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论述题训练

刘惠分享

  审题对于论述题的解答是否成功起着关键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论述题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论述题训练及参考答案

  1.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见书

  2.(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当英镑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崛起,并在货币争锋中独占鳌头时,英国被改变,世界的格局也被改变。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打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如果中国经济不出现致命的差错,人民币在未来世界经济与金触市场中的格局中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未来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不出意外应该是多货币主导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人民币与美元预计会成为两大货币,欧元、日元、印度卢比等由于不同原因,恐怕难以与人民币与美元相匹敌。即使新金融秩序创造出新的基准“世界货币”,人民币与美元也必将成为两大核心货币,但近期内人民币应该继续执行资本项目封闭下的不可自由兑换政策,且不应参与贸易保护主义下的贬值竞争.

  ——张宁《人民币——未来的世界货币?》

  评析材料关于世界货币主导格局变化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一、美元主导论。(3分)

  理由:(1)一方面美国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的实力;(3分)

  (2)另一方面,美国有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稳定;(3分)

  (3)短期内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撼动美国的位置。(3分)

  观点二、人民币必将成为主导货币之一。(3分)

  理由:(1)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国家,一个稳定的社会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需条件。(3分)

  (2)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3分)

  (3)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保持宏观政策的自主性等。(3分)

  观点三、人民币与美元成为两大核心货币,共同主导世界货币。(理由略)

  注意:(1)如果考生的观点是: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不得分;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

  (2)理由即史实论证部分,可以有其他史实,只要能为其观点服务而且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3.(2012年3月东北三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同时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罗马的权力在古典世界的有限范围内创造出了一个近乎普世的文明。19世纪以欧洲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力和20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当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欧洲殖民主义已经结束,美国的霸权正在衰落。随着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的自我伸张,西方文化也受到侵蚀。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力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

  正如约瑟夫·奈意识到的那样,世界上正在发生硬权力的广泛分散,主要国家“已不能像过去那样运用它们的传统权力资源来达到其目的”。因此软权力“与硬的指挥权力同样重要”。然而是什么使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呢?当它们被看作是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与影响时,它们就是有吸引力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评述材料中关于文化分布与权利分布关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讨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

  (1)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4分)

  (2)文化的分布是软权力(精神文明)和硬权力(物质文明)共同作用结果。(3分)

  (3)文化的分布根植于物质上的胜利和影响。(2分)

  论述:分别以古罗马时期、19世界欧洲殖民主义、20世界美国霸权、现代非西方社会权力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描述,史实正确即可得分。(每个时期2分)

  4.伏尔泰眼中的中国(15分)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15分)‘

  【参考答案】见书

  5.(2012年3月河南郑州质检)(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农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橘、樱桃等输入美洲。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12分)

  【参考答案】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3分)理由: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1—3分)

  观点二:_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观点3分)理由:’_I二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1—3分)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观点3分)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给1—6分)(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

  7.(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评述题,先述后评)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4-6分。要求: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0-3分。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

  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

  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

  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8(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观点是材料中的,或是你对材料观点的判断,史实都是教材中的)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范文二:(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注: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最多给一半分数。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加一个史实,只能得三等文)

  9.(13分)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2分,必须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史实:旧生产方式解体带来的苦难: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收入减少),没有了谋生的手段,无所事事,世风日下,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任意两点就可以得2分)

  新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机器生产)。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生产力1分,生产关系1分)

  10..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称董仲舒为“群儒首”,东汉班固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但汉代《谶书》假孔子言:“董仲舒乱我书。”针对以上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一):逻辑1分

  观点一:董仲舒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学。2分

  史实:9分

  1、董仲舒主张大一统思想出自《公羊春秋》和孔子的政治观。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他提出君王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否则降灾异谴责和威慑,继承了孔孟“仁政”主张。

  4、董仲舒主张君王施政以德为主,继承孔子为政以德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人伦道德标准,继承孔孟仁义主张。

  参考答案(二):逻辑性1分,

  观点:我认为董仲舒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更多是吸收各家思想。

  只是为巩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需要而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史实:9分

  1、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吸收法家韩非子的主张。

  2、或假借阴阳五行家思想对儒学改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降灾异.

  3、以刑辅德吸收法家,以法为纲,注重刑法作用,董仲舒思想实际体现为外儒内法。

  4、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黄老之学、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参考答案(三):逻辑性1分

  观点三:我认为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分

  史实:(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结合)9分

  11.(2012年3月河南六市联考)(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__——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1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当时中国正在掀起洋务运动。《万国公报》除了继续宣传宗教外,登载较多西方各国开矿、办厂、采用新技术等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近况。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上任伊始,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中国必须改革,他还多次发表社论,介绍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1872年,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申报》。这份报纸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它着重强调报纸的首要职能是传事,即传播新闻。……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只是泛泛的介绍,浅薄浮华,没有深度,不过是为了炫耀西方文明,吸引中国知识分子……《万国公报》之所以能博得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青睐,很难说不是因为其丰富的西学内容。

  ——摘编自《文史精华》2008年第10期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近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的活动。(12分)(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述:随着资本主义侵略,西学东渐局面出现。外国传教士创办《万国公报》,把宣传宗教和介绍西方

  文明相结合。(2分)随着侵略势力加深和商品输出,洋务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国人对时局更多的关注,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了创办《申报》。其传播新闻时事,广泛地介绍西学。(2分)西方侵略加剧,西学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知识分子渴望新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担任天津《时报》主笔,呼吁变法革新。(2分)

  评:消极性:扩大__文化影响,进行文化殖民扩张;在国人当中散布崇外、媚外、惧外的思想,引导国人按照的西方模式“改造”中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3分)

  积极性: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刺激了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产生、发展;在教育、社会生活也有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3分)

  13.(1 2分)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请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并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提示:社会现象:农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粮食成为商品;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6分) 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