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6
刘惠分享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是如何变动的、以及资本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一起来个课时训练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6,仅供参考!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6试题及参考答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当地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
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4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D。此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所以中国的纱纸比“洋纸”质量好不符合史实。而“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则可判断出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答案:C
2.有学者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时说“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上述表述理解准确的是 ( )
A.形成了有层次的南北经济差异分布带
B.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
C.出现了农牧工彼此封闭相互排斥状态
D.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分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能力。题干的要求是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因此要抓住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材料中所说的第一、二、三世界实际是说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B。
答案:B
3.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 )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解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国农副产品大量出口,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原料产地。
答案:C
4.时文有曰:“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关键信息是“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可见外商控制了中国的丝、茶市场,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说到自然经济的地位,所以A不对。材料也没有将此现象定性为破坏,因而B不对。从材料来看,这是鸦片战争后不久,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故C也不对。
答案:D
5.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
A.江南制造总局
B.保兴面粉厂
C.大生纱厂
D.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这种性质的企业是洋务企业,结合所学知识,A符合题意。
答案:A
6.张之洞说:“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这表明张之洞主张 (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军用、民用工业并重
C.优先发展基础工业
D.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无一不取资于铁”,铁是基础工业,说明C正确。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故A不正确。B、D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C
7.1915年,南洋公司香港厂所创的“三喜”牌香烟问世,大受各界的欢迎。但是,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忌妒,他们说南洋公司的商标影射冒牌,将与诉讼。南洋公司自知不敌,遂将“三喜”牌改为“喜鹊”牌,并将其因由公诸与众,舆论哗然,咸抱不平。结果“喜鹊”牌香烟销路反而大大见好。从该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A.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
B.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C.人民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期间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南洋公司自知不敌”可知A项正确;由英美公司迫使南洋公司改名可知B项正确;由“舆论哗然,咸抱不平”和“销路反而大大见好”可知C项正确;政府的保护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8.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
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解析: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有关,B错误,符合题意。B点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正确;D—E段为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时期,C正确;G—H段为抗战时期,D正确。
答案:B
9.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 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 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材料表明( )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布局的变化。材料只提供了中部、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全面反映国统区和整个中国的经济状况,A、B错误。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D
10.右图是民国30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
解析:通过解读材料文字信息,并结合中国的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可以看出此处叙述的是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答案:C
11.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指数为100)。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因国民政府重点提高外交地位所致 ③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的能力。1936~1938年,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①正确;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当时正处于日本侵略之下,民族工业遭到破坏,④正确,故选B;②不能从材料中得出,③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B
12.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
A.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通货膨胀十分严重,该情景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细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各自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丧失,逐渐卷入世界市场角度分析回答。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不同。比较三类企业变化情况回答“发展情况”,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的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第(3)题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中国,受社会性质的制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制约,发展缓慢,联系社会动荡等知识回答“主要因素”。
答案:(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推动。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3)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14.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见下表: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三 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2)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力。第(1)题特点据材料一“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提示说明基础工业发展迅速;原因直接归纳外交、经济发展规划、经济管理部门完善;优势可以从科学、具有说服力加以分析。第(2)题可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政治上抵御日本外来侵略;经济上应对经济危机考虑;利可以结合物质保障、制度建设分析;弊可以结合缺少市场调节、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析。第(3)题影响可以从材料三“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概括: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认识可以从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才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
(2)原因: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利: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弊: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
(3)影响: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认识: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6试题及参考答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当地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
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4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B、D。此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所以中国的纱纸比“洋纸”质量好不符合史实。而“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则可判断出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答案:C
