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坚烘分享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变化,中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初探》

  摘要:2010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由于中俄两国在双边贸易秩序、银行结算机制、仲裁机制、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中俄贸易的发展并不顺利。因此,认真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俄罗斯市场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用新的观念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

  关键词:中俄经贸合作 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从建国时与苏联的蜜月期,到赫鲁晓夫后的兵戎相见的紧张期,再到如今中俄的战略性建设伙伴关系,中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经济合作尤其是外贸的发展是两国和平相处,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基石。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山水相连的邻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一、中俄经贸合作现状

  在中俄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经贸关系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我国海关统计1999至2008年,中俄贸易保持连续10年年均近30%的高速增长,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008年创纪录的568.3亿美元,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滑至388亿美元,而在2010年中俄贸易取得很大发展,达到554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70%,基本上恢复到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俄海关的统计数字表明,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俄贸易增长中,投资的贡献率不断增加,据中方统计,2010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增长70%以上。此外,中国还对中俄重大合作项目提供中长期的信贷。如果把这些也考虑在内,中国在俄投资额已达几十亿美元。俄罗斯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近年来,两国在能源和高科技等领域的一批大型合作项目陆续启动,为两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一)俄罗斯国内对中国有偏见的认识

  进入九十年代后,中俄间政治关系迅速发展,两国经贸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两国的政治关系相比,经贸合作无论从总量和结构上来说都与两国的经历实力相比相差甚远。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俄罗斯方面,在俄罗斯国内,相当一部分政治人士和学者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盲目宣传和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对华贸易有害论”,使俄罗斯的一些企业、公司和贸易商在对华贸易中存在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心。甚至有些人士抓住中国少数商贩在俄罗斯推销伪劣产品的问题大做文章,以偏概全地宣扬不得购买中国商品,以中国少数不法商人的行为诋毁中国商品和中国商人。这类行为固然有一些政客和学者处于意思形态上一己之私的狭隘民族主义,但同时也体现了俄罗斯民众对于中国这个邻国的不了解,正因为如此,两国才需要加大贸易合作,促进交流,改变中国在俄罗斯民众心中的形象,两国才能长期合作共赢,睦邻友好。

  (二)中俄经贸交流差强人意

  中俄经贸交流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俄两国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但在我国外贸的比重有所下降

  应该承认,尽管这几年中俄经贸合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并不高。2008两国贸易额高达568.3亿美元,但这在我国同年外贸总额的所占比重仅有2.2%,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4%,而2009年双边贸易额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388亿美元只占中国同年外贸总额的1.7%,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7.8%,中俄贸易总量低,在双边贸易额中都占据了较小的比例,有待提高。一方面,俄罗斯需要中国为其提供工业初级产品,如玩具,布料等等,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两国各具比较优势,贸易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结算方面,两国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结算体制以服务两国的贸易,促其发展。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一种手段。其危害主要是:损害中国的国家和人民形象,破坏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给别有用心者破坏中国经济秩序以可乘之机等。

  科学技术并没有国界,在自利的原动力的驱使下,俄罗斯并不愿意将其技术分享给中国,事实上并不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商业领域一般来说技术并不涉及到国家核心机密,中国不从俄国获得,从别的国家也能够获得,只不过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倘若俄罗斯固步自封而不愿意合作,缺少竞争的外部动力和威胁,不啻是对自身创造力的一种扼杀,恐怕更也不能够获得分享中国发展的果实。

  2、以初级产品的合作方式不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长久之计

  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革及毛皮制品、机电设备及零件、鞋靴制品和玩具家具等杂项制品。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矿产品、钢铁及贱金属制品、化工产品、木及木制品和动物产品。近年来中国在技术领域取得了长久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我们尽管充当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并没有改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技术优势,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引进,我们不仅能够出口上述初级产品,在高附加值的产品上我们也具备了一定实力,比如说电子产品,软件产品等等。从引进,吸收再到出口,是中国工业走的一条改变我们传统落后工业局面的正确之路,在中俄贸易中中方应立足于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互惠互利。

