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及方法(2)
聂红分享
二、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匕的文化素材,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异族文化的敏感度。
1.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方法。
首先,从东西方文化对称呼称谓、致谢答谢、招呼问候、担心关切等方面的习俗进行比较。例如:在中国,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关心会说:
A:Hello, you look sick today.
B:Yes, I’ ve got a bad cold.
A:You’ 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 as soon as youcan.
这样的关心和建议在中国非常普遍并且广为接受。然而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英美国家,如此的关切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因而冷人反感。按西方文化习惯,A只需说"I do hope you’llbe feeling better soon"孽"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话语以示关心即可。
又如,在英语中“teacher”仅表示职业名称,而非称呼语,更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用“Mr/Miss/Mrs+姓”来称呼老师,在大学则用学术职称或学位+姓来称呼教师,也有的教师甚至喜欢学生直呼其名,以融洽气氛。但绝对不会有"Teacher+姓”这类称n乳而汉语中的称谓比较严格,对长辈一般不可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认为对长辈不尊,而西方则显得随意一些。
其次,比较相同的词汇概念和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无不在词汇上得以体现。词汇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其语义和搭配都深深烙上了该语言文化的印迹。英语中有些词的意义与中文一致,但文化含义迥异。比如,中国人历来把“龙”视为权力、地位、尊严和吉祥的象征,被制成图腾顶礼膜拜。皇帝的身体被尊称为“龙体”,中华民族亦被称为“龙的传火,。逢年过节,人们有舞龙的习俗,以示喜庆,还有“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颇具吉祥和褒奖的成语,这些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与崇敬。而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却是一种口喷毒火、身长双翼、凶残暴虐的怪兽,在俗语中还被用来指“凶狠的尤’。由此可见,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因此,教师应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词汇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找出异同,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提高。
2.讲解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典型语言材料进行讲解与分析,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感受异域文化的神奇魅力。
此外,详细讲解语言材料在语法概念、句法、篇章结构上的区别。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句法及篇章结构上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在语法概念方面,英语中的性、数、人称、时、体、态等都有明确的形式标记。在句法方面,英语常常以核心句或词为中心层层展开,结构严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汉语句子大多结构松散、随意,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以意合为主。汉语句子被动句较少,反映了中国人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而英语中被动句较多,体现出英语国家人们重客观、重逻辑的思维方式。在篇章结构方面,英语国家人们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趋向于线性的直接表达方式。文章中一般开头都有主题段,每段有主题句,结尾得出结论。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结构紧凑,逻辑性强。因此,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讲解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英语文化意识。
3.观察法
观察法重在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敏感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洞察力。语言不仅传达文字内容,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信息。一个人使用语言的风格常常会流露出其社会背景、文化水准、家庭出身等相关信息。因此,应培养学生在交际中抓住这些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英语文化的敏感度。其次,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身势语,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虽然身势语是一种非语言行为,但它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明示态度,丰富而准确地表现出说话者的心理活动,流露出其内在的民族文化气息。世界各国由于不同的发展历史、地理空间、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等级制度的群体取向;而西方国家受平行或平等社会格局的影响,倾向于个人取向。所以,人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根源,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烙印。因此,通过细致观察说话者的身势语可以透视其内在的语言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结语
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语言和文化密切结合起来,加强英语语言文化的输人,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不断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英语文化知识,帮助其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