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德国历史事件>

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同盟介绍

漫柔分享

  众所周知,由于意大利盟友的不靠谱,让德国在二战当中几乎是以一国之力对抗全世界,那么你了解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同盟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德国与奥匈帝国同盟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同盟

  众所周知,由于意大利盟友的不靠谱,让德国在二战当中几乎是以一国之力对抗全世界。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德国人在二战中的“交友不慎”,并不是第一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的表现也实在是无愧于“猪队友”的称号。

  一战前的欧洲还没有今天这么多国家,除了老牌列强英法两国之外,欧洲大陆的主要强国还有德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意大利以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一些小国。其中德国和奥国是长久以来的联盟,两国的主体民族都是德意志人。法国和德国是世仇,长久不和。英国秉承着几百年来唯恐欧洲不乱的心态选择站在法国这边对抗德国。此外,在东线战场另一对世仇,沙俄和奥斯曼也别加入了英法和德奥的阵营。

  德国对于一战的爆发是有长期的谋划的,在海上,德国倾注了大量资源打造了一支公海舰队,希望能够在海上打破英国的封锁。在陆上,老毛奇制定了一套左右开弓的战略。在西线,德军应当利用自己机动快捷的优势,迅速击垮法军,组织英军进入欧洲大陆战场,从而在快速将德军调往东线,应付迟缓而笨重的沙俄军队。这一计划实施的前提之一是,奥匈帝国在德军取得西线战场胜利之前,要能够抵挡住俄军的攻势。但是奥匈帝国明显并没有对大战的到来做好准备,尤其是面对他最大的敌人——沙俄。 俄国是欧洲列强当中近代化较晚的国家,实力与英法德是没法比的。正如列宁说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当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制度上残留了大量的农奴制,工业水平也很低,自然条件又先天比较恶劣,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人多,且愚昧,勇武好斗。在德国的计划当中,沙俄军队被誉为“蒸汽压路机”,气势汹汹,浩浩荡荡,愚蠢笨拙,但极具杀伤力。

  但不幸的是,奥地利比此时的沙俄还要不争气。“奥地利是欧洲的窝囊废”,这是1913年一份维也纳报纸对自己国家的嘲笑——他与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一起,角逐世上最大的窝囊废的称号。而一战的结果告诉我们,他们双双晋级了。

  在一战前,由于奥地利-匈牙利的二元体制,和多民族国家难以调和的各种国内矛盾,奥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在奥匈帝国陆军,每个军只有96门火炮,这个数字在俄军事108,法军是120,德国是144。而且奇葩的是奥军中的官方语言是德语,但是士兵来自10多个不同民族,除了简单的指挥用德语外,很多士兵其实听不懂军官的语言,更不要指望军官能听懂侦察兵汇报的敌情了。

  每一个挑起战争的国家都希望把自己打扮成被迫还手的受害者,比如二战闪击波兰的德国,事前也要派军队伪装成波兰军队袭击自己来挑事。在一战前,德国也迫切地希望寻找这样一个事件,能够让自己有借口挑起一场大战。 终于,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约瑟夫弗朗茨皇帝的侄子,费迪南大公在访问萨拉热窝是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刺杀。此举顿时震惊全欧洲各国,众所周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垂涎不是一天两天,这个衰老的帝国,极其希望吞并塞尔维亚,占据巴尔干半岛,打通通往地中海的道路,重新崛起。而塞尔维亚对于挑唆奥匈帝国东南省份少数民族分离势力方面,也没有少恶心奥匈帝国。谁都知道,战争不可避免了,远在柏林皇宫的德皇激动无比,他力权奥匈帝国开战,并称“机不可失!”

  然而,紧张的沙俄(声称要支持塞尔维亚),英法(时刻准备应付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的盟友德国,很快就发现,奥匈帝国进入了一种梦魇的状态,因为7月是奥国传统的度假季节。奥军的总参谋长康拉德从7月7日到22日,要带着情妇去度假,中间19日回维也纳参加内阁会议,之后继续度假。参谋部里最重要的负责运输的铁路局局长去了地中海之滨的达尔马提亚海滩度假,陆军师16个军,有7个在给军中的士兵放假,好让他们回家参加夏收。 就这样,在费迪南大公一命归西差不多一个月之后,直到7月23日,奥匈帝国才对塞尔维亚发出了战争通牒,实际上战争真正打响要到8月中旬。而此时、塞尔维亚、俄国都已经开始了动员,并且俄国的干预已不可避免。世界大战就要开打,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就要开始实施,德军在8月初开始了西线作战,进攻卢森堡。而此时,莫名其妙的奥匈帝国把原本应当在东面抵挡“蒸汽压路机”的部队调往了南面去进攻塞尔维亚。