  3、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在中俄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逆差,而俄罗斯处于顺差。国际收支平衡时一国所追求的一大目标,顺差和逆差都不能维持两国贸易的持续长久发展。1992年至2006年,中国对俄贸易始终处于逆差,2007年至2008年中国对俄贸易首次出现顺差,2009年开始我国对俄贸易又回到逆差状态。这对两国来说都是无法长久维系的,贸易逆差会导致本国外汇资源的减少,贸易顺差会增加本国持有较多外汇的成本的增加。只有贸易平衡才能使贸易的理想状态。贸易顺差可能得一时的利益,但是长久顺差必然导致顺差国不堪重负进而通货膨胀,逆差直接的是本国陷入外汇紧缺性中。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本着能源资源的多元化需求结构,俄罗斯是个较好的选择,增加进口是大势所趋。在改变贸易部均衡状态下,俄罗斯唯有抛弃成见,减少无缘由的防备心,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中国商品,才能造福两国人民。

  4、贸易问题层出不穷

  前不久,莫斯科艾米拉中国市场遭查封事件次给两国经贸合作奏响了不和谐的音调,原因是此次俄方首次把中俄民间贸易中的“灰色通关”定性为走私。

  “灰色通关”这一特殊的通关方式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海关手续繁琐,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办理海关手续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也经常被称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或包柜包税。因此在两国的合作中,像这类需要明文规定的方便贸易的方式都应正式的写在条文中,以防出现对于中国商人个人货品所有权的公权力的随意剥夺,这无异于抢劫,而且还是光天化日之下发生的。既然是存在的合理通关方式,并且也被两国商人认可在不侵犯俄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就应合理运用。同时俄罗斯在通关上也应及时更换设备,训练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加快通关速度,建设符合现代贸易制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三、加快推动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对策方针

  “政冷经热”是对于中俄两国关系的最好形容,如何改变这个窘境,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贸易秩序和配套服务体系

  1、以两国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主导,自觉规范贸易秩序

  行业协会等是一个行业的自律组织,任何一个社会或者群体在生存和发展中都不能离开良好的秩序作保证。自觉规范行业秩序是主动的本着利己的考虑来遵守秩序,并且违反秩序的成本应该是极其巨大的,不然惩罚力度不大,就不能够给投机取巧之人以有力的震慑。建议在国内由同一行业内的一些大型企业组成商会或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规范商业行为、统一认证、统一标识、统一质量标准、制定进入行业的标准,将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从行业中剔除。建议对我国现有的商会进行改制,转变其职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可率先在两国大宗贸易商品领域,如加工行业或纺织品服装行业进行试点。一旦大企业进入贸易渠道,便有利于贸易秩序的规范化,有利于相互间的协调。

  2、以两国的海关监管为补充,解决灰色通关问题

  海关是两国商品进入彼此国家的大门,在行政主导的国家中,政府往往存在低效率现象。俄罗斯尤其如此,报关时间长,手续繁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耽误了中国商品的销售时间,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俄罗斯应该引入现代的管理办法,努力提高效率,并且消除不必要的人为影响,为中国商品的进口扫除障碍。

  3、利用两国之间的铁路,保证贸易运输的畅通

  两国有着相当长的边界线,同时两国铁路在两国贸易运输中理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铁路有运量较大,安全平稳,时效性,速度较快等特点。两国应该将各自的铁路连接起来,规定统一的铁道口径,设立联运的信息和管理机制,同时还应扩大口岸的换装能力,利用等高科技产品建立铁路运输货物信息跟踪系统,为中俄贸易驶入快车道创造顺畅的物流基础。

  4、加快两国贸易的信息平台和支付平台的建设

  信息的及时,快速传递时现代国际贸易的先决条件。只有信息平台建设的好,两国才能知道各求所需,以需要定进口和贸易的商品种类。另外支付平台的建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加速商品流通的目的,在当代商品的交易往往不是现金或者以货易货的过程,通过两国的金融机构的转账就能快速实现交易,同时,双方还应建立货币结算方式的合作协议,同一到一种货币结算上也能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的汇率风险。

  (二)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争端

  1、关于关税壁垒问题

  俄罗斯对于中国商品征收了高额的关税,甚至于某些商品达到了50%的税率,关税的征收阻却了中国廉价商品的竞争优势,增加了俄罗斯普通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只是维护了某一行业的利益,高关税也不符合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建立初衷就是要降低全球性关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在俄罗斯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之际,中国应该利用与其谈判的过程施加压力,迫使俄罗斯有效降低关税,乃是当务之急,关税壁垒一直是两国贸易不可跨越的一道鸿沟。

