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社会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防灾减灾意识下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

  摘要:分析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气象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关系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等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重点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我国全面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仍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情况。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也将陷入生存危机,现有的发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将无法实现[1]。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必须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营养的食物、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同志曾指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一条人民群众需要生活环境的底线。基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门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治理的政策,也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中国有必要、也必须为子孙后代保持良好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持长远永续的发展。

  2气象事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

  近年来,气候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3]。受到干旱、暴雨、洪涝、寒潮、冰冻等气象灾害的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常会受到严重威胁,国民经济也因此时常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并且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必须承认,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好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劣密不可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好,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率,从而减轻各部门应急减灾的工作负担;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做到位,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更优更快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山西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植被较少,土地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阻碍着山西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山西的气象灾害较多,其灾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主要有暴雨、大风、干旱、寒潮和霾等。②灾害持续时间较长。山西经常会多年连续出现同一种灾害。例如,山西常会出现连续干旱年或者连续多雨年。③灾害发生频率高。山西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不稳定,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较为频繁。据统计,1961年~2008年间,山西有18%以上年份存在干早。④气象灾害发生的时空范围广。山西的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山西有各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处处都可能发生气象灾害。⑤灾情重。据统计,我省气象灾害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每年造成超千人死亡,每年遭受的经济损失也非常严重,每年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557万人次。⑥易引发其他自然灾害。不适宜的天气、气候环境容易导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产生,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面对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重等严峻形势,山西省气象部门认真总结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多年来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经验,在预测出气象灾害前,争分夺秒地将决策服务材料发送到政府决策部门,通过电视、报纸、短信、大喇叭等渠道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做好应急准备,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和灾害情况收集。同时,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积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4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山西省气象部门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4.1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而要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则必须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服务能力,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置于首位。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时效性、监测预报的准确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4]。建立各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发布系统,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速度,以便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发布。

  4.2不断培养气象预报与专业气象服务人才

  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流气象人才的支撑。需要不断地投入经费,进行人才培训学习与交流,安装先进的监测设备,结合起来,才能使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更高。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推进气象部门的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迅速建立起一支高效的专业人才队伍。利用“世界气象日”等节日对民众进行推广宣传,便于各级部门和整个社会认识气象、理解气象、利用气象,切实推进山西省气象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4.3不断研发先进气象服务产品

  继续优化山西省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为电力、铁路、高速、旅游等各类专业用户研发丰富具体、科学生动、丰富多彩的气象服务产品。努力为电力部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保驾护航,保证电网运行中用电负荷的科学调度;增加交通运输线路中的气象监测设备,为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提供天气实况、实时预报服务和灾害防御提醒等;为旅行社等旅游相关部门及游客提供即时的、实时更新的实况与预报信息,保障旅客的人生财产安全,并为其提供佛光、云海等自然景观预报,以及其他专业的旅游气象资讯。

  [参考文献]

  [1]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2]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03,(1).

  [3]矫梅燕.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科学管理[N].学习时报,2011-08-22.

  [4]阎立.加强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N].苏州日报,2009-05-07.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

  摘要:甘肃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的方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建设“快乐新甘肃”重大使命,全力配合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新甘肃不仅是甘肃的科学发展,更是甘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甘肃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幸福的新甘肃,这是全省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1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山区,沙,灾害,森林,土壤侵蚀面积也非常严重,土壤侵蚀面积超过22万8000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已经达到全甘肃省土地面积的一半。多年来,土地沙漠化也在不断发展。在许多省、县都会受到沙漠的影响,土地沙漠化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草地退化,致使许多物种无法继续生存或存活,物种数量迅速减少,目前,草地退化率已超过45%。各种自然灾害多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省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不但沙尘暴时常发生,还危及到铁路、道路等,对各类作物也造成了一定危害。甘肃省是青海西藏高山地区和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的交叉点,分为甘肃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地区和陇南四大生态区。甘肃省黄土高原占人口的75%以上,70%以上的耕地,但土地主要是农田(90%以上),河西地区降雨量减少,生态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土壤荒漠化;甘南草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严重;陇南山区人口高密度、过度开发,交通不便,泥石流严重。不同生态类型,土地条件差,频繁的沙尘暴、干旱、地震、泥石流,足以说明其严重程度。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甘肃省境内农作物生产不良,导致本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东部地区,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腾飞。因而,不管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来说,甘肃省生态文明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2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总用地面积的75%。黄河、长江流域的水自然地形低,自古以来,有一个“看到水的流动,土地干裂缝”的问题。甘肃人均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1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居全国二十位,其中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750立方米,接近国际平均水平的500-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甘肃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交织的省份的贫困和困难的问题。“三点,三点,两点,两点,一个森林和一个亚场”的生态格局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全省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5%,草地面积占三,草地面积占80%以上。在此背景下,生态敏感性、脆弱性和区域生态退化严重,基本上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和发展。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产业结构是传统能源和原材料产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资源型产业。2014全省石化、有色金属、钢铁、煤炭、建材和其他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70%以上,全省总利润和税收占80%以上。该省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资源和市场价格的发展。发展落后。甘肃省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区域市场化程度,区域水平等多个方面在全国排后。

