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本科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本科论文篇一
《 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浅理解 》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我国近几年提出的理想目标。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养育了人类,可自从近代工业文明诞生之后,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却不断地破坏着自然,如今的自然已经是满目疮痍,满目全非,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全球问题之一,人类生存的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恶劣。
一、全球自然环境形势严峻
第一,全球空气污染严重。空气污染指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破坏动植物及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对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影响。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和沙尘等。空气污染给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巨大影响,近年频繁出现的雾霾、酸雨等造成的危害已实实在在的摆在人的面前。
第二,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变暖一般包括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和降水增加三个方面。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温室效应”加快了全球变暖的趋势。气温升高造成的危害很大,一是造成严重的干旱使农业减产;二是会滋生大量的传染病;三是会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四是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会被淹没等。第三,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人类工业和家用电器包括电冰箱、空调等排放的氟严重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来自太阳的、对生物具有极强的杀伤力的紫外辐射,从而保护了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臭氧的破坏严重破坏了地球的保护外衣,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些无氟替代产品已陆续推出。第四,森林的减少。森林被称作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造氧机器。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森林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生命的希望。然而,人类却并不懂得爱护森林。四五千年前,欧洲森林面积还占陆地面积的90%,现在只占50%了,我国山西、陕西等广大西部地区汉朝的时候还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如今好多地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兴建城镇,砍伐树木,地球上生机勃勃的绿色植被正逐年减少。第五,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物种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第六,土地沙漠化。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破坏,土地沙漠化的趋势日渐严重,在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更加严重,如今河北及北京地区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非洲沙漠化就更加严重,有的地区甚至很难见到绿色植物,饥渴让那里的人难以生存,造成了大量的难民。第七,地球资源储藏日渐减少。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和深层地下水是经过千万年乃至亿万年才形成的,相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不可再生资源。按目前的世界耗煤总量计算,煤只能供人类用上两三百年。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总储量约有1350亿吨,按目前的开采规模,仅供开采40年左右。我国目前的环境危机也非常严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66、9%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隐约逼近的环境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也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被称作五大建设目标,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大致内容如下:第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放弃那种以人为主体的单向性对象关系的间接强调自然规律,才能获得与大自然的和解。第二,在发展模式上,告别过去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不再将单纯物质需求的无限增长和满足作为生存目的。它追求的目标是:不单纯追求人的自身发展,还要照顾到大自然的保护,照顾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照顾到资源的再生和利用。第三,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生态利益交于一切个别物种的利益,当然也包括人类利益。人类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应恪守生态伦理,树立环境意识,承担起作为一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综上可见,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它从根本上触及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在物质生活领域,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类要摒弃那种单纯追求物质满足的生活方式,转而追求一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简朴的生活和消费文化。人类要学会理性地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起一个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持续发展的适度的生活消费体系。其次,在社会生活方面,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持有一种开放的、富有远见的人类整体观,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境界。这就要摒弃过去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观念。再次,在人类的精神生活层面,要求人类不断深化对生存价值的认识,丰富对生命意义的体验,追求崇高的精神享受。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本科论文篇二
《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 》
一、生态文明建设定义
生态文明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崭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的全面发展、持续进步、良性循环生存状态。在中,将其定义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全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程度,报各中相关的表述对当今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提出了一个指导性的思路。面对自然资源日益紧张和缺乏、环境污染持续恶化,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等问题,必需坚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发展理念,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1]。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早在2012年党的报告中,在其第八部分,第一句话就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主要针对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持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严峻的生态形势,从党和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的重要论断,为建设美丽中国、富强中国、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要求,从而为实现每一位国人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担负起治理好环境污染、修复好自然生态、解决好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好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人心所向的意愿,更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利于当下,功在千秋。
三、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湖南省属于农业大省,享有“鱼米之乡”美誉,虽然在近10年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传统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受诸多因素影响,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一直居高不下,从而给环境保护造成较大压力。当前,湖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一方面要解决好经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矛盾,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虽然湖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存的一些问题[2]。
(一)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人的意识,决定行为。在生态环境中,因为公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或破坏,一方面,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认识在不断提高,人们也希望呼吸越来越新鲜的空气,喝越来越干净的水、吃安全放心的食物,但另一方面,对自己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认识仍不够。主要体现在:
(1)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知上存在严重偏差,重视直接影响,而忽略间接破坏;重视治理手段,而忽视预防方法;重视严重生态破坏,而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这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
(2)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如何保护和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让公众更广泛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中,通过合法渠道反映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不完善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法规来制约,但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但因相应条款没有及时更新,对执法部门来讲,存在一定的空白期,致使执法手段已经不能对生态文明破坏者起到威慑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弱势群体在受到损害无法依法得到相应补偿,或者因无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可适用,导致执法部门对生态文明破坏者采取纵容或渎职行为的发生。再者,对当地政府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和全面,没有科学的政绩评估体系,容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安排。
(三)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
湖南省在过去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更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1)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大,目前,全省高耗能的传统工业比重仍很高,这些行业所消耗的能源占全省规模工业的70%以上,如何处理好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怎样进一步确定和落实节能减排任务?通过什么方式引进和发展低耗能产业?
