秋变——方岗变线路,逐步形成双回路或35KV环形电力网。

  ⑤规划近期调整改造35KV架空线路

  金泉35KV变电站进线改由百花110KV变电站提供;

  洑水35KV变电站进线改由金秋110KV变电站提供;

  新建洑水变——杨兴变35KV联络线。

  ⑥对高压线路走廊的控制

  在市域范围内高压走廊应严格控制宽度:

  35KV线路走廊宽度为15—25米,110KV线路走廊宽度为25—30米,220KV架空线路走廊宽度为30—35米;

  沿道路一侧架空时的宽度减半;

  高压走廊下不得建设任何建筑物,也不能种植高大乔木;

  在路由同向架设的电力线采用共杆架设,节省高压走廊用地。

  (3)市域10KV农网规划

  ①目前10KV农网线路绝大部分为架空线路,供电半径过长,所带变压器过多,安装设备不规范,设备线路老化,陈旧,不安全隐患较多。急需线路改造和设备更换。

  ②规划近期至中期,在各镇、乡、街道设置农乡网10KV开闭所,保障环网

  型安全供电。同时设置变配电站智能化管理监控,监视,遥控,遥训系统。

  ③向农村,用电大户供电的10KV架空线路,供电半径控制在12公里,线路

  上所带的变压器不能超过5—7台。

  ④10KV农网线路在规划近期,规划村村有变配电室,户户安全用电的基本

  保障。 7、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防洪及排涝规划

  考虑到316国道及汉丹铁路在市域内南北向穿过,规划府河防洪标准按五十

  年一遇执行。府河解放山水利枢纽配建的堤防、闸口、排渍泵站应按标准兴建。考虑解放山洪坝配建泄洪道断面偏小,超标洪水可能对河西新区造成较大的破坏,规划在府河西侧由长港入府河口至解放山水库坝下预留一条泄洪通道(宽度控制在80米),并在通道西侧配建堤防,保证超标洪水安全下泄。

  规划将府河定位为专项治理河道,并沿着府河建设防洪堤。

  海子河、护国河、蒿桥河、长港等应按府河解放山水利枢纽建成后的相应频

  率水位变化,建设排水闸和排渍泵站,避免形成内涝。中心城区排渍标准为二十年一遇一日降雨一日排完。

  漳河由于汇水面积小,堤防建设按十年一遇的标准建设;市域内有中型水库

  3座,小型水库147座,大多建设时间长,维护不够,规划首先应对各溢洪道按

  标准预留,保证通道畅通,并加固库堤,定期监测,由水利部门出防洪调度预案。

  消防规划

  规划在西部片区、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各规划一处消防站。在安陆城区中心

  交通便利的地方,规划一处消防指挥中心。单个消防站责任面积在5-7平方公里。

  规划市域内王义贞、烟店、巡店、赵棚、洑水、孛畈、雷公、辛榨、接官、陈店、木梓、棠棣、李店各建一座小型消防站,消防用水均由各水厂清水池提供。

  人防规划

  地下人防工程应坚持平战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期分步实施。建立完备的

  战时保障体系,具体包括:掩体工程保障、交通运输保障 、电力保障、医疗救护保障、物资保障、治安保卫和交通管制保障。

  掩体工程按战时留城人口30%,人均面积1.0平方米计,共需10.8万平方米。

  重点人防保卫对象:解放山发电站、红石坡变电站、安陆变电站、百花变电站,316国道、汉丹铁路。

  抗震规划

  根据湖北省地震烈度区划,安陆市地震烈度小于六度,一般建筑按六度设防,水厂、发电站、变电站、基站、医院、消防站等城市生命线一级建筑提高一度设防。城市开发建设应分片设置震时避难场地,并预留疏散通道。

  七、中心城区规划

  (一) 空间发展战略

  安陆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北控南进、东拓西启”。

  北控:城市北部是城市水源地所在,应该控制城市向北发展,并保护水源生态环境。

  南进:城市南部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空间发展应该以向南发展为主,规划期内城市用地向汉丹铁路以西偏移,使电厂与城市用地边界保持2公里的距离,留下足够的绿化防护用地。

  东拓:东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向东发展以316国道为城市边界。

  西启:跨河向西发展,启动河西新区规划,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二)空间结构

  一轴两岸三区一新

  1、一轴:依托碧涢路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线。

  碧涢路是安陆市依托老城区兴起的最主要的商业、办公、金融等的聚集地,新的碧涢路向东向西延伸,成为连接府河两岸的河西新区及城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通道,也将是安陆城区最重要的商贸文化展示轴线。