  3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若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必不可少。因而,不但要对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强化和完善,还要针对空缺部分尽快出台政策,从而使节能环保有制度可循。首先,建立一个资源和生态补偿制度的使用制度。其次,要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把节能减排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最后,建立健全立法和执法机制,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引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对生态工程加快开展修复工作,从而提高生态产品实际生产能力。修复工程结合甘肃省境内各区主要生态功能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修复。甘南黄河生态功能区的水供应,通过实施以草定畜系统,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区和流域的河流,从生态环境重点县的治理入手,加强实施退耕还林、对荒山荒地开展造林运动、加固陡坡土地进而增强天然林的保护,推动祁连山生态恢复。对祁连山内涵盖的湿地、冰川以及草原和森林等加快抢救工作。石羊河管理区生态保护以移民的方式开展生态施工,加大荒漠治理力度,对敦煌绿洲实施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在区域内不但要开展生态保护,还有对人文遗产实施全面保护,通过开展生态调水工程,管理、结构调整和科学规范用水秩序等措施,控制人工绿洲规模,加强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实现生态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水利工程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存,通过骨干项目作为小流域坝系建设的实施主体,加强坡耕地土壤侵蚀,促进苏北的生态恢复;对北部荒漠实施生态保护时,应采取建立生物物种仓储基地的措施,保护物种多样性,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生态自然修复。以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二次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限制高耗能产业,构建生态产业链。此外,于农业而言,应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采用现代先进科技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以现代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现代经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效率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艳丽丁四保王荣成王昱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P68-P73。

  [2]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环境经济,2012,(10),P10-P12。

  [3]闫春香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商情,2013,(18)。

  [4]张国洲张金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P43―P46。

  [5]杨子荣加强新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9),P14―P15。

  [6]邵士庆刘文佳党的人民利益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当代启示[J].求实,2012,(10),P30―P32。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区经济建设 》

  摘要:

  伊春市带岭林业实验局带岭局由于多年开采,木材资源面已近枯竭,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结合区情和本区域的特点,充分利用国家目前对林业的相关政策,抓住发展机遇,制定出符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规划和蓝图,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经济向生态可持续经济转型的发展步伐。要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并以现有林业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替代产业,加速建设以风电为主的绿色能源基地,以山特产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和养殖基地,以黑木耳为主的林下食用菌绿色产品种植基地,调整林区的产业结构,加大内引外联的力度,把带岭局真正打造成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林业企业。

  关健词:生态林区建设 可持续 绿色产业 林业经济

  党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祖国的未来。同志在正定县就提出了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强调发展多种经营是改变经济结构单一,使农民尽快富起来,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他主持下制定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了林木权属,坚持谁种谁有,合造共有,维护林权不受侵犯,林果承包合同坚持15年以上不变等项措施,大大地促进了正定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志在正定的论述对于带岭林业实验局的发展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如何发挥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生态优势,遏制日益减少的木材资源,寻找替代产业,使其走上林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这是关系到带岭林业实验局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因此,摸清家底,充分掌握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现有情况,制定出符合带岭区生态经济环境特点的发展战略,是我们目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伊春市带岭林业实验局(以下简称带岭局)基本情况