  奥匈帝国的如意算牌是,尽快结束塞尔维亚战事,将塞尔维亚拉入联盟,然后专心对付俄国,同时也给德国看看自己并不是完全的“窝囊废”。然而,此时的奥匈帝国对自己的蜜汁自信仍然毫无察觉,在昏庸的指挥官和落后战术的指导下,8月12日才攻入塞尔维亚的奥军,很快就陷入塞尔维亚人的陷阱中。开战还不到一个月,1914年8月16~23日,普特尼克指挥塞军及其盟军黑山军约30万人发起反攻,将奥军赶出国境。第一次进攻塞尔维亚的行动,就以奥军7千人丧生,3万人受伤,4千人被俘而告终,而塞尔维亚的损失仅仅是奥匈帝国的一半。这时沙俄的蒸汽压路机已经要碾压过来了。

  为了不让奥匈帝国垮的太快,悲催的德国不得不在东线维持相当的部队,以挽救自己颓丧不堪的亲戚。由于臃肿低效的后勤和毫无章法的指挥,奥军有4个军在火车上由东部战场送到塞尔维亚,然后还没有来及开枪,由急急忙忙送回东部,实际上每一边都没赶上。而德国则能够快速的在法国边境打赢一场战役后,调出几个师送到东线来支持越来越不争气的奥匈帝国。有了德国兄弟支持的奥军,仍然不肯放弃塞尔维亚。而且由于东线对俄战场的失利,奥军竟然又想拿软柿子开捏。1914年9月,奥军第2次入侵塞尔维亚,然而除了又损失4万人意外,没有任何收获。1914年10-12月,第3次入侵一度取得了令奥匈帝国有所振奋的成绩,一度占领的贝尔格莱德,但很快就在塞军的反攻下又丢了,这一次,2.8万人战死,12.4万人受伤。 到了1915年秋,实在看不下去的德国派出了冯 马肯森元帅率奥、德、保(加利亚)联军60万人,从东面和北面全面进攻塞军20万人。塞军被迫撤至阿尔巴尼亚山区,后由协约国舰队运往科孚岛和比塞大休整。塞尔维亚战场总算在德国将领的指挥下赢得了一点面子。实际上1915年以后,整个东线奥军几乎都被德军所替代,俄军废了很大劲从奥军手中夺得的城镇,德军几乎轻松攻下,足见奥军战斗力低至何等程度。

  三次入侵塞尔维亚让奥匈帝国损失了超过30万人,关键是太丢脸,以至于原本同一条战线里的盟友都看出了奥匈帝国的不堪一击。本来就和奥匈帝国有领土争端的意大利决定加入英法阵营跟奥匈帝国开战,罗马尼亚本来是持观望态度的,此时也决定加入战场,对付奥匈帝国,条件是参与战后对奥匈帝国的瓜分!更糟糕的是,此时俄国在东线已经集结起170个师,准备碾压同盟国的60个师了。由于奥匈帝国的不给力,最终还是把德国拖进了极力避免的两线作战。西线英国舰队仍然封锁着德国的交通线,英法联军在地面可以继续与德军僵持,而东线又是俄国这样一个无底洞,俄军将领声称“德军不惜金属,我们不惜人命”。因此,无论从资源和人力方面,德国都不具备赢得最后胜利的条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不靠谱的“猪队友”,让德国输掉了两场世界大战。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德意志帝国

  1815年,德意志邦联成立。德意志邦联以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王国为最重要成员,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根本不能提供经贸快速发展和各地区之间交往日益密切所需要的稳定社会局面和统一政治机构,故邦联境内人民对实现国家的统一变得更为渴望。尤其是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国家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更是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德国的分裂局面。随着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思潮风云突起,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呼唤着一个统一德国的出现。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普鲁士王国担负起了领导德意志统一的历史重任。

  普鲁士王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实现德意志真正统一的最关键人物。1862年,即位不久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王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全权负责德国统一事务。在介绍俾斯麦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个名词——“容克”。“容克”,原指没有获得实际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来渐渐成为普鲁士贵族的称号。在普鲁士,容克可分为宫廷容克、议会容克、军人容克、乡村容克等。俾斯麦便是来自乡村容克的一员。他年轻时,性格顽强好斗,激进粗旷。这种刚性十足的个性在他担任首相之初就体现了出来。俾斯麦第一次去议会演讲,就曾讲道:“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这句话,向世人表明了他关于实现德国统一所持的态度——“铁和血”,即要通过强硬的手段,大力发展军国主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武装自己,并且不惜一切牺牲。俾斯麦因这次演讲而获得了享誉世界的“铁血宰相”之称。

  为了防止议会对自己铁血政策的干预与阻挠,俾斯麦宣布议会休会,随后他顺利解决了军费军资等问题。在俾斯麦的领导之下,普鲁士经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三部曲”,顺利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取得对法作战的完全胜利之后的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正式自称皇帝,历史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威廉一世任命国家统一的头号功臣俾斯麦兼任帝国首相。

  德国能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实现真正的统一,除了俾斯麦个人的雄才大略及皇帝的积极支持,还与长期以来普鲁士的社会传统有关。普鲁士王国历代君主都高度重视发展军事,面对周边诸多列强的虎视,普鲁士将军国主义作为一项重要的立国原则。所以有人曾这样评价普鲁士:“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而对普鲁士来说,却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正因如此,不但德意志完成统一较为顺利,帝国建立之后更是迅速便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之中。

  德意志帝国是一头猎豹,其个头在世界范围内虽不算太大却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