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社会文化>

发挥大学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2)

宋永忠分享

  
  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是
  大学的第四功能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它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举办之初就具有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功能。大学对文化的作用和人才培养一样,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功能。大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文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大学。所以,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不是大学的新功能,而是对大学本初功能认识的回归,是大学的“第四功能”。
  第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功能。欧洲大学的起源和中国书院的起源很相像,最初成立时并不需要基金,也不需要校舍,只是一位大师走出来讲述他的学问和思想,吸引了许多人去听,从而发生一定的思想文化影响。从中世纪大学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到近代欧洲大学对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都可以见证到大学对整个社会文化引领的巨大价值。在中国,“五四”运动所宣扬的“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成为现代中国社会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而这些思想发源地也正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前身——成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在创立之初,就采用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学思想,求变图强,注意吸收西方先进的理念。作为南京师范大学另一重要源头的金陵大学,把我国传统文化中“诚、真、勤、仁”思想作为校训,把“沟通中西文化,介绍西方新进科学”作为办学方针,力求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正是这些大学主动沟通中西文化,积极引领社会发展,使得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由排斥到逐步区别对待并汲取其营养。上世纪20年代,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全国首开女禁,实行大学男女同校,此举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初,由南京大学教师发表文章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
  第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沟通中西文化交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在内忧外患的近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引入,是我国主动学习西方的结果,更是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的现实需要。因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大学,不仅担负着西方式的传承知识、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重要职责,还承载着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在我国大学校训中,体现传统学术思想的“求是”和体现西方文化色彩的“求真”这两个词语的广泛使用,可以看出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现代大学追求科学、追求真理与创新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可以说,中国现代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勇敢地立在了民族发展的潮头,担当起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并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努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第三,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和增值先进文化。任何文化,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才能充满活力、历久弥新、发展壮大。大学因为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有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有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因此不断激励着新思想、新学术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热潮。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期,大学积极宣传进步、反对落后,追求民主、抨击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投降势力,弘扬近代文化领域的主旋律,为社会和时代发展树立起了“争民主”、“求自由”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大学不仅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在思想文化方面也一直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新时期”三十年的社会转型、变革中,大学的思想、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对社会文化的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其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撰写完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热烈的思想大讨论,对全社会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有力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三、充分发挥大学在文化
  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学参与文化建设、引领社会发展、提高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功能和作用,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化引领也是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必须抓住机遇,自觉地发挥引领作用。
  第一,大学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文化可分为知识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观念性文化三个层面。在大学校园里,专家教授传授的主要是知识性文化,学校管理主要体现的是制度性文化,大学精神主要体现的是观念性文化。总而言之,大学文化是高深知识和大学传统与精神的综合体现。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文化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前者集中体现在师生员工的言谈举止里,体现在校训、校风、校歌、校标中,体现在校园、建筑等物质载体上,后者集中体现在大学勇于追求真理、追求创新的精神中。所以,大学不仅需要“大楼”、大师,还需要“大气”,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气度。
  在大学自身文化建设中,两个方面必须抓好,一是大学创新文化,因为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存在、发展的理由与根基,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只有高度重视创新文化的培育、建设和发展,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更好地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二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其中大学校训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大学精神等诸多重要方面的高度思想浓缩与文字概括,是大学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每一所大学都应该凝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训。
  第二,大学要主动为文化建设服务。大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主动为文化建设服务。一是要发挥先进文化建设重要阵地的作用。大学应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创造与传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大学必须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濡染社会和服务社会,使大学文化成为文明的发祥地和辐射源地,发挥其文化示范和引导作用。二是要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起领头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家发展中起着理论先导作用,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大学要通过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结合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实际开展理论攻关,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发挥思想库作用。三是要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文化人才。大学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文化激励人,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直接创造建设新经济、形成新文化的元素和种子。经过多年大学理念熏陶、富有理性、秉承创新精神的学生,带着理想信念源源不断地走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中坚分子,必将极大地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四是要适度发展文化产业。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建设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大学以其丰富的资源、创新的能力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创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要瞄准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并结合各自的特点,适时成立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并适度发展文化产业。
  第三,国家要加大对大学文化建设投入。“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理工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同时也加大了对理工类大学和大学理工科项目的投入,理工类大学和大学理工科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其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科类大学和大学社科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仍很不平衡,要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者,任务还非常艰巨。所以,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大学在引领文化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大学中规划成立若干文化建设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使大学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并在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中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的客观要求,在这个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大力繁荣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的引领作用,保持社会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大学率先进行文化建设是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大学要认清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主动引领社会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19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