  2、中俄之间的非关税争端

  俄罗斯外贸法规定,对于外资给于国民待遇,但是显示却是对中国公民的签证审核太严,签证费用过高,以无形的达到限制中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始终是变相的歧视。相反,在中国,很多外资企业却能够获得超国民待遇,享受更多优惠措施。谦卑过度便成了自卑的懦弱,傲慢过度就转化为了嫉妒的狭隘。这两种态度显然都不合时宜,唯有公正平等对待外资,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好市场环境。俄罗斯尤其要敢于容纳中国商人的进入,事实上,中国商人进入俄国,首先获益的肯定是俄罗斯,因为基础性设施的建立即便产权属于外国人,但是存在于俄罗斯国土之上,不是商人能够迁移走的,促进就业,发展经济喝了而不为呢。

  3、解决中俄之间的贸易争端问题

  反倾销措施是国际贸易争端中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对于对方保护措施的一种以牙还牙的惩罚举措。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贸易中,一个国家开始动用反倾销手段势必会带来对方国家的报复的反倾销,势必是一种无休止的循环,征收高额关税是保护了本国企业,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加重了本国消费者的负担,将贸易争端成本加到人们身上自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公道的,况且因果循环,互相保护而不秉持公平合理的贸易精神,不愿意遵守普遍的贸易法则,而做出为一时之利的短视行为,就不能够通过贸易真正促进本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无异于杀鸡取卵。争端应该协商和平解决而不是以暴制暴。

  参考文献:

  [1]周淑敏,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3)

  [2]刘红雨,新时期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分析[J],经济管理论坛,2005(13)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俄罗斯能源战略与中国能源合作》

  摘要:本文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目标入手,说明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能源石油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与中国的能源石油合作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现状;俄罗斯能源战略;俄罗斯与中国能源合作

  一、序言:

  众所周知,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和欧盟陆续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范围涵盖对俄罗斯银行、能源、武器以及航运业类的制裁措施,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主要为两种:一种是限制银行资金往来,二种是通过欧佩克压低原油出口价格,影响俄罗斯经济,第一种制裁对俄罗斯的打击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的开展方面,影响尚可接受,而第二种压低原油出口价格对俄罗斯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俄罗斯是一个以能源输出为主要获利的国家,只有当原油价格达到每桶112美元的时候,国家预算才能平衡,然而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放开了对原油的开采限制,美国也增加了原油的输出量,国际油价下跌,卢布从去年(2014年)对美元的汇率也大幅下跌,因此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俄罗斯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俄罗斯要走出经济困境,就必须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对石油能源需求巨大的国家。

  二、亚太地区成为俄罗斯重要能源战略地区的原因: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战略在其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石油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的外汇的主要来源,石油出口所获取的外汇约占俄罗斯外汇收入的40%左右[1]。

  亚太地区是俄罗斯重要的能源战略地区之一。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1990年以来非洲撒哈拉以南未曾开发的石油得到加速开发,质地优良、易于加工的西非石油轻而易举地就近涌进欧洲市场,对俄罗斯在欧洲石油市场上的地位有所冲击。

  第二、俄罗斯目前石油主要出口的欧洲等国家的油气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市场潜力已经十分有限,2014年起美国和欧盟对其进行经济制裁。

  第三、俄罗斯主要的油气资源在西西伯利亚北部、东西伯利亚以及大陆架,其资源总量将是现有的5倍。2010年,东西伯利亚、远东和北部沿海大陆架将分别成为大型产油区。这迫使俄罗斯要为其逐年扩大的油气产量寻找新的市场出路。

  亚太地区国家巨大的能源需求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将使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得以保证。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极大的稳定的且需求日益增长的能源市场,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一个重要市场。此前中国国家访问俄罗斯,承诺卢布-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应用,签署了涉及经贸、投资、能源、交通、金融、地方、人文等领域约50项政府间和企业间合作协议。毋庸置疑,那次访问必将为中俄经贸合作再添新动力,足以证明中国也希望与俄罗斯加强经贸能源合作,促进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俄罗斯的能源战略

  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根本目标是:要使俄罗斯从单纯的能源供应者变为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俄罗斯能源战略外交的战略目标的本质就是不仅通过油气出口获得外汇,更要通过有力的外交运筹成为国际能源市场规则的制订者,成为国际能源战略格局的控制者。

