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德国历史事件>

德意志三大帝国的介绍

漫柔分享

  法西斯德国又称“第三帝国”,那么那么你了解德意志三大帝国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德意志三大帝国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德意志三大帝国的介绍

  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直是不可为世人所忽视的独具特色的国度。德国,这个古老的西方大国,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恐怕非专业人士便知之不多。提到德国历史,最容易勾起人们联想的,无疑就是希特勒及其铁蹄所统治下的法西斯德国。法西斯德国又称“第三帝国”,那么在这之前,德国的帝制又是何种状况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

  名不符实的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八世纪后半期到九世纪初期,在欧洲大地上,出现了一个继罗马帝国之后的伟大帝国——查理曼帝国。这个帝国由查理大帝(查理曼)所建,故名。查理大帝原本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他即位以后经过对外征战,开疆辟地,建立了一个东至易北河与多瑙河、西南至厄布罗河、北濒北海、南至意大利北部的庞大国家。在古代世界,强大的国家政权,其生命往往仅是由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来维系,一旦这个君主发生意外,国家便马上四分五裂,陷入纷争。亚历山大帝国如此,查理曼帝国更是没有逃过这个“历史怪圈”。查理大帝去世以后的843年,经过多年内战,他的三个孙子签订了《凡尔登和约》,将帝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其中由中法兰克王国国王承袭皇帝之位。由此,今天的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版图出现了雏形。

  意大利王国名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国家,但其内部却异常混乱,各派势力几乎从来不曾停止争夺王位及封建领地。北部的伦巴底、味罗纳及弗里乌尔热衷于争夺国王之位,中部为教皇直辖地及独立的封建领地,南部也经常为外来势力如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等所分割。由于意大利城市的发达,德意志王国日耳曼人一直对其蠢蠢欲动,有时也曾大动干戈。951年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率军进入意大利王国,并娶先王遗孀为妻,他又兼任了意大利王国的国王。961年,奥托一世趁着教皇约翰十二的出兵请求,率大军进入了意大利王国并迅速平定了反教皇的城市贵族势力。

  为了表达对奥托一世感激之情,第二年,约翰十二在罗马城为奥托一世加冕,称奥托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古罗马统治者屋大维的尊称,意为“至圣至尊”,后泛指“皇帝”),神圣罗马帝国至此正式出现。该帝国以恢复曾经盛极的古罗马帝国为己任,其皇帝更是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长期以来,教皇就像欧洲各国的太上皇,颐指气使,世俗君主只有经过教皇的加冕,才能被视为合法的统治者。约翰十二尊奥托一世为帝,二人其实是各取所需,进行了一场“公平交易”。“合作”完毕后,权力膨胀的奥托一世又于963年反过来将约翰十二废黜,并另立了新的教皇。

  神圣罗马帝国是一头纸老虎,其拥有的只是令人感到畏惧的外表,却没有用来进攻的力量。

  神圣罗马帝国自从建立,内部就是烽火连绵,斗争不曾止息,可以这么说,这个国家的元气几乎全部都用在了“内斗”上。具体来讲,主要是诸侯反叛和皇帝与教皇的授职权斗争,其中后者更是轰轰烈烈,在欧洲历史上有着突出的影响。作为世俗最高代表的皇帝与作为教会最高代表的教皇,二者到底谁保护谁、谁忠于谁,没有定论,具体要看双方的实力对比,要看谁能获得更多诸侯的支持。

  早在奥托一世加冕为帝之后不久,他就与教皇签订了协定,规定皇权要高于教权,皇权至高无上,教皇由皇帝来保护并由皇帝确定人选。自此以后,皇帝便一直手握主教授职权,利用这一权力,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教会的经济支持。而那些高级教士也往往出身于贵族,他们依附世俗皇权,参与国家重大决策。教会的严重世俗化,使得其自身威信大大降低,有鉴于此,一些主张教会独立,反对皇权无上的教士团体便逐渐形成,因首倡者来自法国的克吕尼修道院,故这一派被称为“克吕尼派”。1073年,一位令皇帝头疼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产生。格列高利七世为“克吕尼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上台,致使政教冲突趋于紧张。格列高利七世认为,教皇权力来自基督使徒,为上帝所授,神圣不容任何势力侵犯。不仅如此,他还向世俗世界抛出了一颗威力巨大的“炸弹”——教皇也可以废立世俗君主。由于此时德意志的主教多与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担心与皇帝的疏远,故与在任皇帝亨利四世联合反对教皇。

