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的概述
在历史上,中国茶道远比日本茶道要辉煌,其文化内涵远比其要博大精深。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的概述,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的概述
北大刘振羸在其《中日技艺观的比较》一文中认为中国茶文化不注重技术,而日本茶文化如此昌盛是因为日本将之作为一种技艺来学习,传承,这也与我国整个文化不注重技艺有关,而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就很注重技艺,茶有茶道,花有花道,歌有歌道。但是对于茶文化,中国茶人们对茶的技艺还是很有研究的,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但是中日茶文化的技艺观由于其文化不同,也由于其发展的道路不同,故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中国茶艺主要对选茶,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及品饮方式颇为讲究。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各有特色,每种茶叶因为采摘时间,选料,加工过程的不同又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仅绿茶类就分炒青(如长炒青雨前茶,扁炒青龙井),烘青(如黄山毛峰),蒸青(如玉露茶等)和蒸压绿茶。而在日本古代室町时代斗茶仅为区分本茶和非本茶,而中国的茶人可以分辨出好几大茶系的不同风格。用茶的考究也由此可见一斑了.
再说取茶,泡茶用水多有讲究,如明人田艺衡在<<煮茶小品>>中说茶的品质有好有坏,”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好也不好”;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明确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究以何为好,一般选择天然水.陆羽的<<茶经>>中写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山水中又以”拣乳石池漫流者上”.分得非常细致明确.其中一般认为名泉伴名茶,镇江中泠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观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济南趵突泉号称中国五大名泉,其评定就是为了煮茗取水之用.雨水和雪水,古人誉为”天泉”很是难得.宋代斗茶成风,吸引了许多的文人墨客,在一次斗茶会上,苏学士和司马光同以白茶名列前茅,但苏东坡用的是隔年的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而稍占上风.由此可见古人对取水的重视了.历代鉴水名家对水质的判断标准不一,但归纳起来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强调“源清,水甘,品活,质轻“.清乾隆帝比较注重水质轻重,特命人做银质小斗,严格称量各处水源每斗的质量,评出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和塞外的伊逊河水质最轻,玉泉山因而被命名为”天下第一泉”(最早被评为天下第一泉的是镇江中泠泉).也有人别出心裁,专取于梅林之中,取梅瓣积雪,化水后以罐储之,深埋地下,来年享用.
在茶具上,陆羽早在<<茶经>>上精心设计了一套器具,随着泡茶方式的简单化,壶与杯的地位日显重要,成为展现茶具艺术的最佳方式,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名家里手,他们在着一壶一器,一品一饮中找寻自己的平朴、自然、神逸的境界,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理念。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以精巧细致闻名的供春壶,还有时大彬壶,清人陈明远更是在壶中寄托了茶人的精神,“包袱壶”寓茶人心内包藏万机,以“束柴三友”讴歌淳朴的友谊,这些都是壶中精品,传世名作。中国历史上的几本茶叶专著如〈〈十六汤品〉〉,〈〈品茶要录〉〉等,则分别对烹茶的方式和品茶要法做了详尽的说明,显示出古人在茶艺方面的高深造诣。
总体看来,中国茶文化中技艺部分更为关注茶本身,注重如何烹制出一壶好茶,如何去品评。这与日本茶道有所不同。日本茶道中更强调主宾关系,强调这个过程中的礼法、规程,还有就是茶室的布置,这是我在看中国茶文化的书时所没有的,不知是否是日本茶文化的新创。
日本学者熊仓功夫先生在分析日本茶道时说,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它与音乐、绘画等艺术不一样,,他不提供永久供人欣赏的艺术品,它的一次艺术创作在完成之时就是消失之时,强调个人在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能自得其乐。室内艺能由于局限在室内,所以要求集结在室内的人都要参加表演,期间所有人的活动就要求按一定的礼典规则进行,进退有序。而且要求室内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空间,其布置自然要别具匠心。
主与客、客与客,还和人与物之间都有一套要求严格的礼法,要求其中每个人都必需遵守,以此来限制大家,使大家能潜心观察主人的言行,深切体会主人匠心独运之处。如欣赏一件茶具之时,必须按如下步骤进行:将茶碗放在自己的正对面,双手合十,向茶碗略致一礼,表示:“对不起了,让我欣赏一下您。”之后观看茶碗的整个形状,整体的感觉色彩。之后用双手捧起茶碗观看,完毕后在重新放回自己的正面,双手合拢再略致一礼,表示“谢谢您了”。对于观赏有动物造型的香盒时,一定要与动物面对面地相视,行礼。在日本茶具是异常珍贵的,茶人认为坚持使用一种茶具才能真正理解一件茶具的内涵,才能达到与之交流的目的,这些茶具要世代传下去,历时越久,越能显示出茶道具的本色的美、枯高的美。。在珍视茶道具这一点上中日茶人是共通的,但是中国茶人并没有形成如此严格的礼法。日本茶室讲究艺术化的布置。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介绍了日本的茶道,当中有一段对日本茶室的描写,“凡室内忌华器,忌新,然珍木怪竹,朽株瘿枝,搜求之幽岩邃谷之中,或历数十年而后得,得其一以献之,贫儿为富翁矣┄┄盖初则品茶,继乃斗器”。日本茶道中举办茶会有各种主题,在室内艺术创作上主人往往从细微处着手,独具匠心的表达出其艺术思想。千利休是日本茶道之集大成者,自千利休始,日本茶道真正形成,他将艺术与精神即禅的思想结合起来,使茶道有了其灵魂──禅!有一次,丰臣秀吉将军听说千利休家开满了牵牛花,非常好看,便要千利休为他举办一个茶会以观赏牵牛花。当他兴致勃勃的踏入小院时,发现所有的牵牛花都已被剪掉了,秀吉恼怒万分,可当他踏入茶室时,震惊了,在暗淡的壁龛的花瓶里插着一朵洁白的牵牛花,其花露水欲滴,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为了表示牵牛花的内心世界,剪掉了一片,仅保留了一朵,这种艺术手法为后世茶人所推崇。对于室内艺术同样要求客人们细心观察才能体会,如能正确指出主人的用心良苦之处,主人会特别高兴,引为知己,这也是对主人的劳动的认可与尊敬!
中日茶文化比较
首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有: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人着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其次,中日茶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两者也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概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