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日茶文化区别

曾扬分享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那中日茶文化的区别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区别,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区别

  谈到茶道文化,世人皆会想到日本。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唐代,中国的茶文化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经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吸收了禅宗的精髓,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具有东方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从日本茶道发展史来看,将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在日本茶道中起关键作用的正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日本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日本茶道讲究“四则”,即“和、敬、清、寂”,这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的自然融合。“敬”指敬爱之心。在茶道中,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尊敬的态度,一丝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来做好每一件事。“清”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内心的清净的状态。六根清净,就是禅道,也是茶道。“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是熄灭了心中诸般欲火之后的宁静的、安祥的状态,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日本茶道中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修身养性。日本茶道通过茶艺表现禅宗精神,是茶艺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东方茶文化灿烂的瑰宝,两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

  在表象层面上,中日的茶具不尽相同。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10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用的茶罐)、茶杓、茶筅等。

  在饮茶的过程中日本人强调参禅,所以日本茶道讲究在茶中品味人生,其形式具有高度的仪式化。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意义为主,所以中国人饮茶讲究和谐、随和,不过分注重形式。

  表象的不同实质源于精神层面上的差异。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于一体,内容十分丰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是中国茶道的主调。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除佛、儒两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饮茶之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统一的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主要从中国唐代由遣唐使传入日本,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随和美。作为古老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虽然有着优秀的茶文化,但过分注重茶的生活化、实用化。现今已进入茶文化发展的衰微停滞阶段。中国的茶文化要发展成世界的,还要学习日本,将高雅的茶道艺术与深远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这块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日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那么“饮茶”何时衍生成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呢?

  780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谈及茶文化在唐代的确立,其实主要内容就是探究陆羽《茶经》的“茶道”思想。陆羽(733-804年),字鸿渐,是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史学家、茶学家,他生于儒、释、道三教寻求相互融会贯通的时代。《茶经》共有七千多字,分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 “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中的思想内涵是:通过品茶活动陶冶情操,培养简朴、高尚的道德品质。《茶经》是对中唐茶文化发展成就的最好总结,也正是自《茶经》以后,茶成为全中国普遍性的饮料,标志着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随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约八世纪时,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在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他将南宋的禅和茶传至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西曾两次到中国潜心钻研禅学,同时还研究总结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回国后的荣西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914年完成著作《吃茶养生记》,被称为“日本的《茶经》”。荣西在《吃茶养生记》种对茶的功效、南宋制茶法、饮茶法做了较详细的叙述。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述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300年后的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史中,还有一位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被誉为“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出了茶道的“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寄语社会安定,国家和平以及主客谐和,人与人之间,突出了“平和”之意。而“清寂”,则表示茶室环境的幽雅清净与陈设的古色古香,隐含着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之意。这四个字,是茶道的精髓和宗旨, 也是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在继承和改良村田珠光、武野绍欧思想的基础上自成一体,使草庵茶更深化,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在茶道与禅结合在一起的宗教文化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

  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它劝告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朴实廉洁,修身养性。日本的茶道注重内观内省,自我修养,其真谛是悟禅宗之精神,成为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中日茶文化区别相关文章:

1.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2.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3.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4.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异同点有哪些

5.中日茶文化比较论文

6.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7.两宋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异同

8.中日韩三国茶文化比较

    33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