(2)生态环境修复任务艰巨。湖南省目前有需要造林修复的矿山40万公顷左右,需要退耕的坡耕地65万公顷左右,需要绿化的无林地80万公顷。
(3)生态产业比重偏低。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提高生态产业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而目前,生态产业仅占全省工业的20%左右。如何破除对传统工业的依赖,提高生态产业比重和水平,通过科技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必需面对的一个难题。
四、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湖南省经过省委省政府的科学部署和统筹安排,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相互协调和统一,为人人实现“中国梦”创造坚实基础。因此,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借鉴多方面的经验,力求使湖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与每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对每个家庭、每个行业都有至关重要影响,也关系着国家长远的发展,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的宣传,是培养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的根本,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群众基础。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在全省营造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风气,通过广泛的宣教工作,使更多的人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1)通过影视、网络、广播、报刊等渠道全方面传播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及相关科普知识,提高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平台,统一布署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工作,将专业的生态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让学生重新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播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态观。
(3)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伦理教育,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构建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和法制建设,为生态文明
建设保驾护航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和法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1)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和义务,因主管部门决策失当导致的生态破坏,无论当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出现什么变动,都应当对其决策失当承担责任和受到监管部门的追责。从而规范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科学决策、依法决策。
(2)以法律形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标准以及执法规范化,并及时更新。目前,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标准较低,这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可参考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指数、指标,分阶段,进行更新和规范,从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出现的评价体系不完善、执法依据不规范等问题。
(3)尊重公民的环境权益。在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公民参与不够,也不够积极,这与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尊重公民的权益有关,一方面,对企业污染造成的财产损失和健康损害的,应依据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依法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在地方发展建设中,必须尊重公众意见,给予公众对生态环境的监督权[3]。
(三)科学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层层落实建设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统筹,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将建设任务落实好。
(1)通过政府政策的的扶持和市场化的手段相结合,以税收、价格、补贴、信贷等手段,来引导企业和社会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将节能减排任务层层分解和落实,将此做为政府和部门责任人的重要政绩考核。多渠道提高民众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力和对破坏生态文明行为举报的便捷性。
(3)落实和利用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机遇,争取多方资金来推进矿山复林、退耕还林。进一步融合民间资金,立足于“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争取更多民间资金进入生态修复建设中。
(4)摒弃传统的发展思路,用科学的决策、坚定的信心,创新政府部门工作方式,将生态经济、绿色经济蕴含的潜能激发出来,推动工业方式升级。结语在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也对各级政府的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本科论文篇三
《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
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时代需要的积极回应。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且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助全民之力才能办好。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公民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
但究竟生态文明教育是什么,生态文明教育教什么,怎样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在理论上,有关提法如生态德育、生态素质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不一而足,它们之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向度差别很大,学者们在广泛开展研究的同时,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上,虽然学校和社会都已开展生态文明的相关教育,但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还处于碎片化、零散化的起步状态,没有形成工作系统,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效果自然不太理想。
在众多的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理论和实践上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认识问题,本文试图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作进一步的探析。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素质的形成;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培养。”[2]也有学者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多层次的、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环境法制教育。”[3]还有学者则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等方面。”[4]可以看出,虽然相关的研究很广泛,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也都比较注意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展开论述。
但是整体来说,目前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存在着零散、浅显、杂乱、雷同的现象,没有形成共识,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对现有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以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不同于国外的环境教育,有关生态环境现状的教育和生态科学基本知识的教育等内容应该排除在外。它的内容体系应该是生态自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消费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制观等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自然观教育
生态自然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思想基础,吸收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而产生的新的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二者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人类要生存、发展并实现最终的解放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自然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在会见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的主要外宾时说,生态文明建设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5]。
生态自然观教育首先就是要通过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介绍帮助教育对象了解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教育对象树立生态忧患意识。要通过生态自然观的教育,使教育对象认识到,如果继续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使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要通过生态自然观的教育让教育对象明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广州宣言》倡议的那样:“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热心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6]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有个正确定位,也才能认识到人类制造了生态危机,现在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生态文明。
二、生态平等观教育
