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语言文化>

浅析论意向性及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2)

任蕊分享

三、意向性与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
许多语言哲学家强调意向性在人类运用语言表达意图、意义方面的重要性。除奥斯汀和塞尔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之外,格赖斯(Grice)在20世纪50年代由研究一个具体的言语行为出发得出了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概括地说,该结论是如果说话人用某个(些)语言符号表达或意指某物或某事,该说话人必须有这样的意向,他用的语言符号在听话人那里促成了一种信念,同时.他还必须有意使听话人承认受到了自己意向的驱使。另外,格赖斯还在《意义》一书中区别了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两个概念,并且指出前者与意向性无关,后者与意向性有关。格赖斯的论述对于以意向性为理论指导对言语行为进一步完善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学者们的这些成果可见,意向性研究的展开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不断深入,也为语言尤其是语言意义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使语言意义方面的研究亦被不断拓宽。
然而,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至今出现了相对停滞的状态,尚停滞于塞尔的阐述,整个理论体系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奥斯汀和塞尔的一言语行为理沦是依据意向性来解释言语行为,解释语言,他们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等:说话即在行事,其意义等于某种行为。因而,他们试图对于语言进行言语行为的分类,从语句的句法出发,归纳出来完成行为式动词(performative verbs)等等。然而,意向性对于语言的阐释并不完全。意向性对于描述心理现象、意识的特征和属性方面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现象和意识都具有意向性,而只能说绝大多数心理现象和意识具有意向性。由语言所表现的心理现象和意识同样也不是都具有意向性的。意向性是心灵对于事物、事态的再现,但是不能涵盖所有事物、事态,并不是所有事物、事态均具有意向性。
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有两点:第一,意向性和语言不是等同的(塞尔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例如,婴儿和动物也具有意向性,但是却没有语言;而梦话和胡言乱语是语言,但是却没有意向性。因而,并不是只要说出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并不是只要说话就是在行事。以意向性为重要特征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合理性、完善性受限于这一哲学依据,存在着理论阐释的盲区。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者们认为语言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言语行为,但是事实上是由于语言和意向性的不等同性,也决定了言语行为只是部分语言的特点。言语行为对于语言的解释是不完全的。这一点,言语行为理论者们自身也赞同。塞尔不仅承认而且也因此做了语言行为(linguistic act)和言语行为(speech act)的区分。但是·即便是符合言语行为理论的那部分语言活动,该理论也无法全部清楚阐释。例如,以言表意和以言行事的行为的界限以及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的界限不清楚等等。
第二,意向性问题的模糊性决定了言语行为理论中某:些分类的模糊性。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对于言语行为的明确定义。奥斯汀对于言语行为的分类比较粗糙,塞尔的分类虽然较奥斯汀细致得多,也完善得多了,但是,也只是从句法等层面上对几类内容进行论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塞尔和格赖斯等人一直努力修改着言语行为理论,不断深化着探讨内容的范围,用新的概念和分类完善奥斯汀理论的不足,如塞尔对言语行为进行了新的分类,提出了新的概念发话行为和命题行为,用命题行为代替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以言表意行为。另外,他还对于意向行为和言语行为的联系和区别做了阐释。但是,发展至今的言语行为理论,仍然无法摆脱试图用有限的分类去解释语言中无‘限的言语行为的现状。
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发展的“瓶颈”在于其理论依据--一意向性。人们完全赞同诸如“我答应你我明天参加会议”,“总统任命他为国务卿”以及“巴顿命·令士兵开赴新的战场”这样的言语行为具有意向性,意向性确实贯穿于言语行为之中,可是,由于意向性本身相当复杂,不易被观察,人们看不到、摸不着它,因此对于意向性、意识活动的描述也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言语行为被笼统地界定为舅:有意向性的行为,无法从类别上对其准确地细分当要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时,它无法从意向性这里找到细化、分类的依据,而言语行为又确实因说话者表达意向的不同不能也无法被划归为一类。一个言语行为之所以是言语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就在于它的意向性,也正因为意向性十分复杂,导致由意向性这个本质特征界定的言语行为的复杂性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出现停滞的状态有其必然性,它始于也必然止于不完善的某几类言语行为的划分上。
四、结语
诚然,意向性和言语行为是两个既意义深远又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很容易被认识清楚的。言语行为理沦的提出有其重要意义,为语言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亮点,也成就了一个新的语言学的学科——语用学的兴起。但是,笔者认为言语行为理沦从提出到不断地修改、完善,乃至在过去二十多年发展出现的停滞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复杂性和其理论依据的不充分。基于意向性这个哲学概念建立起来的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于有限语句的分析、归纳,试图对语言中的全部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言语行为理论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