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2014中国经济形势的个人分析

诗琪分享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2014中国经济形势的个人分析,欢迎阅读。

  摘要:3月5日上午,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了上任以来的第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所确定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主要预期目标与去年相同,仍为GDP增长7.5%左右,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不变。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去年首次提出的“合理区间论”今年被再度提及。

  关键词:经济发展,CDP增长,制度红利,改革。

  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将发生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将再次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通过以政府自身职能转变为基石的“制度红利”,来替代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所采用的、为避免中国经济硬着陆而实施的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政策红利”的方式,探索和确立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

  2014年虽然也强调政府的作用,也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其目的、内涵和做法上将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因为随着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这一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财政政策将更多的是用在给推动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企业减税、支持其创新,便利其投资的公共环境的建设和各类民生事业的改善和发展项目上,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源,要利用市场经济的工具来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它们的共同参与来加以实现,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靠宽松的货币环境和积极的信贷政策来加以支持。

  2014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依然不可小视。所以,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我们未来一年定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因为从外部环境来看,“不确定”的因素依然挑战我们市场的信心和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同时,我们自身今天也受到了过去引以为豪的“四大红利”减弱和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内需不足的“三大障碍”所带来的诸多挑战的问题。如果不正面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那么,别说未来“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受到很大影响,就连我们要摆脱现在国内实体经济“钱荒”和虚拟经济“钱多”的并存问题也会变得举步维艰。

  “人口红利”尽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再现,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后,劳动力的资源还会不断涌现。 “全球化红利”虽然再也不能让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经济的第二大国仅仅靠不断增加货物出口来创造,但是,如果我们今后能够通过更加务实创新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来推动中国企业和世界企业继续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公平竞争、相互合作,中国的金融业也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各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那么,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红利”将变得更为丰富,其结构也变得更为合理,从而再像过去30年那样,创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奇迹。

  中国今后要密切关注欧美市场所进行的一场关于“资源标准”的竞争,防止过度投资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另外,我们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也要落到实处,避免已经变得不断稀缺的“资源红利”再被无端的占用和浪费。“政策红利”虽然在危机爆发后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但是它留下的后遗症已经让新一届政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地方政府同质化的投资和恶性竞争导致很多基础性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样发展下去,越来越高企的资金成本,无法真正去支持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相反让更多企业把产业资产带到了他们根本不擅长的金融投资领域。中国内需不足现象主要源自于和民生密切相关的“三大障碍”问题:一是“没有钱消费”;二是“有钱不敢消费”;三是“有钱不在国内消费”.

  作为去年的业绩汇报与来年展望,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仍旧是北京“两会”的最大“干货”.

  在列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新增就业 1310万人、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等等“成绩”之后,中国总理李克强对于经济的评价是“稳中向好”.

  在“再上新台阶”、“创历史新高”、“十年增”等惯常官方话语之外,对市场最具有参考的仍旧是GDP增速等数据。告别“保八”之后,中国似乎进入“7.5”时代,2014年和2013年预定增长目标都定在7.5%,这也符合市场此前预期。

  人无法同时两次迈入同一条河流,中国经济每年情况也各不相同,何况正值敏感转型的当下。2013年可能已经成为中国高速增长黄金时间的尾声,是年GDP增长7.7%,也是最近十余年最低。

  7.5%暗示了什么?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很可能仍将延续“稳增长”思路,这一目标显然是就业等因素压力之下做出的平衡。李克强去年就曾表示,要保证就业目标,需要7.2%的经济增长。与以往中国轻松跨越既定增长目标不同,当下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对于中国来说,2014年要取得7.5%的既定目标,必然将付出一定成本,或许将以加杠杆以及延缓改革阵痛作为代价。

  更进一步,经济增速面临降低趋势并不是坏事,而是源自经济体量增大的自然进程,FT测算中国去年经济增量约等于一个土耳其的经济总量。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体量增长,经济的重力因素在起作用,经济的加速度必然面临下滑趋势--如果中国经济今年要取得和去年一样、甚至略低的成绩,都将非常艰难。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作,目前各部门分割状况并不有利于改革。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数据来看,某些目标甚至并不完全吻合。首先,7.5%的目标比2013年经济实际增速低0.2%,而政府计划的社会零售总额与去年一样,出口增速则下调了0.5%,投资计划增速17.5%比2013年实际增速低2.1%,从这三个数据来看,经济增速仅比去年下滑0.2%,不容易实现。

  其次,财政赤字安排13500亿,按照报告说法占GDP的2.1%,则换算成名义GDP要达到64.3万亿元,比2013年的56.9万亿元高13%;而计划GDP实际增长为7.5%,物价涨幅控制在3.5%之内,两者合计不超过11%,显然两个计划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一年过去了,“李克强经济学”实施成效如何?从“不刺激”来看,今年头两个月的情况看,经济在加速下滑,很可能跌破7.5%.如果政府以7.5%为目标,是否意味着很快就不得不祭出刺激政策?近期中国发改委官员徐绍史称:“经济一旦出现下行苗头,一定要果断进行调控”.如此,李克强经济学的要点之一,“不刺激”,岂非不保?

  城镇化等改革措施如要推进,也需要时间才能体现效果。李克强如是总结过去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2013年情况不算最差,而2014年情况可能更符合上半句,结果也可能艰难得多。在本次报告中,李克强也强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关于私人产权保护、政府下放审批、财政开支公开化等说法值得肯定,但这些体制改革显然需要时间。

  经济下行,也许正是改革反思的良机。李克强上任半年之后,我曾经总结其施政路线图(《李克强施政路线图渐明晰》),其中包含三个要素:首先是认可增速中枢下移而不短期刺激,其次以自贸区等制度建设促进开放,最后则是激活市场活力。一年期满,这三大要素仍旧是值得肯定的转型路径,我曾反复强调真正的改革并不是立等可取的红利,甚至对于经济来说往往意味着短期阵痛,但这是有远见的政治家必须做出的抉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表示,2014年的经济预期目标保持不变有两大利好:一是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在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稳定社会预期是至关重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先行引导作用。因为预期对实际经济行为和实际经济变量,诸如投资、产出、信贷、赢利、收入、消费等具有导向作用。如果预期不稳定、不看好,市场前景黯淡,企业就没有信心去投资和扩大生产,银行就没有信心去放贷,居民就没有信心去消费。这样,将会引致悲观预期的连锁扩散效应和自我实现效应,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下行的压力。


形势与政策相关文章:

1.形势与政策(2017版)题目及参考答案最新

2.2017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

3.2017中国形势与政策分析报告

4.2017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体会1500字

5.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精选

    407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