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语言文化>

浅论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2)

陈林 分享

  三、音译词的合理利用
  如果音译汉语名词的目的是让英语读者领略其蕴含的汉语文化,译者应该考虑两个问题:首先,音译词是否有文化代表性?其次,音译词的使用是否影响译文质量?
  没有文化代表性的名词不值得音译。拿“牌楼”和“秋士”作比较,我们发现前者是汉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而且极具普遍性,只要是有汉文化的地方它就有意义;而“秋士”只是流行在一小群人中的具有阶级意义的词,在汉语文化内部它可以区别文化层不同的人群,但就代表整个文化群来说,它并没有代表性。因而,“牌楼”值得音译,而“秋士”则应该舍弃。
  关于译文可接受度的问题,前文已经提到音译词会影响文本的可读性。如果使用音译词使译文不通顺或丧失美感,将会严重影响译文质量,从而失去读者,用音译的手段传播文化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根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放弃音译或者做出改变。
  常见的改进音译词的方法有两种,一为断,一为拟。
  笔者认为将一个名词音译一半意译一半的方法为“断”,例如“孔明灯”可以译为KongmingLamp。这种方法通过意译的部分使整个词语的意义清晰易懂,避免对译文可读性产生负面影响。采用近似音译的方法称为“拟”。这种方法放弃了原语的部分读音,在意义上却更加丰富。例如,商标“德尔惠”的英译名最初是“Deerhui”,后来改成了“Deerway”。在读音上的确有所牺牲,不过,作为运动鞋品牌,这种译法在意义上却对英语客户更具吸引力。
  译者对于音译词的考虑应该建立在译文质量和文化特色两方面,同时还应当兼顾翻译的目的(是文化因素多一些还是商业因素多一些),避免不加分析的笼统使用。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音译体现了译者对于汉语文化进行保留和推介的用心。在保留汉语文化特色方面,音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它通过一种英语读者陌生的语言形式(拼音),阻断了读者与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联系,为源语(汉语)文化的传播扫清了道路。另一方面,音译词本身并不能体现源语(汉语)的文化特征,它需要借助其他形式来补充输入源语文化的信息。另外它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影响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传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用译文方式进行汉语文化传播时,音译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有效办法。但是在运用音译这一方法时,我们要从源语(汉语)和译语两方面考虑:一,音译词是否代表了源语文化中极有特色的部分,是否值得冒不被译语文化接受的风险;二,音译词是否影响译文的可读性,是否阻碍译文赢得更多的读者。只有清楚地认识到音译词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它来传播汉语文化。
1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