  双方的矛盾终于在1076年达到激化的顶峰。是年,亨利四世与各地主教集会于沃姆斯,宣布废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教皇更是不甘示弱,决定与皇权斗争到底,一个月后,格列高利七世同样宣布废黜皇帝,宣布自即日起,所有臣民不再为亨利四世效忠。此时,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诸侯叛乱刚刚平息,教皇这么一招,无疑是想再次挑起诸侯的反叛烈火。形势越来越对亨利四世不利,他感觉自己与教皇的斗争令自己陷入了被动的境地。出于无奈,他决定暂时妥协,以伺机再起。于是,1077年初,亨利四世冒着严寒,屈尊前往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他在飘飞的大雪中向教皇哀求忏悔了三天,终于打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才宣布恢复亨利四世的权位。

  1084年,勾践式卧薪尝胆、积蓄实力的亨利四世在消除了境内的叛乱因素后,率领军队向教皇所在地罗马进发,到达罗马后,亨利四世以其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宣布废黜格列高利七世,另立新人。势单力薄的格列高利七世无奈,终于带着无尽的茫然与落魄客死在了萨勒诺城。此后,围绕着授职权,教皇与皇帝依然争论不断,直到1122年双方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主教授职时,象征宗教权力的权杖和指环由教皇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节则由皇帝授予。很明显,这个协定对于皇帝来讲,对主教的控制权相对削弱。但从总体上看,世俗权力相对较强大是历史的大趋势与大方向。

  长期以来,在帝国内部还存在着一种“选帝侯”制度,这是德国历史上特色极其明显的一项政治制度。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保证帝国内强大诸侯对其后世子孙皇位的认可,颁布了“金玺诏书”,规定由几位大诸侯共同选举皇帝。而这几位享有如此之特权的诸侯,在当时有七位,分别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三位教会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普法尔茨伯爵三位世俗选帝侯,还有一位乃波希米亚国王。皇帝设立这一制度的本意原为巩固后嗣之君的皇位,但却事与愿违,这恰恰造成了中央集权的更加削弱。后来,神圣罗马帝国虽灭亡,但“选帝侯”却作为一种荣誉头衔为新的帝国所承袭。

  神圣罗马帝国经历了萨克森王朝、萨利安王朝、苏普林堡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等诸多王朝的统治,1806年,在拿破仑军队的打击之下,这个存在了八百多年的空壳帝国寿终正寝。反观神圣罗马帝国,我们发现,它的内部竟然是如此的分裂,绝大多数皇帝往往都处于无权的虚君之位,而各种等级的诸侯却充当着领地内的实权封建主,以至于每次新君即位,都需要先制服境内的叛乱诸侯;另外,帝国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出现影响超群的经济中心,因此中央没有强大的保证统一税收的能力。这一切,都使得这个庞然大物的名称更像是一个地理名词,而非政权之称。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言,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德意志帝国

  1815年,德意志邦联成立。德意志邦联以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王国为最重要成员,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根本不能提供经贸快速发展和各地区之间交往日益密切所需要的稳定社会局面和统一政治机构,故邦联境内人民对实现国家的统一变得更为渴望。尤其是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国家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更是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德国的分裂局面。随着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思潮风云突起,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呼唤着一个统一德国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普鲁士王国担负起了领导德意志统一的历史重任。

