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宋永忠分享
摘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引领作用,这也是大学的第四功能。大学率先进行文化建设是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大学要认清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主动引领社会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功能;社会文化;大学第四功能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社会主流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时而贴近社会、引领文化,时而超然物外、特立独行。当今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迅猛发展,大学文化日渐走入社会中心,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
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大学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成为大学应当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大学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契机。大学如何认清形势,明确自己的职责,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切实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积极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是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走过了一条由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式增长的历史过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发展战略的先后提出,描绘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轨迹。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一种整体性的需求。
第一,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按照当时的诠释,“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比较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衡量的标识主要是经济指标。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国家的逐渐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小康社会”,就成了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不仅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民主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生态文明得以保护,还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国家“软实力”问题得到越来越深切的关注。
第二,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目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力争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由“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复杂形势向“和谐社会”的进步。这场转型广泛、深入地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间,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宗旨,在于将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和结构用先进的社会规范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朝着绝大多数人认同的目标前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成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第三,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重要。……这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目前,我国正在以一个大国的形象重新崛起。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更需要我们本着客观的态度,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梳理民族文化的心灵脉动、重新塑造理想中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大学;功能;社会文化;大学第四功能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社会主流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时而贴近社会、引领文化,时而超然物外、特立独行。当今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迅猛发展,大学文化日渐走入社会中心,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
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大学在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成为大学应当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大学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契机。大学如何认清形势,明确自己的职责,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切实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积极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是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走过了一条由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式增长的历史过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发展战略的先后提出,描绘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轨迹。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一种整体性的需求。
第一,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按照当时的诠释,“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比较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衡量的标识主要是经济指标。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国家的逐渐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小康社会”,就成了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不仅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民主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生态文明得以保护,还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国家“软实力”问题得到越来越深切的关注。
第二,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目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力争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由“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复杂形势向“和谐社会”的进步。这场转型广泛、深入地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间,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宗旨,在于将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和结构用先进的社会规范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朝着绝大多数人认同的目标前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引领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成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第三,发展文化、繁荣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重要。……这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目前,我国正在以一个大国的形象重新崛起。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更需要我们本着客观的态度,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新梳理民族文化的心灵脉动、重新塑造理想中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