生态平等观是关于全人类在生态权利的享受和生态义务的承担方面所处生态地位平等的观点,是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和发展。生态平等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同一代人在要求良好生活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当代人有责任保护地球环境并将它完好地交给后代人。进行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树立正确的生态权利义务意识,主动承担生态责任,重点是培养他们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意识。从生态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来看,由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代内不平等的情况非常严重。正是发达国家不顾环境承载能力的快速发展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使生态危机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
而且,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奥康纳认为“资本的积累得以继续,主要是通过在总体上对南部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穷人欠下一笔生态债来完成的[7]。代内公平要求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考虑到他人的环境需求,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利益。
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还要求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公平分担治理环境的责任。这种公平,不应是绝对数上的简单公平,而应从历史、现状来分析,强调一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代际公平”最早由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丝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类的受托人,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为后代人类的利益保护好自然资源。代际公平的思想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很多国际条约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它要求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眼前利益而牺牲后代人的长远利益,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平衡,保证每代人公平地享有生态权利和承担生态义务。
三、生态消费观教育
生态消费观是在对西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消费观,是生态意识在生活消费中的具体体现。生态消费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应深刻认识和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消费异化;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反对高碳消费。
进行生态消费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正确对待生活消费,增强节约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对个人来说,作为一名消费者要自觉选择绿色产品,接受绿色服务,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要提倡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自觉抵制那些污染环境、高耗费资源的商品。生态消费观教育要引导消费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选择绿色产品,注重对生活垃圾的处置。
同时,生态消费观教育还要提倡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就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合理消费,它要求我们以获得生活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反对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是一种超过生活合理需求的消费方式,它以享乐、挥霍、奢侈为特征,必将对自然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威胁到生态的平衡。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主张精打细算、细水长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值得当代人很好地继承与弘扬。
四、生态道德观教育
生态道德观是人们对如何运用道德规范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对西方生态伦理学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观点。生态道德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不但人与人之间存在道德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道德关系;生态伦理应成为人类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生态道德规范的遵守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前提,也是人类在道德上完善自我的必然途径。进行生态道德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生态良知感、生态善恶感、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使命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把道德教育纳入其中,弘扬生态道德观念,使社会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一是生态良知感。
生态良知是一种生态方面的道德认知。培养社会公众的生态伦理意识,需要把自然界作为有自身利益和自身情感的道德对象来看待。生态良知能够培养社会公众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引导他们在内心形成和确立生态道德观。二是生态善恶感。生态善恶感是一种深入心灵的生态道德“自省”。衡量生态善恶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一致。凡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都是善良的,反之则为恶。三是生态正义感。生态正义是指个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必须符合生态平衡原理,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尊重全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维护“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的生态利益,是监督和评价生态行为的道德准则。
具有生态正义,就能够约束和制止其他个人或社会集团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与非正义的生态行为做斗争。四是生态使命感。生态使命感就是一种对生态道德规范的认真遵守和生态责任的自觉担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事业,要求每个公民积极参与,自觉履行应尽的生态道德义务。要通过生态道德观教育,使社会公众自觉担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道德责任,努力使生态道德规范转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实践。
五、生态法制观教育
生态法制观是人们对如何运用法制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的系统认识和看法,是法律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方面的具体体现。生态法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的推动,也需要生态法律、法规的引导和约束;每个公民或社会集团在享有生态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定的生态义务;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法制手段是最重要的保障。进行生态法制观的教育,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树立正确的生态法律意识,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生态法治意识和生态维权意识。近年来,注重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然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立法共识,我国生态立法加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加强生态法制观教育,能够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强化公民在环境保护法律义务方面的政治认同,并以生态法律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公众的事业,法律法规支持公众在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方面,我国的立法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提高普通大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人们在守法的同时参与生态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从而提高生态立法的质量、执法的效果和司法的监督。生态法制观教育将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在用生态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还会运用法律武器与一切危害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是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有关生态的思想观念的教育。这种观念教育一方面以一定的生态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生态环境现状的了解作为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又以公民的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作为预期的效果和追求的目标。
但生态知识并不直接产生生态行为,只有正确的生态理念才能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可以提炼出生态自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消费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制观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基础因子。其中,生态自然观和生态平等观的教育主要用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类自身代内和代际之间的生态权利和义务,它们是引导人们生态文明行为的前提,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内容。
生态消费观教育主要用来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它是引导人们生态文明行为的重点,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内容。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制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们是引导和约束人们的生态行为的两种最重要的手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内容。五者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构建起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为“培养生态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保证。
有关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本科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