  2、两岸:府河两岸。

  规划城市景观空间沿府河两岸展开,彰显滨水城市景观特征。利用府河良好的自然条件及六河汇聚独特的地理优势构建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以自然山

  3、三区一新: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空间及主要交通道路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三个片区和一个新城,分别为商业居住核心区、河西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城。

  (1)商业居住核心区:规划以生活居住、商业购物、文化教育等功能为主;疏解核心区交通及人口,优化核心区的功能布局,改善核心区人居环境。依托核心区安陆更新,打造中心商贸区,建成商贸中心,依托核心区建设商业步行街。

  (2)河西新区:河西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府河资源,及规划孝襄高铁安陆站,建设以高端居住、商务办公、文化体育、旅游休闲为主的城市新兴功能区,按照现代生态新城发展模式,进行低密度开发,形成未来的特色城区。由于其建设支撑条件尚待完善,因此本规划期规划建设用地3.6平方公里,作为其发展的先导。

  (3)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城东现有产业基础,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园区。

  (4)城南新城:顺应城市经济未来发展走向,依托城南良好的交通和土地优势,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居住和就业功能匹配的功能组团,城南新城以职住平衡为理念,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集群集约、优势互补、低碳减排、产城融合。

  (三)中心城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规划形成市级——社区级两级配套。

  公共服务中心布局

  1、市级中心

  规划市级中心为“一主四副”结构,通过城市综合体的打造突出城市中心。

  “一主”即老城综合商业中心,是安陆市老城区的城市中心的升级与提升,打造老城商业综合体。

  “四副”即城南商贸中心、环岛商务中心、河西文化中心、东大商业中心。 社区级中心

  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配备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议在新建区通过设置500米—800米服务半径的大型邻里中心与分散的小区服务设施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在已建区通过利用现有邻里中心和商业街相结合的方式布局。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

  为优化城市结构,满足现代办公需求,规划保留老城区市级行政办公用地,规划区级行政中心结合个片区中心布置,方便各区管理机构就近管理。

  文化设施用地

  规划建立健全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个层次的文化设施,形成布点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

  在各分片区中心相对集中布置片区级文化设施,作为片区的主要公共文化活动中心,重点建设青少年宫、图书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

  结合各居住区中心和居住小区中心布置文化设施,按照3~5万人设一处文化活动中心、0.7~1.5万人设一处文化活动站进行配置。

  教育科研用地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近期完善高教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职教基地。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优化基础教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科研和生产的结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规划小学位置,以居住区为基本单元规划初中位置。小学服务半径不大于500米,中学服务的服务半径可扩大到2000米。

  体育用地

  规划中心城区体育用地按市级——社区级两级配置。以综合运动场为建设核心,完善社区体育设施。 将原河西体育用地调整为生态运动公园,规划在横1#路跨府河桥南建设市级体育文化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场及其它综合训练场地等训竞、群体、休闲体育设施。

  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保留现有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完善现有医疗卫生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规划在毛河以西,凤凰路以南、城北居住片区各新建一座综合性医院。同时,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二级设置:卫生服务中心按街道范围设置,服务人口3~5万人;卫生服务站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安排,服务人口0.5~1万人。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府河以东、涢水路以西,碧涢路以南规划养老救灾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养老院、福利院、救助站、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项目,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生活保障和就业机会,使市区服务事业发展逐步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

  (四)绿地系统规划

  梳理城区文化资源和自然水系,打造“一河两岸、五带十四园”的景观格局,彰显城市特色。

  一河两岸:突出府河沿岸资源,打造太白湖文化风景带。以李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为背景,营造盛唐景观意境。

  五带十四园:“五带”指沿城区五条主要河流:护国河、毛河、海子河、蒿桥河等形成的滨河绿带,河流形成的楔形绿地向内与府河沿岸绿地相接,向外与城市外围的农田、林地相连,形成内外相连,绿带绕城的绿化景观。

  “十四园”指的是城区形成的景观节点,分别是:李白公园、长港公园、城北公园、毛河公园、德安公园、海子河公园、碧涢公园、银杏公园、百花水库公园、汉丹公园、城南1 号公园、城南2号公园、城南滨河公园、以及草庙水库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