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_养生学堂>中医知识>中医概念>湿热>

在夏季如何祛湿除热最有效

韵仟分享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我们应该如何祛湿解热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如何用中药祛湿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夏季最有效去湿热的方法

  1、佩戴祛暑湿香囊

  取中药藿香、佩兰各10克,香薷、薄荷各8克,冰片、甘草各6克。共研粗末后,装入一只多层纱布缝制的小袋中,白天挂于胸前,夜晚置于枕边,随身相伴。这种香囊具有较浓郁的芳香药气,可祛暑湿、辟秽浊、醒脑窍,防止夏季暑湿伤人。

  2、饮食除湿热法

  日常饮食除湿热 多吃冬瓜、黄瓜、豆类、梨、苹果等;少吃油腻、易上火的食物;慎食太多瓜果冷饮,以免刺激肠胃,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胃寒或有轻度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同时注意多喝水,少饮酒,因为酒能助湿。

  祛湿热药不可久吃 祛湿热的药和中成药一般都不是很平和,不能久吃。如茵陈、车前草、淡竹叶、滑石等都是寒凉的。一旦湿热已祛,如舌苔不黄,小便变清,大便通畅,炎症消了,就要马上停药。

  3、按摩祛湿热法

  点揉承山穴(伸小腿时,腿肚的肌肉出现交角处),或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都很有作用。用艾灸效果更好。

  平时也可点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处),以及用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

  4、运动祛湿热法

  每天保证40分钟左右的运动,通通透透地出一身大汗,同时每天饮用不低于2500毫升的足量水液(加适量糖、盐)以补充丢失的水分,这样,体内水液里的废物,“湿气”每天被清理、更新一次,既排毒又养正气,两全其美。

  需要提醒的是,暑湿易耗气伤阳,刚开始运动应以慢跑、散步、郊游为宜,待身体较为适应后再逐渐增大运动量。

  5、室内环境祛湿法

  室内祛湿通风 房间里放些石灰或吸潮剂防湿,及时关窗保持空气干燥和室内空气流通。雨天勤开风扇,天气晴朗时及时开窗通风,还可每周用艾叶烟熏一次房间,以除霉解毒

  空调房的温度要选好 最好减少在空调房间里的时间,空调温度设置与室外温度相差4℃~5℃为宜,并保持通风。

  湿热体质的13个特征

  1、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2、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

  3、面部,发黄发暗,面部油腻。

  4、唇红齿黄、牙齿黄、牙龈红、口唇红。

  5、皮肤易生痤疮,发红、脓疱。

  6、口干、口臭、口苦、汗味大、体味大。

  7、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异味特别大,臭秽难闻。小便黄赤、颜色很深。

  8、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白带多,色黄,外阴经常瘙痒

  9、舌像:舌红苔黄。舌质红,舌苔黄厚。

  10、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发怒。

  11、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石淋、热淋等病。

  12、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13、湿热体质容易生病。脂溢性脱发、痤疮、体味、淋证;泌尿道感染,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皮肤特别容易生脓肿疮疡、容易得癣症:皮癣、脚癣、体癣、黄疸。还有对肝胆的感染性疾患。这种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筋骨肌肉的疲劳,易腰酸背痛、浑身疼的难受。

  食补药疗“祛湿热”

  从中医理论而言,体内有了湿气,气血不畅,是一种失调,需要通过各种食补或者药疗来“祛湿”。用食物祛湿热,是老祖宗们有些为推崇的一种方式,它比吃药来得愉快多了。

  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疼,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疼,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赤小豆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莜麦补气益力,除湿止泻。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虚寒症忌食。

  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玉米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疼,寒湿泄泻。不宜久煮。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疼,食欲不振,呕吐。热症、阴虚症忌食,不宜久煮。