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毛概课论文范文(2)
大学毛概课论文范文篇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初探》
【摘要】邓小平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邓小平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其中,改革开放是终极动力,科学技术是创新动力,精神文明是潜在动力,落脚点是人民这个动力主体。
【关键词】邓小平;发展;动力
关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思想,理论界的许多学者已经作了积极的探索,但角度不一且不全面。主要有改革动力论,科技动力论,精神动力论等。但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理论,形成了一个包括改革动力、开放动力、科技动力、精神动力、人民动力主体在内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体系,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的重大创新。
第一,改革开放――终极动力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他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但“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研究”。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观念形态上都存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需要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这些方面和环节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场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所谓“革命”,是人们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衡量社会变革是否是革命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飞跃性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为什么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其一,从改革的目的性上看。我们进行的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使生产关系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进行的自我调整。所以,邓小平早在1992年就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其二,从改革的广泛性上看。这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其三,从改革的深刻性上看。这场改革不仅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也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工作方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使人们摆脱了僵化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是全民族精神的重新解放。所以,邓小平认为改革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践,是一场革命。”
其次,改革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具体体制或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之所以不断变化和改革,其理论依据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这种矛盾与旧社会的矛盾相比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1)它不再具有对抗的性质,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的前提下展开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适应是主要的,不适应是次要的;(3)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不断得到解决。这种调整就是改革。因此邓小平告诫我们:“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怎么改?邓小平指出,其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其二,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下进行的。”其三,要大胆探索,敢闯敢干。“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 “我们相信会成功的。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断总结经验坚定地前进。”
第二,科学技术――创新动力论。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科技与生产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邓小平敏锐地把握到这一变化,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的现代化。”首先,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尽管“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实践证明“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 “靠科学才有希望”。其次,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再次,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邓小平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科技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第三,精神文明――潜在动力论。
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其二,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要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取得改革开放的进一步胜利,必须充分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只有充分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人民群众――动力主体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邓小平认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资料,以及思想、道德、科学、艺术等精神财富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毛泽东曾经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唯一源泉。”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生力军。我国进行的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有在摸索中前进,如此艰巨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所以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邓小平指出,首先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满足人民群众正确、合理的需要和利益,建立起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马克思早就指出,需要和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人们奋斗所争取到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这一重要思想,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肯定了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合法地位和积极作用。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产品还远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所以个人利益已成为激励和刺激个人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动力因素。因此,要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实行按劳分配。邓小平还大胆地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其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为社会主义发展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动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早就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发扬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调动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综上所述,邓小平的改革动力、开放动力论、科技动力论、精神动力论加上人民群众的动力主体论,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体系。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发展合力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冠县兰沃乡中学、山东冠县建设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列宁全集(第6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看过“大学毛概课论文范文”的人还看了:
1.大学毛概论文范文
4.有关大学毛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