  俄罗斯不仅要扩大其石油创汇能力,而且要成为世界能源战略格局的主导者。要想主导世界能源格局,仅靠对欧洲能源市场的控制是远远不够的,俄必须拥有对更大范围的控制。从地缘经济出发,俄罗斯需要增加对亚太地区的石油供给,才能提高其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地位,才能成为国际能源市场规则的制订者,才能成为国际能源战略格局的主导者。

  从能源安全战略看,解决油气出口多元化问题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紧迫任务,普京总统在2006年初说过,“能源出口途径多样化是个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2]。

  90年代前苏联的解体使得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罗斯顿时失去了位于波罗的海和黑海的许多重要港口。目前,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原油的出海港口主要是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港。该港不仅输油能力有限,还受到土耳其的牵制,如果土耳其不允许俄罗斯的油轮通过达达尼尔海峡,俄罗斯在欧洲的唯一的石油海上通道将被堵死。此外,俄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出口石油需要通过乌克兰的敖德萨港和立陶宛的文恣皮尔斯港运出,每年需要支付高达6亿美元左右巨额的过境费,而眼下乌克兰危机爆发,未有缓和与平息的迹象,俄罗斯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使得俄罗斯更加迫切的开拓亚太地区市场[3]。

  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指出俄将在欧洲和亚洲毗邻地区建立统一的能源生产和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国际能源运输体系,保障载体的非歧视性过境运输。

  俄罗斯与中国建设石油管道是符合俄战略利益的。一方面,俄罗斯通过管道出口石油可以降低俄在中亚国家的石油过境费,另一方面,石油管道可以降低俄石油出口运输成本,从而使俄罗斯石油出口成本降低,有利于提高俄罗斯能源出口竞争力。

  四、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能源合作

  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有利于双方政治信任,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政治上看,两国之间的输油管道的建设将使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增强两国彼此的信任,从而有利于东北亚地区以至世界的繁荣和稳定。

  中国自2000年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已占到进口总量的53.5%,到2005年已经上升到61.1%。然而中东地区是一个非常动荡的地区,战事连连。中国的石油进口有这么大的比例来自中东,有着巨大的风险。如果俄罗斯和中国能源合作能够按计划完成,俄罗斯对中国石油出口将上涨20倍,由150万吨扩大至3000万吨,占中国石油进口的15-20%,将大大降低了中国石油进口的风险[1]。

  俄罗斯与中国两国毗邻,石油管道是在两国境内铺设的,不需要经过任何第三方,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俄中石油管道建设将有利于实现中国石油进口来源、方式、渠道的多元化。

  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突破14000万吨,达到14518万吨,同比增长14.5%,每年的原油进口用汇也在不断上升。2004年1月,中国就遭遇了自1998年来的首次贸易顺差12.5亿美元,其中就有因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77.7%,价格上涨51%所形成的11.1亿美元。2006年俄中贸易额大幅增长,但也只有175亿美元。

  俄中贸易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能源合作可以拉动双边贸易,实证表明投资对贸易将产生乘数效应,如果俄中石油管线项目或其他大型投资项目能够启动,将会极大地带动双方贸易额的增长,从而弥补中国日益严峻的贸易逆差。

  在中国原有的产业布局中,大庆是东北地区的中心,以其为基点建立了完备的石油开采、加工和输送体系。但随着大庆石油开采成本增加和数量减少,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石油产业的重新布局,这将降低原有投资的效率,也将改变中国石油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俄中石油管线开通,每年3000万吨的俄罗斯原油进口,将使以大庆为中心的东北地区石油工业体系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如大庆-铁岭-秦皇岛的实际年输油能力是4500万吨,目前承担着大庆油田每年2000多万吨的原油外输任务。

  俄中能源贸易与合作有利于建立中国的石油储备系统。将俄罗斯石油输送到内地,既可以将优质的原油作为储备油进行储备,也可以减少国内石油开采的数量以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让中国的石油储备系统得以合理、持续、有效地建立和完善。

  中国的中石油、中石化已经对俄罗斯上游油气资产进行了投资,但是项目都是小规模的,就目前俄罗斯经济的困境而言,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可能会允许中资控股俄罗斯大型油气田,这将有益两国的经济发展,这举措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不失为俄罗斯度过眼前难关的方法之一,所以加强与中国的石油能源合作,是势在必行的双赢之选。(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勤。《基于能源供给安全的国家之间能源博弈政策的博弈――建平日俄间的“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2期

