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论文锦集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法学理论的论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我国互联网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监督
【摘 要】如何在不断完善法律的前提下,规范市场行为,促进企业正当竞争,健全政府机构的职能职权,成为了解决当前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重要解决途径。本文着重于从行政监督的角度来讨论如何缓解现在的局面更加契合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不正当竞争; 行政监督。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诸如“开心网域名之争”“微软黑屏反盗版”“百度竞价排名”“蒙牛伊利网络黑公关”等等网络事件不断出现,不仅危害了我国的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而且深深地伤害了消费者的“心”。2010 年底发生的用户最多的两家企业腾讯 QQ和奇虎 360 引发的网络大战从年初打到年尾的包含着诸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针对性攻防,表明网络竞争到了白热化程度,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层出不穷。[1]而在这次事件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部门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集中反映出对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考量的难度,以及政府如何处理新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的理论研究缺失和实践经验不足。
一。 我国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监督现状及缺陷。
( 一) 政府缺位现象严重。
特别是在腾讯 QQ 和奇虎 360 的网络大战中,这一点体现得特别明显。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第二虚拟活动空间,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这场风波中,受益最多的是政府为何失语? 政府却在这场网络大战中,没有及时站出来,致使这场网络大战极大伤害了消费者的权利。因此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安全的发展环境,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
( 二) 网络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滞后。
现阶段,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使用的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前的版本,并没有对我们国家现在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后,特别是互联网时候后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措施。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要缺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适用主体方面,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只规制于经营者的行为,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2]二是适用范围方面,传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在一国领域内具有效力,至于互联网上《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的地域范围,很多问题的解决成为法律盲区。三是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在信息时代各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新是其显著特点,而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很多方面都存在空白。
( 三) 处罚力度过轻,震慑威力不足。
当前司法实践中,互联网领域的违规惩罚基本没有超过百万的,这对收入每年达到上亿的网络公司而言,是很小的惩罚,根本不能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现有的行政执法环境部但不能有效地制止互联网行业的不正当竞争之风,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种现象的发展和存在。
二。 我国网络环境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监督的完善措施。
( 一) 从政府管理理念角度。
首先,我们要建立“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保障人们在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网络环境中得到发展和有效的沟通。其次,有关责任部门应该建立监督、引导与自律相结合的制度管理原则,落实网络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利。最后,建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我们的互联网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因此结合网络实际情况和全世界的国际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 二) 从政府管理过程角度。
一是事前监督。我们应该建立一部完善的法律体系,完善相关的司法解释,让行政监督“有法可依”。二是事中监督。如果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发生,那我们要根据制定好的监督预案进行,迅速找出事情发生的根源,严厉处罚不正当竞争行为发起的一方。
三是事后监督。事情发生以后,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调查总结,向社会进行公布,严厉处罚违法企业,责令其进行整改,端正好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不能够包庇违法企业。同时,将这些案例的审判的结果,及时由法院整理判例,制定出司法解释,不断更新和补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例。最后,结合行业技术优势,创新监管手段的形式。如美国的网络监管,是以立法为基础,以技术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非官方性质的行业自律的作用,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宽松而健康的环境。[3]这样的思路十分值得借鉴。
( 三) 从行政监督立法角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普鲁塔克说: “法是一切人和神的主宰”。[5]足以看出构造一部完善的法律的重要性。在网络监管行政立法时,我们要坚持法制统一原则、监管、引导与自律相结合原则、公民参与原则、比例与利益平衡原则等。[4]为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一是扩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在基本法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同时也要考虑网络空间的特性。二是完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以前的审判案例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司法解释也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学习各国较先进的法律和适应各国立法发展趋势。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应考虑到网络的各种特性,让法律更加贴合网络的实际情况。
( 四) 从社会角度出发。
由于行政监督有很多局限性,因此政府应该积极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舆论媒体加入到网络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的监督队伍中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公民的自主意识,而且也使得我国民主监督的程度提高,同时,也让行政监督的整套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因此,我们可以从加强企业自律、畅通监督途径、提高网民的自身水平和道德水平方面来保障社会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方晓霞。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化分析[J]。 知识产权,2011( 8)。
[2]孔祥俊。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M]。 法律出版社,1998.
[3]李云舒。 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政府监管制度初探 - - 以网络公共领域的培育为目标[D]。 中国政法大学,2009.