  伊春市带岭林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哈佳铁路中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28º37'46"129º17'50",北纬46º50'8"-47º21'32",年均气温0°C左右,年极端最低温-43.9°C,夏季最高温38°C,年降水量676mm,无霜期120天,为北温带湿润气候区。林业总经营面积96742公顷,有林地面积90879公顷,森林覆被率高达94.3%,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水曲柳、椴木、榆木、黄菠萝等等。目前年采伐量10.5万立方米。辖区内有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最大的稀有树种红松种群就在其中;另有碧水省级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黑熊、马鹿、猞猁、水獭、飞龙、鸳鸯等240余种。尤其以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最具代表性,它标志带岭有最好的适合野生动物、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中华秋沙鸭已被国际保护组织列为濒危物种,几年来,带岭省级秋沙鸭保护区开展的人工繁殖计划已经获得成功,为秋沙鸭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野生草药400余种,果类及山野菜30余种,这些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每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50000个每立方厘米,是北京、上海的1000倍。良好的生态环境,曾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伊春市带岭区于1937年开发,1946年建局,1952年定为原林业部直属实验局,1964年下放地方,政企合一至今。现既是国家大型二级企业、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的直属实验局;也是伊春市人民政府的一个县级行政区,辖一个街道办事处,9个经营林场,8个行政村,总人口37500人。结止目前,带岭局已向国家累计提供木商品材1000多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林业用地为国家生产商品材100立方米,为支援国家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经过多年的开发,带岭林业局可以开采的活立木蓄积不断减少,成过熟林蓄积减少了60%。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显著的混交林、成熟林蓄积量明显减小,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由开发初期的130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带岭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要保护好带岭局仍具有的地理生态环境,抓住机遇,寻找带岭局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适合带岭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

  二、创造发展环境

  1.根据带岭的实际情况,要以生态建设的观念指导全局,寻找有利于带岭局发展的突破口,从舆论入手,打破传统的思维格局,更新观念,调整思路,两个文明一起抓,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要注重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体现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又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地制宜以“发展低碳产业、建设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实施森林生态恢复保育、再造秀美山川。

  2.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要走森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不可能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森林对于社会的巨大的生态效用价值,我们不能无限制对森林进行索取,必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保证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壤休养生息,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也要使其森林生态效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青山在才能供我们永续利用,所以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守生态优先定为林区发展的严格底线。

  3.要以人为本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建设生态带岭不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生态建设必须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让广大群众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建设与自己的生存息息相关。认识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产生活,也关系到国家以至人类的安危。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结合国家的棚户改造工程这一契机,做好带岭局的棚户区改造工作,积极争取资金,把林场的住户都迁下来,既能改善林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又能减少山上居民对森林的侵蚀,也能让出更多的土地使其大地原林化,更好保护好带岭局的周围环境。在保护好森林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林业职工的收入,大力提倡和扶持职工自营经济,作为职工群众提高收入水平的补充。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因此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生态带岭的重要任务,使生态带岭建设的成果更多体现在民生上。要加快民生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因素,真正把改善民生这一为民之举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关注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做好扶贫解困工作,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重点做好下岗就业人员再就业和零就业家庭以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通过实实在在的利民之举,努力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群众真正感觉到温暖,得到实惠,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4.认真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护,不断完善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确保森林资源有效的生养生息,强化火源管理,加大森林案件的查办力度,把资源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强化林权管理,积极探索造林管护、抚育于一体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林下资源,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覆盖率。按照国家建设生态建设规划做好城镇绿化工作,不断提高城镇绿化效果和品位,完善至朝阳村的影视城道路建设,完善永翠河漂流及至大青山和石帽顶子上的风电旅游配套设施和道路建设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工作。

  5.建立健全生态、低碳教育机制,并当作各级组织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让低碳、生态文明深深扎根在人民的脑海之中。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谋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把生态文明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化。

  6.积极倡导低碳生态消费模式,反对铺张浪费,深入开展“厉行节约”为主题的生态教育活动,推进绿色消费,大力倡导绿色文明,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生态消费理念。让勤俭节约、生态消费成为人们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7.以生态优先,低碳、循环经济、节能消耗的理念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树立长期长远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行政考核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组织政绩考核的范畴,以低碳、生态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政绩观。