  普鲁士王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实现德意志真正统一的最关键人物。1862年,即位不久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全权负责德国统一事务。在介绍俾斯麦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个名词——“容克”。“容克”,原指没有获得实际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来渐渐成为普鲁士贵族的称号。在普鲁士,容克可分为宫廷容克、议会容克、军人容克、乡村容克等。俾斯麦便是来自乡村容克的一员。他年轻时,性格顽强好斗,激进粗旷。这种刚性十足的个性在他担任首相之初就体现了出来。俾斯麦第一次去议会演讲,就曾讲道:“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这句话,向世人表明了他关于实现德国统一所持的态度——“铁和血”,即要通过强硬的手段,大力发展军国主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武装自己,并且不惜一切牺牲。俾斯麦因这次演讲而获得了享誉世界的“铁血宰相”之称。

  为了防止议会对自己铁血政策的干预与阻挠,俾斯麦宣布议会休会,随后他顺利解决了军费军资等问题。在俾斯麦的领导之下,普鲁士经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三部曲”,顺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取得对法作战的完全胜利之后的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正式自称皇帝,历史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威廉一世任命国家统一的头号功臣俾斯麦兼任帝国首相。

  德国能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真正的统一,除了俾斯麦个人的雄才大略及皇帝的积极支持,还与长期以来普鲁士的社会传统有关。普鲁士王国历代君主都高度重视发展军事,面对周边诸多列强的虎视,普鲁士将军国主义作为一项重要的立国原则。所以有人曾这样评价普鲁士:“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而对普鲁士来说,却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正因如此,不但德意志完成统一较为顺利,帝国建立之后更是迅速便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之中。

  德意志帝国是一头猎豹,其个头在世界范围内虽不算太大却充满了力量。

  带着统一国家之荣耀与自豪的俾斯麦,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代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就是对社会主义运动的遏制。在俾斯麦的眼中,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乃“帝国的敌人”,帝国皇帝威廉一世接连两次遭到暗杀,虽然都未成功,却也激怒了俾斯麦,他又一次解散了国会,并给原有国会来了一次大换血。在俾斯麦的授意下,新国会通过了《反社会主义非常法》,在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者进行了约束与限制。无比风光之俾斯麦的政治生命,在德意志帝国的皇位交替中完结。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在位仅九十九天即因喉癌病逝,被称“百日皇帝”。其后,皇位由“百日皇帝”之子威廉二世继承。为加强自己的决策权,1890年威廉二世将俾斯麦解职,“铁血宰相”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若准确把握欧洲的近现代历史,有一点大家必须清楚,就是德法关系。由于同处欧洲大陆,故长期以来两个欧洲大陆的强国一直在不停地争夺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为了坐上欧洲大陆的头把交椅,法国将与英国的关系看得格外重要,而英法联合又必将会引起德国的仇视与不满。有鉴于此,为了对付英法,1873年,德国与沙俄、奥匈帝国结成了“三皇同盟”。1882年德国又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缔约,结为“三国同盟”。由德国参与的“同盟国”,与英法参与的“协约国”互相比攀,展开了瓜分世界的疯狂斗争,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冲突与对峙,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战”使德意志第二帝国遭到了严重的摧残与打击,德国经济陷入萧条之中,国内出现了粮食暴动与工人罢工。1918年,德国败局已定,这一年国内爆发了“十一月革命”。11月3日,拒绝出海作战的基尔港水兵举行起义,得到当地工人积极响应,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起义军控制了全城,揭开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当月9日,帝国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发动了武装起义,威廉二世的军队未能将起义镇压,无奈之下,他被迫趁着夜色出逃国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至此终结。两天以后,德国临时政府宣布投降,退出了“一战”。

  充满罪恶与血腥的法西斯德国

  十一月革命以后,德国于1919年建立了共和国,由于共和国的宪法是在德国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所以这个宪法被称为“魏玛宪法”,共和国也又名“魏玛共和国”。1923年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在《第三帝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建“第三帝国”的主张。他认为在德意志,应当创建一个与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帝国,即德意志第三帝国。该书一发行,便受到国内激进派的欢迎,他们纷纷叫嚣、呼唤新帝国的出现。其实在最初,“第三帝国”并非一个政治名词,而仅为一宗教名词。在意大利神学家的眼中,第三帝国是指在“圣父之国”、“圣子之国”以后的“圣灵之国”。在凡登布鲁克那里,他赋予了这个词以浓厚的政治色彩。第三帝国由著名的世界级战争狂人、罪人阿道夫·希特勒创立。