[5]傅思明,曹文祥。 网络监督行政立法研究[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 3)。
浅议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之完善
【摘 要】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其弱质性要求政府必须对其进行扶持和补贴,建立完善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是农业补贴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本文对我国当前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不足进行剖析,借鉴美国农业补贴的有益经验,就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农业补贴; 法律制度; “绿箱”措施; “黄箱”措施。
我国农业发展的滞后、农民收入的低下、城乡差距的加大,使得“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补贴是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的重要手段,多数 WTO 成员方一致认为农业补贴是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有效、最直接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补贴立法层次较低、约束机制缺失,在实践中存在着管理艰难、补贴方式复杂等问题。以美国为主要借鉴对象,吸取其经验教训,有利于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农业补贴的基本概念。
( 一) 农业补贴的定义。
经济学认为。 补贴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向某种产品的生产、流通、贸易活动或某些居民提供的转移支付。【1】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将补贴定义为“政府对国内某些产业或企业提供的财政资助”。农业补贴是指通过对农业生产和贸易给予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补助,使农业生产者最终实现所得超过按市场均衡价格确定的收益水平【2】,以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维持国内农产品高价,刺激生产,同时扩大出口争夺国际市场以处理过剩农产品,主要表现为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和综合支持。【3】由此可以看出,农业补贴亦具有“双刃性”,过度的农业补贴政策将扭曲农业贸易市场,造成农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 二) 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
根据 WTO 下的农业补贴纪律,可将农业补贴分为需要削减的农业补贴措施以及免予削减的农业补贴措施。
在 WTO《农业协议中》,需要削减的农业补贴措施主要是出口补贴以及需要削减承诺的“黄箱”( Amber Box Measure) 措施。出口补贴是依据出口行为而给予的补贴,是最容易造成贸易扭曲的补贴行为。依据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附件 2,出口补贴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政府依据出口实绩按照出口指标完成情况向企业提供的直接现金补贴; 第二种是潜在性优惠服务,【4】主要表现为为出口商提供优于内销货物的货物运输服务; 第三种是政府或其代理机构为出口而以低于向国内市场中同类产品购买者收取的可比价格之价格处理非商业性农产品库存; 第四种是直接或间接的税收优惠措施以及提供出口信贷。需要削减的“黄箱”政策包括: 价格支持; 营销贷款; 按产品种植面积补贴; 对关税配额的规定。
免予削减的农业补贴主要包括: “绿箱”措施( Green Box Meas-ures) ,指政府实施的对贸易没有或有极少扭曲作用,并非从消费者转移而来的支持措施; 微量支持的“黄箱”措施,如本应纳入削减计算而非专门针对某一特定产品的国内支持,如果不超过该国农业生产总值的 5%,则不需要纳入削减; 发展中国家的微量许可为 10%; “蓝箱”措施( Blue Box Measures) ,指以限制产量为目的进行的补贴,此措施对贸易有一定的扭曲作用; 发展性支持政策( 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性支持政策。
二、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不足。
我国农业补贴立法层次较低、约束机制缺失,在实践中存在着管理艰难、补贴方式复杂等问题。为此,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必须着力于明确农业补贴程序、完善农业补贴配套服务制度,以促进我国农业补贴的顺利开展,对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调控,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快速发展的最终目标。
( 一) 我国农业补贴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尚未构建完善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法律主要见于新修订的《农业法》中,其他多分散于各规章、法律的某个篇章中,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领域仍然存在立法空白。
第二,农业补贴立法层级较低。当前主要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对农业补贴加以规定,多采用“鼓励”、“ 支持”等较为模糊的表述方式,这一表述方式阻碍了农业补贴法制化进程。
( 二) 管理艰难,易导致资金流失。
目前,我国农业补贴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发放农业补贴往往涉及财政局、农业局、农机局等数个部门,“政出多门”导致各部门对国家制定的补贴政策理解不同,进行农业补贴时难以达成一致,造成资金分散、协调困难。而复杂的管理程序,在农业补贴的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漏洞,农业补贴亟待系统化的监督管理体制。
( 三) 未充分利用 WTO 规则。
我国于 2001 年加入 WTO,此后农业补贴法律法规虽然进行了部分修改,但仍未达到对 WTO 农业补贴协议的充分运用,我国承诺的“黄箱”补贴为不超过 8. 5%,但实际上补贴额仅达 1% 左右。此外,我国的“绿箱”补贴政策也未及完善,缺乏收入支持的相关政策,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措施尚未达到应有支持量。
三、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完善 - - 以美国为鉴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其农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占美国总人口 2%的农业人口创造了 20%以上的国民经济。美国通过各种补贴手段,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有效调控。可以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运用极为娴熟,对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补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政府进行农产品市场调控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美国的市场经济非常灵活,但其对农业干预程度最强。就美国来看,如果政府降低农业补贴支持,必然会导致农业生产者利益流失。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加强农业补贴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保障。今后应该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逐年增加农业补贴额度,最大限度提高农业补贴支持水平。
2、完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
美国等农业补贴较为成熟的国家,无不是通过立法形式对农业补贴相关制度进行明确,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对农业补贴的实施方式、实施对象、实施力度进行有力约束。如美国制定农业补贴制度,以农业法案、农业计划明确下来,农民在调整生产时有明确的依据和预期。尽管我国已有农业补贴相关法律制度,但是应该提高农业补贴立法的法律位阶,并对农业补贴投入、资金运作的监督等具体问题作出更加细化的规定,以提高农业补贴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3. 积极适应 WTO 规则。
充分运用 WTO 协议,一方面可进行免予削减的农业补贴措施以促进农业发展,同时也可以规避国际贸易争端。我国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应用措施,有助于应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壁垒,加强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上的承受力。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仅仅依赖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的作用十分有限,扩大“绿箱”补贴规模则是提高农民收入最为有效的手段,同时应充分利用“黄箱”措施的可用空间,积极寻求有效“黄箱”补贴方式。
【参考文献】
[1]梁謇。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和志伟。 我国农业支持法律制度研究。2010.
[3]李长健。 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研究[M]。 法律出版社,2009.
[4]赵颖。 WTO 体制下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研究。2010( 6)。
法学理论论文相关文章:
4.法治建设理论文章
5.西方法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