  三、抓住政策优势,拓宽发展渠道

  1.抓住和利用好政策优势,积极拓宽开发渠道。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民间资本,均可投资建项目。同时要利用好国务院在东北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的继续实施天然林保工程,以及国家关于国有林区事业化管理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争取林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林区发展整体规划,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利用好难得的振兴带岭局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上,明确强调要加强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保护,这必将对推动林区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兴安岭已被国家纳入资源枯竭地区,所以在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开发等领域国家会有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我们必面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实现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开发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如花岗岩矿等,以及林业绿色食品产业、蓝梅果、北五味饮料开发和北药种植、特色养殖业的深加工等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

  3.发挥环境优势。带岭区有凉水国家级自然区和碧水中华秋沙鸭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样的地理优势,还有北列林场朝阳影视城,永翠河漂流,大森林沐浴等,可以搞好旅游开发,环境优势明显,具有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特点,是最叫响绿色品牌的地方。在本区发展绿色有机产业有着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环境条件。

  4.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全力推进风电力项目建设步伐,发挥地域优势,生产清洁能源。我们还可以利用林区海拔高度适中、风源稳定这一有利条件和地或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目前由龙源公司开发的大青山风电工程,装机容量1.5万千瓦,效益相当可观,每天以30万度向东北电网输送绿色能源,年利润在2000万元以上。除了在建的石帽顶子山风电开发项目外,还有“东山”以及“北列鹿鸣沟”风电可开发区域。所以带岭的风电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支持以风电为主的产业集团来带岭进行风电开发,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行的条件,把带岭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风电产业基地。二是建设绿色食品和野生浆果生产基地,做强优势产业。带岭区除总蓄积约320万立方米的森林资源外,还有已经初具规模的林下经济产品。如黑木耳、北五味籽、林下养鸡、蘑菇、山野菜、桦树汁液、蓝梅果以及其它山特产品等。带岭局科研所研制开发的桦树汁饮料、蓝梅果饮料、五味籽饮料,还有带岭局的职工自营经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山野菜加工业,都是一些很有潜力的可持续深入开发的发展项目,这些绿色品牌,为我们打造野生浆果基地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真正把林区的绿色食品优势转变成经济强势。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经济种植业、建设野生经济植物采集经营和人工栽培基地。加强以寒月和环山林场为主的黑木耳种植区和蓝梅采集区、以北列林场为主的养殖野猪和肉鸡生产区、以明月林场为主的平贝种植区、以秀水和大青川林场为主的五味籽种植区等的基地化建设。四是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水中华秋沙鸭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品牌,扩大带岭区的知名度,带动全区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全区的旅游总体战略布局为:以带岭星级宾馆为中心,以凉水原始林森林和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和大青山、石帽顶子山风电为主要看点,配合永翠河漂流,形成青山、碧水、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

  四、政策支持,创造商机

  因地制宜,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完善有利于促进带岭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如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可以采取减税,或土地利用上的优惠措施,加快生态产品的生产和转化,多渠道吸引资金共同投资经济建设,建立完善的商业投资服务体系,提高政策化服务水平,构筑各项有利于林区建设和发展的投资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规划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彻底改变林区经济结构单一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王爱文.伊春创新发展现代林区绿色产业[J].中国林业产业,2011(3)

  [2]黑龙江省科学顾问委员会农业生态专家调研组.伊春国有林区林权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林业经济,2007(9)

  [3]金静.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伊春的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7)

  [4]张晓陶,薛惠锋.资源枯竭型林区产业转型的困境与对策———以伊春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1

  [5]潘忠,张立杰等.黑龙江省伊春林区科技与林业发展的调研报告[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12)

  [6]刘静波,张堡宸.东北国有林区发展改革的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13(3)

  [7]张占贞,王兆君.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及平衡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关于生态文明的作文

2.关于环保的论文范文

3.关于水利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4.浅析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论文

5.大学生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论文

6.毕业论文调研报告范文

7.地质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8.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1634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