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2)

坚烘分享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篇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研究述评》

  摘 要: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理论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研究,理论界主要从其形成、内涵及表现、实践基础、实践观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还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1-0035-05

  2007年党的十七以来,理论界开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体特色的研究,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界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形成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

  (一)继承说

  李瑞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承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实践性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特性。实践性是使它获得科学性的根本保证[1]。张珊珊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历史实践的理论升华[2]。

  (二)实践推动说

  张海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历史起点的,它既是应对实践、指导实践的产物,又是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升华的产物。实践特性成为其精神实质最为突出的外在显现,也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最为根本的内在依据[3]38。

  (三)实践与理论互动说

  尚庆飞认为,理论与实践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总是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复杂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复杂格局中不断注重强化“实践先行”的原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在较好地保持了理论与实践之间良好张力的同时,呈现出强烈的实践特色[4]。齐卫平则从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逻辑上的一致性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环节,这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展开;二是思想创新的理论环节,这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概括。两个环节互为前提,实践在理论指导下运行,理论在实践要求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与理论过程在逻辑关系上呈一致性[5]34。

  (四)时代决定说

  王浩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底蕴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是实践的,其实践主题是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6]。还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在于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都是我们党为解决时代提出新课题的实践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7] 9。

  (五)多元说

  朱荣英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既来自于它雄厚的科学基础、变革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实践的首创精神,又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国方向和时代立场[8]。吕英建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性既来自于它雄厚的科学基础、变革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实践的首创精神,又来源于对党和国家新时期事业发展新要求的创造性探索。它用一系列新的实践性理念深化了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敏锐、更准确地从理论上表达与体现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需要,从整体上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与当代价值[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内涵及表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内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内涵,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外在表现。习裕军、张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 与之相对应,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及其制度化成果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征就是这种实践形态的外在表现, 科学、开放、渐进、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实践特征[10]。

  二是指其理论内容的实践性。彭家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就是理论内容具有实践性,即理论植根于中国的实践之中,对实践具有依赖性和指导性,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11]。齐卫平也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论的基本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指的是它的基本内容贴合中国现实,紧密地服务于实践,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的思想先进性。这一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指南的依据[5]34。

  三是指其在实践上的多种特性。唐焕韶、范晓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是指实践基础上的本源性、实践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性、实践内容上的系统性、实践认识上的创造性和实践理论上的开放性[7]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表现

  一是实践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包心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结晶。从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始终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到始终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21世纪的新的社会实践,充分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再到始终适应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社会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深入探索和科学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规律等等,都无不深刻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实践性[12]。

  二是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在对“三大基本问题”的探索上。张海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性,是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基本问题的梳理和阐释来构建和显现的,是通过对与此相应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三大规律的探索和认识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对这“三大基本问题”、“三大基本规律”的探索和应答不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为基本的内涵要义,而且也构筑了其最为显著的实践特色[3]38。

  三是实践特色还体现在理论实践的取向。李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征在于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体现实践发展要求和推动实践创新[13]。

  四是实践特色具有多重维度。郑云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性特征的表现概括为指导能力、外在支持和实现价值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表现为能够解答和应对时代主题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问题、情况,并通过自我完善实现理论创新、推动发展和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外在支持是指,经过多年实践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新的制度体制基础,同时得到社会成员自上而下的认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现价值主要包括:基本价值,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和道路提供思想支撑和发展方向;理论价值,即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实践价值,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立“中国模式”设定发展路径;认知价值,即深化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14]。

  曾德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首先,理论创新主题来源于实践主题。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2)它是在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中深化发展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发展的。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实践发展的深刻把握。(3)它是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理论使命的。首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生机和活力。(4)它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以与时俱进为理论品格的[15]。

  王若索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主要体现在: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不断探索回答实践提出的基本问题中形成发展;其实践取向在于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与实现人民的利益相统一,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吸取新思想,使理论体系不断充满生命力[1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基础的体现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基础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郑又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和依据,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的[17]。

  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齐卫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植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生长和成熟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8]。申文明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19]。

  三是“十个结合”的经验总结。郭迎选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这“十个结合”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20]。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多向度和多方面的。夏兴有、韩金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改革开放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理论升华、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21]。李立菊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根源有四个方面:精髓提炼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主题与当今世界主题相耦合、核心体现了人民心中最根本的追求、立论基础植根于中国实际[2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284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