  [2] 王海运。《抓住“俄罗斯年”机遇扎实推进中俄油气合作》、《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低期

  [3] 王桂英。《中国石油环境分析和石油安全战略研究》

  中国与俄罗斯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中国与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20世纪以来,长期实行计划 经济 的国家,效率日益低下,其经济 发展 水平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计划经济国家终于做出了各自的 历史 性选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成为最引世人关注的巨大潮流。伴随着剧烈的 社会 阵痛,前苏联和东欧各国都开展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艰难历程。 中国 在经历了1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终于走出了计划经济本位论的樊笼,1992年宣布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潮流。为此,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欧亚大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型国家。

  一、经济转型方式及其 理论 背景

  所谓经济转型国家,从广义上说是指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理论上,经济转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般的制度转换,既从一种制度状态进入另一种制度状态;另一种则特指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发生的制度变迁,即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转型的类型。按制度标准划分,可分为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和不伴随社会基本制度转变的经济转型。前者如独联体和东欧各国。在这些国家中,前执政党或退位,或解散,或更名,或灭亡,他们均宣布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放弃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在原有 政治 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按照速度标准划分,可分为激进的转型和渐进的转型。前者是指实施一个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它注重改革的终极目标,试图一步跨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之间的“鸿沟”,其理论渊源主要是主流经济学中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仅仅是渐进的、局部的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面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所有元素,才可能为市场经济体制留下生存的空间。后者是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它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二、中国和俄罗斯市场经济模式选择的历史背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和转轨路径,既不取决于该国领导集团的偏好,也不取决于外来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事物内部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经济转型方式和路径,主要取决于该国内部社会经济矛盾的发展变化,外部的作用也是通过内部矛盾的发展来实现的。

  (一)俄罗斯激进式“休克疗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采取“休克疗法”的国家,往往由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在行业间的分布等特殊原因,进行渐进式改革不能奏效,多次采取措施而无法控制通货膨胀时,被迫一次性放开价格,或者是在国内市场极不平衡,赤字庞大,物价失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完全崩溃的条件下,通过政府有效控制,逐步地实行价格改革已不可能时,不得不采取激进方式。前苏联在80年代也曾经试图进行中国式的改革,但由于其国情和中国差异很大而未能成功。

  1992年初,为什么俄罗斯政府实行的是“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原因有:

  1.是对历次经济改革失败的反思的结果

  斯大林之后的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未成功。在苏联解体前, 影响 市场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 问题 未解决。那些渐进和局部的改革都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没有触及体制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跳不出传统经济体制的框架,没能扭转俄罗斯经济发展停滞、经济效率日益低下、各种经济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面,使得人们对渐进式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失去信心。

  俄民主派在确定以建立市场经济模式为改革方向之后, 总结 过去改革的教训,决定改变过去把改革停留在口头上、纸上的做法,采取实际行动,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此来解决当时俄罗斯面临的依靠传统体制根本无法解决的严重社会问题。说明当时俄罗斯人们越来越确信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已经走到了尽头。

  2.是当时国内经济形势所迫

  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减少2%,国民收入下降4%;而1991年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9%,国民收入下降了11%,工农业总产值、基本投资、对外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生产的下降导致市场供需极不平衡,商品供应紧缺,物价失控。1991年俄罗斯消费品和收费服务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一年上涨了92%,食品价格更是高涨1500%。国家财政 金融 状况继续恶化,赤字总额不断上升;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已开始崩溃,政府要想有效地、逐步地实行物价改革已不可能.对新上任的俄罗斯领导人来说,面对如此紧张的社会经济局势,实行渐进改革已不大可能。正如俄学者所说的,俄罗斯的原社会经济体制已经病入膏肓,无法医治,与其说是需要医生,不如说是需要挖坟者。

  3.是当时急迫政治局势所需

  苏联解体前后在政治领域情况也十分严重。俄罗斯市场是在苏联经济的行政命令体制崩溃过程中产生的。它产生于强大的国家体制削弱和瓦解过程之中,这在客观上导致了旧的国家调节经济机制陷入崩溃。1991年“8.19”事件后,那时由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联,改革实际已停顿。联盟国家机关已经寿终正寝并且四分五裂。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监控实际上都不起作用。新的执政者上台时,俄罗斯已不存在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力量,掌了权的民主派,在上诉政治情况下,下决心实行邀进的改革,是有其政治的急迫需要。也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各政治派别不仅就经济改革的市场目标达成了共识,并且快速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主张也已占主导地位。因此,叶利钦、盖达尔执政后,从历史逻辑上来说,推行激进改革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符合国情