2.有学者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时说“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上述表述理解准确的是 ( )
A.形成了有层次的南北经济差异分布带
B.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
C.出现了农牧工彼此封闭相互排斥状态
D.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分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能力。题干的要求是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因此要抓住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材料中所说的第一、二、三世界实际是说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B。
答案:B
3.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 )
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
解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国农副产品大量出口,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原料产地。
答案:C
4.时文有曰:“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关键信息是“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可见外商控制了中国的丝、茶市场,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说到自然经济的地位,所以A不对。材料也没有将此现象定性为破坏,因而B不对。从材料来看,这是鸦片战争后不久,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故C也不对。
答案:D
5.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 )
A.江南制造总局
B.保兴面粉厂
C.大生纱厂
D.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解析:依据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这种性质的企业是洋务企业,结合所学知识,A符合题意。
答案:A
6.张之洞说:“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这表明张之洞主张 (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军用、民用工业并重
C.优先发展基础工业
D.推动国民经济军事化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无一不取资于铁”,铁是基础工业,说明C正确。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故A不正确。B、D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C
7.1915年,南洋公司香港厂所创的“三喜”牌香烟问世,大受各界的欢迎。但是,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忌妒,他们说南洋公司的商标影射冒牌,将与诉讼。南洋公司自知不敌,遂将“三喜”牌改为“喜鹊”牌,并将其因由公诸与众,舆论哗然,咸抱不平。结果“喜鹊”牌香烟销路反而大大见好。从该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A.民族工业力量相对弱小
B.外国资本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C.人民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政府的保护为民族工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期间的资本主义发展情况,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南洋公司自知不敌”可知A项正确;由英美公司迫使南洋公司改名可知B项正确;由“舆论哗然,咸抱不平”和“销路反而大大见好”可知C项正确;政府的保护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8.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
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解析: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有关,B错误,符合题意。B点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正确;D—E段为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时期,C正确;G—H段为抗战时期,D正确。
答案:B
9.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 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 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材料表明( )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布局的变化。材料只提供了中部、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全面反映国统区和整个中国的经济状况,A、B错误。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D
10.右图是民国30年创办的旌德建华烟厂生产的香烟商标。对此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C.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D.中美英苏四国共同抗日
解析:通过解读材料文字信息,并结合中国的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可以看出此处叙述的是发展实业与抗战相结合。
答案:C
11.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指数为100)。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解读,正确的是(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
棉纺织业 | 100 | 81.7 | 69.8 |
面粉业 | 100 | 77.5 | 72.5 |
机器业 | 100 | 99.6 | 56.0 |
各业平均 | 100 | 85.5 | 74.9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的能力。1936~1938年,中国民族工业生产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①正确;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当时正处于日本侵略之下,民族工业遭到破坏,④正确,故选B;②不能从材料中得出,③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B
12.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
A.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通货膨胀十分严重,该情景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细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 商办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 |
资本 (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 (千元) | |
1872~1894年 | 53 | 4 697 | 19 | 16 196 | 103 | 28 000 |
1895~1913年 | 463 | 90 801 | 86 | 28 469 | 136 | 103 153 |
材料三 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各自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回答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丧失,逐渐卷入世界市场角度分析回答。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不同。比较三类企业变化情况回答“发展情况”,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的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第(3)题结合所学可知在近代中国,受社会性质的制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制约,发展缓慢,联系社会动荡等知识回答“主要因素”。
答案:(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推动。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3)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14.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见下表:
时间 | 电力工业 | 煤炭工业 | 生铁 | 钢 |
1920年 | 772百万千瓦 | 14.2百万吨 | 436 815吨 | 30 000吨 |
1936年 | 1 724百万千瓦 | 26.2百万吨 | 958 683吨 | 556 347吨 |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三 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2)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力。第(1)题特点据材料一“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提示说明基础工业发展迅速;原因直接归纳外交、经济发展规划、经济管理部门完善;优势可以从科学、具有说服力加以分析。第(2)题可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政治上抵御日本外来侵略;经济上应对经济危机考虑;利可以结合物质保障、制度建设分析;弊可以结合缺少市场调节、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析。第(3)题影响可以从材料三“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概括: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认识可以从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才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的角度回答。
答案:(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
(2)原因: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利: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弊: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
(3)影响: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认识: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上一篇: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5
下一篇:高考历史课时训练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