  有人曾将希特勒说成是“一个充满扩张与集权思想的独裁者,一个心理变态与充满复仇思想的变态狂,一个将人类带入战争深渊的现世魔王”。此话可谓一语中的,纵观希特勒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这种疯狂与极端。

  或许鲜有人知,希特勒原本并非德国人,他是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有着混乱家庭关系的环境中。他的祖父约翰·希特勒是一个磨坊工人,一次在为寡妇玛丽亚修磨时,两人一见倾心并发生了一夜风流。第二年,玛丽亚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孩直到三十岁时才找到自己的父亲——约翰·希特勒。这个私生子便是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阿洛伊斯·希特勒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他的第三任太太是他的外甥女克拉拉。当初,阿洛伊斯与第一任太太没有生育,他便把外甥女克拉拉过继到了自己的名下,后来阿洛伊斯竟然爱上了自己的养女兼外甥女,两人的爱情结晶正是后来的战争魔王——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原有浓厚的艺术兴趣,他曾两度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但都以落榜告终。父母双亡以后,他成了一名流浪无产者,并住进了贫民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报名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第十六团,在西线与英法联军作战。战争中他作战勇敢,不但两次负伤而且还曾两次获得过“铁十字勋章”。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两年后他升任党魁,将工人党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后来希特勒领导了企图夺取国家政权的“啤酒馆暴动”,未果,他因此而入狱。1925年,受狂热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希特勒出版了狱中自传——《四年半以来与谎言、愚蠢、懦弱斗争的情况》,这便是著名的《我的奋斗》一书。

  在1932年的德国国会选举上,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第二年,在垄断资产阶级、容克贵族和军队的支持下,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在希特勒的操纵之下,德国并没有随即选举新一任总统,希特勒却宣布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而为一,称“元首”,德国历史上的“第三帝国”至此出现。第三帝国又称“法西斯德国”、“纳粹德国”。“法西斯”,原指古罗马象征着王权的“束棒”,后引申出了专制、独裁与屠戮之意;而“纳粹”则指“民族社会主义”,主要是指希特勒所宣扬的优等民族论。

  纳粹德国是一头凶残的狼,它的每个细胞中都带有不可饶恕的罪过。

  大权独揽的希特勒上台后,对内扩军备战,实行恐怖统治,建立了党卫军、冲锋队及盖世太保等军事组织,残酷打击迫害犹太人等其他人种。据统计,遭纳粹政权所迫害的犹太人及其他人种多达六百万人。对外方面,希特勒与意大利、日本等军国主义独裁政权结为“轴心国集团”,积极准备争霸世界。1939年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正式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狼狈为奸,秘结党援,对其他国家实行了残酷的掠夺与屠戮政策,共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正因如此,有人将希特勒与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日本法西斯主义战争狂人东条英机合称为“二次大战三元凶”,将他们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为战胜希特勒等战争恶魔而做出重大贡献的盟国领导人,则被美誉为了“二次大战三元首”(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及“二次大战三将领”(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朱可夫),受到世界人民的共同敬仰与追忆。

  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法西斯势力败局已不可扭转。是年4月28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当天希特勒与其情妇爱娃·勃劳恩举行了临终婚礼。30日下午,希特勒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罪恶一生,爱娃·勃劳恩也口服氰化钾随夫殉葬而去。临终之前,希特勒指定海军元帅邓尼茨继任元首,宣传部长戈培尔继任总理。1945年5月8日夜,邓尼茨为首的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为盟国分区占领,德意志第三帝国覆灭。

  不难看出,第三帝国虽然未出现什么“国王”或“皇帝”,但却诞生了一个权势远胜过君主的大独裁者——希特勒。正是这个不是皇帝的“皇帝”,不仅把德国带入了历史的死胡同,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痛苦。1946年,纳粹德国继任元首邓尼茨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刑满以后,邓尼茨出狱,之后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80年12月24日西方圣诞节前夜,邓尼茨——德意志帝国时代的最后代表默默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