  中国选择了并成功地进行了“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也同样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运动所决定的。首先,中国虽然有长达30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毕竟没有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么深。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无处不在。而在中国受计划体制控制较严的仅是占比重不大的国有经济部门。其次,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劳动力大部分在国有经济部门工作,且享受名目繁多的由国家提供的福利;而在中国,大部分劳动力在计划控制较松的 农村 ,农村劳动力几乎不享受国家的福利。再次,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最后,中国以一贯坚持的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保证。所有这些条件,才使中国成功地选择了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增量”后“存量”,先局部后整体,先双轨后并轨的经济转轨的路径。这种局部启动、双轨运行、渐进为主、全面推进的经济转型方式是条件不同的国家所不能效仿和照搬的。

  三、 中国 与俄罗斯市场 经济 模式比较 分析

  (一)俄罗斯形成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俄罗斯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选择自由市场经济模式,逐渐形成了如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1.形成了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结构

  在所有制方面,俄打破了了国有制的垄断结构,明确提出国有资产私有化政策。从1990年起,他们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确保私有化改造的措施,使其非国有经济在俄GDP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左右,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为多元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

  2.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

  在银行体制方面,俄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与多种 金融 机构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通过立法明确了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实行利率市场化。

  在财税体制方面,使国家 财政向 社会 共同财政转化,缩小财政范围。财政职能转变的重点有两个:一是财政不直接干预 企业 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解决市场不能满足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二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方式由直接行政 方法 为主转向间接经济方法为主。俄罗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通过强硬的 税收政策达到增收;通过大幅度压缩投资,削减各类补贴、开支实现减支。

  在外汇 管理方面中,由一开始实行的自由化转向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俄经济转轨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大 问题 ,被视为继宏观经济稳定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国有资产私有化这三大支柱之后的第四大支柱。其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一是逐步放弃国家包揽一切的做法;二是在处理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相互关系上,重点由过去的公平而忽视效率转向效率兼顾公平;三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4.在经济法规方面也制定了大量的法规。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不同,中国始终坚持渐进式改革。从70年代末起,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路程,现正在进行着实质性的制度创新,由传统的 计划经济体制向 现代 市场经济过渡。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运行机制上是相通和相似的,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第二,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第三,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不足;第四,建立完备的 法律 法规体系;第五,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等等。

  同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在 政治 上是以共产党为领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运行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 发展 。 目前 中国公有制形式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特别是由国有及由国有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优势。这是与私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建立发挥积极的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但又避免两极分化。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正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以养老、失业、医疗 保险和城镇生活保障为主要 内容 。其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劳动报酬上打破了平均主义,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已初步形成。

  3.不是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但政府转变了职能,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 环境。政府通过计划、财政、金融相互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创造一个稳定、安全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四、中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绩效评析

  俄的经济改革,从制度建设来看,取得了进展;从经济发展来看,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究其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两类问题。一类是俄罗斯实行快速向市场经济过渡而所采取的措施本身所含有的内在矛盾;一类是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失误。很长一段时期,俄罗斯政局的不稳也是阻碍经济转轨和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但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已走出危机,步入增长期,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政局稳定,增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中国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坚持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沿着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确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 文化体制,初步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国民经济社会化、市场化和程度大大提高;在政治领域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了健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仍不完善、不成熟,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的需要;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待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缺损;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仍然比较严重。

  参考 文献

  [1]王秋波.关于中俄经济改革的比较与思考.西藏发展论坛,2001

  [2]赛晓序.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差异之透析.齐鲁学刊,2003;(4)

  [3]刘曙光,主编.解析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曲雅静,吕国辉.俄罗斯经济转轨对中国经济改革启示的新视野.长春 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 版),2004;16(2)

  [5]肖忠民,段兴民,编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西安 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1.有关中国国内外形势论文

2.国际反恐探究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3.2017形势政策有关中国周边关系的论文

4.2017年最新形势与政策体会论文

5.有关朝鲜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278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